鲁山屈原文化的来龙去脉
作者:袁占才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6-05 浏览次数: 浏览

鲁山屈原文化薪火相传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其作品以崇高的理想、驰骋的想象抒发了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向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炽烈感情,他所标示出的人格和风骨,精神蓬勃,气象光辉,雄浑博大,刚健清新,体现出中国人崇尚的侠义刚烈之气。难怪诗仙李白评其诗曰:“屈原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高度肯定了屈原辞赋的万古不磨。

屈原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和引领着一代世风,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世道人心,成为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故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公布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楚风遗韵、屈原文化、端午民俗在鲁山薪火相传,绵延而不绝两千余年。清嘉庆《鲁山县志》载:“端午戴艾,食角黍,饮雄黄酒,以彩丝系小儿腕。”尤其2017年,鲁山犨城发现了清代所立的“屈原之寺”碑,更加说明历代鲁山人对屈原文化的记忆传承有序。

今日鲁山,每当端午节到来时,家家门前插艾草,饮雄黄酒,儿童身佩香袋、五色线。当天早上,家家户户要吃粽子、槲坠,吃煮过的大蒜和鸡蛋,吃炸油馍,喝米汤。小孩儿们都会唱端午歌谣。

近年来,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屈原学会以及省、市宣传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鲁山县围绕端午节与屈原文化,举办了不同规模的纪念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先后召开了“中国犨城屈原文化”“屈原与当代文化价值”“屈原与端午民俗”等3次高规格研讨会,举办小型研讨与座谈会不计其数。为充分演绎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文艺演出与祭祀活动更是年年举办。鲁山数万民众欣赏了汉舞《礼仪之邦》、舞蹈《快乐的端午》、民谣《端午谣》、歌曲《上下求索》等精彩节目。

2018年,鲁山县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民俗与屈原文化”大讲堂与研讨会、《屈原》特种邮票首发式、万人诵《楚辞》等系列活动。书声琅琅的恢宏画卷,颂扬出屈原文化的美好品德。包槲坠、插艾叶、射五毒、兰汤祓禊、系五彩线等传统民俗体验活动同步进行。这些活动的开展把鲁山的端午节与屈原文化推向了高潮。

日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组莅临鲁山考察,同意在鲁山县建立“中国屈原文化传承基地”,拟于今年6月7日在鲁山举办端午纪念活动时举行授牌仪式。

屈原研究专家考证鲁山为屈原故里

2016年7月29日上午,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博导方铭,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导姚小鸥,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博导黄凤显,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震云,北京大学博导卢永鳞,《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中国屈原学会屈原文化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导廖名春一行7人莅临鲁山,到张官营镇犨城遗址考察屈原文化。下午,在鲁山县城崇汇大酒店召开报告会。专家们就中国历史上正史记载的第一处屈原庙为何会在鲁山、东汉硕儒延笃的画像何以会被放置在屈原庙并像屈原一样受到乡人的祭祀纪念、平顶山如何打造鲁山的屈原文化品牌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专家们综合考察情况与史书资料,共同认为,犨城屈原庙是我国北方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重要祭奠场所;屈原和鲁山犨城有着割舍不断的非同寻常的关系。

座谈会上,黄震云教授在谈过犨水、犨县、犨邑后说道:公元前520年前,楚平王封在鲁阳,鲁阳是楚文化的发展地,乡里把延笃的画像放在屈原庙,早已说明他们都是乡里人,这里可以看出来鲁阳是屈原故里。

一语激起万波澜。

实际上,提出屈原故里在鲁山的非黄震云一人。湖北黄冈师范学院教授黄崇浩在2015年第5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是屈原故里——‘屈原生于南阳说’的一个新结论》,确认屈原故里是在鲁山。

文中摘要写道:“笔者首倡‘屈原生于南阳说’,但没有确认屈原生于南阳何地何处。今据新消息,结合《后汉书·延笃传》的记载,补足‘屈原生于南阳说’,确认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是屈原故里。”

黄崇浩教授年逾花甲,曾长期担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黄冈师范学院学报主编、《中国楚辞学》编委,曾著《屈原:忠愤人生》《屈子阳秋》等书,其治学之严谨有目共睹。他在《中州学刊》1998年第5期发表《屈原生于南阳说》论文,当时轰动整个学术界,使争论了两千多年的屈原故里问题研究升温,成为新时期屈原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

黄崇浩所提屈原故里南阳说并未坐实南阳何处。经过十几年的考证与反思,2015年,黄崇浩敢于否定自己,撰写出“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是屈原故里”的文章。其敢于否认自己研究成果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

去年至今,黄崇浩教授先后两次给笔者来信并无数次微信联系。2017年4月11日,笔者同鲁山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邢春瑜和犨城所在地张官营镇党委、政府有关人员一起,专程远赴湖北红安县拜望黄崇浩老先生。黄老先生多次谈到,他的这一最新研究结论,实在具有颠覆性,一时又难以成为公论,不易为社会所接受,更难以为楚辞学术界所接受,因此,需要学界、文化界与地方政府鼓呼,并建议平顶山学院与黄冈师范学院联合召开研讨会推动屈原故里在鲁山的深入研究。

中国最早的屈原庙在鲁山

说鲁山为屈原故里,重要依据是《后汉书·延笃传》中的一段话:“延笃,南阳犨人也……永康元年(167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意思是,延笃为南阳郡犨县(犨城)人,永康元年死于家,乡里画其像(或塑其像),放入屈原庙中,与屈原一同受祀。

这就说明延笃的家乡在延笃死前就已经有屈原庙了。

《水经注》:“滍水又东,迳犨县故城北。”《左传》:“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通典》:“鲁山县,汉鲁阳县,有汉犨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太平寰宇记》:“犨故城,汉县也,在今县东南存焉。”《明史稿·地理志》:“汝州鲁山县东南,有废犨城县。”《方舆纪要》:“犨城,县东南五十里,春秋时楚邑。昭公元年,楚公子围使伯州犁城犨。”

清嘉庆《鲁山县志》:“东汉建武二年,置犨县,属南阳郡。晋仍为犨县,属南阳国。”按该志沿革篇,晋后犨县撤了又置,置了又撤,唐代至今一直是鲁山县的领地。今鲁山县张官营镇犨城遗址,出土有汉代以前文物。犨河距犨城遗址不远,河两岸几个村庄产的萝卜,生吃熟食味道极好,药用润肺止咳,素有“犨河萝卜名天下”之誉。

以上资料说明,古代犨城、犨县在今鲁山县张官营镇境内。鲁山县张官营镇西北,春秋周景王四年(前541年)曾在这里建犨城,今前城、后城、紫金城三村,皆在其范围之内,可见其规模之大。

清嘉庆《鲁山县志·古迹》中曾提到:“乾隆《鲁山县志》引《延笃传》文云,按此则鲁阳有屈原庙矣,但不知废于何时耳。”《延笃传》与县志均未说明屈原庙始建时间,就按永康元年,也是当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屈原庙。

近年来,有学者在研究考证屈原庙和屈原籍贯中,引用《后汉书·延笃传》,但把“南阳犨人”的“犨”字割去,变成了“南阳人”,说:“《后汉书·延笃传》关于南阳屈原庙的记载,是已知见于正史的最早关于屈原纪念建筑的记录,这说明最迟在东汉时,南阳就已建立了屈原庙。”抛去“犨”字,说“最迟在东汉时南阳就已建立了屈原庙”就不确切了。

历史上犨地确实归属过南阳,但自唐以后就不再隶属南阳,现属平顶山市鲁山县。

供奉屈原的祠庙并不多,人们熟知的屈原祠庙,一在湖北秭归,一在湖南汨罗。与秭归、汨罗屈原祠庙相较,犨城屈原庙是见于正史记载的最早屈原庙,这已成为当今屈原研究界的共识。方铭教授在2012年6月1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屈原故里倾听学者的声音》里讲:“根据《后汉书·延笃传》记载,在东汉时期,南阳地区即有屈原庙,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屈原庙的最早记载。”2013年2月18日,他又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发文《屈原与时代的连接点》,进一步强调:“延笃家乡南阳犨县的屈原庙,是我们今天所知正史中最早记录的屈原庙。这说明最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修建永久性的、以纪念屈原为目的的庙宇祠堂了。”黄震云教授在《屈原的故里和籍家》中称:“以理恒之,(犨县)屈原庙建成的时间应该很早,最迟在东汉。”

犨城屈原庙是我国北方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祭奠场所,是平顶山市可能为屈原故里的最有力证据,也充分说明屈原曾和鲁山有着割舍不断的特殊关系。

何以会说鲁山为屈原故里

从故里唯一性上看,屈原故里只有一处,但若从现实文化认同的习惯上看,能称为屈原故里的或不止一处。中国人对久居之地称为故乡,而一个人一生中会因生活变迁有多个故乡,如第二故乡。但以祖居地为故里的文化认同概念始终是清晰的,有时即便是出生地也不能称为故里。

何为故里?故乡、家乡也。故里与故居、故地是有区别的。住过的地方应称“故地”,住过的居室应称“故居”,都与“故里”无关。屈原辗转流寓之所,多故地、故居,均不能称屈原故里。只有当祖居地与主要生活地基本契合时,才能称之为家乡、故乡、故里。

近年,“屈原故里西峡说”将《后汉书·延笃传》中关于屈原庙的记载作为主要证据支撑,得到了广泛支持。清末学者、学界泰斗、曾任岳麓书院院长的王先谦对《后汉书·延笃传》中的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作注释云:楚大夫抱忠贞而死,笃有志行文彩,故图其像而偶之焉。

屈原庙当属家庙性质。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之地称宗庙;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之地称家庙或宗祠。屈原庙不可能建于楚、秦。屈原作为战国后期楚国反秦代表,他死节时楚国大片国土已沦丧于秦国,楚北故国丹阳包括“方城之外”的犨城就在其中。秦国是不可能允许建楚国大夫屈原之庙的。从庙制看,屈原庙也很难建于西汉初,因为那时盛行黄老之术,圣贤庙祀兴建之风没有形成。但如果从民间奉庙规律看,屈原庙形成于汉初也是极有可能的。秦亡之际,战国诸侯后裔纷纷反秦,重新建立正统家庙以承庙祀是非常有可能的,屈原作为楚国大夫,其后裔在故里犨城建庙奉祀理所当然。

鲁山犨城位于中原腹地,黄帝、炎帝、仓颉、蚩尤、高阳、尧帝、墨子等都曾活动于此,为楚文化发祥地。屈原《离骚》自称“帝高阳之苗裔”,而高阳部落就曾活动于平顶山境域,今平煤神马集团八矿后有高阳山。屈原乃芈姓,现鲁山文物仓库即藏存有芈凤壶。丹阳公认为南阳淅川一带,古鲁、古犨城一带该属楚都丹阳范围,至少属毗连区域。今鲁山、叶县、湛河区属早期楚族居住地,乃楚文化发祥地域。屈原作为芈姓族人,其始祖地在中原古丹阳一带在情理之中。

历史上,鲁山曾长期属于楚国。著名的方城现在谓之楚长城,就是楚国修筑的。为什么楚国会在这一时期修筑大量城池,直接原因应该就是与中原诸侯争霸的需要。在楚国整体方位上,犨城一带处于楚北、大汉北区域,即所谓屈原《抽思》诗句“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所言。南阳是屈原流放之地,那么犨城一带也属于屈原流放游历之区域。秦汉郡县制设置以来一直到清末,叶邑、昆阳、犨城、鲁山等地长期属辖南阳郡,这应该是对楚文化区的承继。屈原祖居地大范畴应包括西峡、淅川、犨城、叶县、鲁山一带。

现犨城不存,但遗迹并没有消失,其故址就在今鲁山张官营镇前城、后城、紫金城之间的田垄间。能看到一处长方形隆起土岭,高约2米,宽约50米,长约300米。土层中可见夯土痕迹,其间碎砖瓦随处可见。这当是犨城中心区域。犨城虽消失于历史长河中,但从前城、后城和紫金城三座村落名字中仍可窥其历史踪影。

平顶山一带有多个屈姓村落分布。鲁山原犨城附近就有屈庄村,但屈姓居民不多。今张官营镇东、毗邻叶县的任店镇有屈庄,而叶县东部水寨乡有东屈庄,有屈姓族人千人左右,而叶县北部遵化店镇(现属平顶山市高新区)有北屈庄村,舞钢市也有小屈庄。这些屈姓村落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很可能与屈原有着远祖关系,属于本地原始型居民。

在张官营镇杨孙庄村北头,有一棵古柏,树龄达两千多年,树枝遒劲,干围三抱之多,属国家一级古树名木。当地村民口耳相传,说古柏处过去有一座古庙,古柏就是庙内树木。古庙很可能就是屈原之庙。

综上,平顶山境域上古时期是高阳部落主要活动区域,是早期楚族中原楚人居住地,位于楚都丹阳范畴;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属楚,犨城一带均是楚人先祖主要生活区域。作为芈姓同族的屈原早年生活于此,甚至出生于此,至少其先祖居住或活动于此。该屈原庙因屈原的先人或后人曾在此居住,或屈原两次出使齐国在此驻节及屈原被放逐汉北5年间寓居于此,留有遗迹,而得以建立。

根据史实,综合犨城一带历史文化遗存,犨县可能是屈原故里,屈原庙就是屈原故里裔孙供奉屈原的家庙。

延笃何以会配享屈原庙

延笃何以会配享屈原庙?乡人为什么会把延笃的画像供奉于屈原庙?

根据《后汉书·延笃传》的记载,东汉末年的延笃是一位傲骨铮铮的官员。延笃(?―167年),字叔坚,南阳郡犨县人。少时随唐溪典、马融学习,博通经传及百家学说,能写文章,很有名气。延笃初以博士身份受到汉桓帝征召,担任议郎,从事著作之事。历任侍中、左冯翊、京兆尹。延笃为政主张宽松仁爱,爱惜百姓,选用有道德修养者参加政事,郡里和爱,三辅赞其政绩。后因得罪大将军梁冀,梁冀党羽借机生事,延笃遂以有病而罢职回家,以教书维持生计。永康元年(167年),延笃去世。

延笃一生可谓少从贤师,名动京城;重视教化,冰魂素魄;德贤能廉,一时重臣;帝王股肱,百姓交赞;刚直不阿,罢归故里;仁孝辨义,辩证统一;决意隐居,信以明志;配享屈庙,誉披千载。

作为屈原之后的文人,延笃定然熟读《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传世文章,深受屈原政治思想和写作风格的影响。细细品味,他和屈原有太多相似相通之处。

成长经历方面,屈原和延笃都可称得上系出名门。屈原为楚王同宗,文采飞扬;延笃是名师高徒,有名京师。

政治上,两人都生活在政治环境黑暗的王朝末期,都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坚贞的政治操守、远大的政治抱负。仕途前期,两人的官都做得很大,屈原做到左徒、三闾大夫;延笃身历数职,先后在地方和京城担任过一把手,做过皇帝的贴身顾问和史官,既有正言直谏,也曾秉笔直书。历史都曾为他们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延笃“政用宽仁,忧恤民黎,擢用长者”;屈原诤谏楚王,遭两次放逐,自沉汨罗;延笃秉公执法,被借故罢免,又逢党锢,老死乡野。

学术上,两人造诣都极深。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其辉煌诗篇丰碑不朽;延笃精通儒学、经学、史学,是一代大儒。

人格上,二人也颇有共通之处。延笃形容读书为自己带来快乐时说“洋洋乎其盈耳也,涣烂兮其溢目也,纷纷欣欣兮其独乐也”,这分明是屈原的骚体;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为人臣不陷于不忠,为人子不陷于不孝,上交不谄,下交不黩”,思想明显受屈原影响;屈原在《离骚》中谈自身定位时说“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一个说:“自打读书识字,我就明白一个道理,绝不能不忠不孝,对上谄媚,对下轻慢。”另一个说:“回顾过去,瞻望将来,我看到了做人的真理。哪有不义的事可以去干,哪有不善的事应该去做?虽然面临死亡的危险,我也毫不后悔自己当初志向。”两者誓言坚守的人生底线何其相似!延笃说“从此而殁,下见先君远祖,可不惭赦”,语重心长,我不能愧对先祖啊;《离骚》开篇,屈原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两人不约而同表现出中国人传统、朴素的祖先信仰。

归宿方面,两人都是精准的预言家,他们没有目睹国家的灭亡,却都察觉到了政权崩塌的前兆,他们的智慧使他们有敏锐的预见性,他们的人格使他们不甘于这样的未来,他们的处境又使他们无奈于此,因此而陷入深深的无助和痛苦。屈原彷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延笃呐喊:“夫道之将废,所谓命也!”一个一头扎进汨罗江,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获得解脱:“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一个一头钻进故纸堆,用沉湎经典的方式麻醉自己:“渐离击筑,高凤读书,方之于吾,未足况也。”相较而言,屈原似乎更不幸,自沉汨罗之前,他已获悉秦兵攻破郢都,家园沦陷的消息;不过延笃也没幸运多少,他身后不久,农民起义与军阀混战此起彼伏,皇统崩裂,社稷倾覆,以至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一腔忧国爱民心,相隔四百春;两位宦海浮沉客,同是沦落人。

所以人们才会像把孟子、曾子、颜回、冉求的画像挂在孔庙那样,把延笃的画像供奉在屈原庙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