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群山褶皱中的魏沟
魏沟的古树葱茏苍郁,远看就是一道天然盆景。
石头小院,粗犷而不失精细。
在魏沟,这些拙朴中蕴含着灵动的石头随处可见。
彭忠彦/文 阿贞/图
“九龙锁谷地,山环水绕村”,当这10个概括魏沟村选址格局的文字蹦蹦跳跳钻进脑核时,我的眼睛竟有些潮润——感动,为大自然的造化,更为古人建村选址的智慧。
魏沟村位于汝州市东北部30公里,和郏县、禹州接壤,北靠银洞岭,东依三官山,西望高高楼,南临圆山寨,典型的豫西山地地形。东晋初年,魏姓一家避乱自河北沧州辗转至此,先在鸡冠山前蚕坡搭建草庵栖居,后迁至双龙泉河岸筑窑安身,取名魏家沟,是如今村落的雏形。由于村庄四面环山,背风朝阳,山可狩猎,林可采果,河可捕鱼,田可稼穑,自给自足,日子殷富,名声渐远,外姓投奔迁移者增多,村落规模逐渐扩大。
受朋友之邀,第一次走进古风浸润的魏沟。站在王坟岭上的一抹夕阳中,向北远眺:位于嵩山余脉的古村落,四面环山,发源于黑龙潭的双龙泉河,九曲盘环,绕村而过。巍峨雄峻的马鞍岭等九座山脉,巨龙似的逶迤连绵,盘绕在村落四周,并在村南的圆山寨相衔接,紧紧锁住谷口。村居坐落在盆形谷地之内,建筑分布在河湾两岸,朝阳临水,藏风聚气。
九龙锁谷地,九曲盘环水。魏沟,好一块风水宝地!
1.古树部落
在城镇化进程一日千里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丢失个性,而魏沟,还保存着那些民居古建,那座古树部落,那分古色古香,那种古风古韵,那腔古道情怀,特行独立,风情万般,鲜活着质朴的面孔,固守着传统的个性。
告诉您:在魏沟,我说我走进了一座古树部落。国槐、橿树、皂荚树、黄楝树、栗树、柿树、核桃树……一棵棵古树或河边路旁,或房前门后,或崖壁沟壑,或山头寨尾,千百年来,默默地站立着,站出了一道道年轮,站出了一道道风景。市物价办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介绍说,2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有300多棵,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树50多棵。
最吸人眼球的是蜘蛛山上的3棵古橿树。山是风脉山,树是风脉树。蜘蛛山是一座只有200米高的土石岗,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上面站着3棵树龄800年的老橿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从高空俯瞰,土石岗形似蜘蛛,围绕村子四周的九座龙山,同把其首朝向蜘蛛山,故有“九龙朝蛛(珠)”之说。三位老树公被村民供奉着,一代又一代,虔诚地。
双龙泉河东岸李凹斗家门前的那棵黄楝树,树龄1500年,高16米,干高5米,树围1.7米,冠幅16米。我惊讶其旺盛的生命力。那根,叫龙爪根,锋利无穷,穿石凿壁;那根毛,也叫龙须根,虽瘦弱纤细,却能钻岩破石,丝丝缕缕为大树吸收生命的养分。根与根毛,主干与枝干,绿叶与枝丫,形成了一个和谐运转的肌体。生长在村西孙黑子家门前的那棵皂荚树,像一位超脱的老翁,在风雨中站立了1400年,目光柔静,不温不火。“病树前头万木春”——站立在司世欣家门口的那棵家槐,历经1500年的沧桑,尽管衰老的主干被主人用木架支撑着,却依然摇曳着青翠和生气。双龙泉河西岸凤凰山上,屹立的那棵老橿树,800个春秋轮回中,与凤凰同鸣共舞,把古树的神秘推向了极致……
我在古树部落盘桓,思绪万端。树是有灵性的,它上承天象,下通地气,中通人事。古树是历史,它在见证一个村落的时空;古树是神灵,它在庇佑一个村庄的安宁;古树是正义之剑,它在监视着人们的言行,惩恶扬善,保佑忠良;古树是风景,其状似人像兽、似鸟如山、似云似伞,形形色色,千奇百怪。蜘蛛山上的3棵古橿树,被村民用石头护砌起来,枝丫发达,葱茏苍郁,远看就是一道天然的盆景。
2.石砌世界
现代文明的飞速进程,筑就了千城一面的风貌。随着那些见证历史沧桑、凝聚民族智慧的传统古建筑的日渐消失,千村一面的钢筋建筑格局也将形成。而你,藏在群山褶皱中的魏沟,一窑一洞、一房一舍、一庙一寺、一桥一涵、一石一砖、一椽一檩,还有那些石雕、木刻等,小巧玲珑、质朴灵动,无不体现传统建筑艺术的营造之精、文化之浓、古韵之香,赓续着历史的脉络。
魏沟的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双龙泉河湾周围。东北部的磨沟片区,以土窑、石窑居多,窑洞上面建小窑洞,窑洞内部贯通,自成体系。西北部的司庄片区,以瓦屋、石窑为主,前宅为瓦屋建筑,后宅为石拱圈窑洞,房与洞贯通,风格迥异,别具情趣。南部片区多为土窑和石墙瓦屋混建。明代以前居民多挖窑洞居住,明代以后,后人以窑洞为依托,在窑洞之前建筑石墙草顶或瓦顶房屋,形成洞前宅院、宅院藏洞的建筑格局。
我们在一处处老宅内外徘徊,古风古韵悠然入怀。建于明代的司仁江老宅,坐西向东,主房为三孔石窑,清一色的石券墙、石拱门。石窑上面建天窑,也叫窑上窑。两边的天窑可供晒粮、储粮,中间的天窑上设有三个射击孔,以防匪患。墙壁和窑拱顶全部用青石砌成,结实精美。三间厢房都是石墙瓦屋结构,青石砌墙,灰色泥瓦,质朴淡雅。一条石砌的甬道从主房通向大门口,出东北门,迎面是一座石台,上立四棵古橿树,并建有一座石砌的山神庙。这座典型的北方窑洞四合院,以“石”为基调,粗犷而不失精细,拙朴中蕴含着灵动。
一座座石砌的建筑,构成了一座石头的世界。司世铁宅院坐西向东,是三孔大石窑,窑与窑相通。1945年3月,王树声司令在组织发动禹西战役期间途经魏沟村,将指挥所设在司家的石窑内,指挥了为时6天的禹西战役,攻克盘踞在临汝、禹州之间的十余处日伪军据点,解放人口9万余人。孙虎振的宅院坐北向南,北屋为三间石墙瓦房,木架青瓦,小花脊,西间隔开一道过墙,东西各有两间木架青瓦房,出南门,门上方为清康熙年间修筑的一座石砌炮楼,炮楼上设一碉堡,碉堡四周设有瞭望哨、垛口、射击孔。“不见炮楼竣工不闭眼”,村里的孙书记告诉我其中的故事。当年,这座炮楼是在卧床不起的老族长孙官倡导下修建的。他把自己的“送老屋”(柏木棺材)卖掉捐款修炮楼。在他的带动下,族人捐款、捐物、捐工兴建炮楼。工程进行到一半时,老族长迷迷糊糊地昏了过去。即将完工时,躺在草铺上的老族长忽然睁开了眼,虽然不会说话,但眼睛不肯闭上。族长知道老族长的心思,就让人抬着他上了炮楼,此时鞭炮炸响,炮楼竣工。老族长看了一眼,含笑闭上了眼睛……
密林深处有人家,洞中还有洞中天。李金令家的宅院藏在一片柏树林中,坐东向西,主房为青石砌成的三孔石窑,窑窑串通。中间窑洞内有三孔小窑洞,是为卧室。窑洞内建有水仓和粮仓。院门口是两间木架青瓦过厅,右方墙壁上镶嵌着石梯,长方形石头一半嵌进墙壁,另一半凸露在外,沿着石梯可走到窑洞顶上,那里是天然的晒场。
石窑、石屋、石井、石庙、石道、石桥……在魏沟,我们走进了一座石头部落。此刻,我们站在济民桥上,历史的烟云中仿佛飘来“一桥泯恩仇”的诉说。这座三孔石拱桥建于清朝中期,横跨在双龙泉河上,桥高6米,宽10米,长50米,是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当年,孙氏家族和李氏家族的先人因争地界大打出手,导致互有伤残,从此结下仇怨。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夏季,山洪把小木桥冲毁,也冲走了一个正在过桥的李氏家族的孩子。李氏家族族长主动去找孙氏家族族长,商议修桥之事,一拍即合。孙、李两个大家族握手言和修桥,其他几个家族也纷纷响应。七姓八家拧成一股绳,捐钱、捐粮、捐物、捐工,齐心协力修通了“济民桥”。
3.人文荟萃
爬山观景、涉水听歌、钻洞察古,观潭识龙、进庙悟道、入户赏艺……在魏沟,胜景与人文共生。
村北后山的黑龙潭,因水深不见其底,潭水远观呈深褐色,加之黑龙飞天的传说,故名黑龙潭,为汝州境内一大胜景。站在潭边,看碧水荡漾,观怪石林立,赏山林倒影,听黑龙升天的故事,那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哟!
据传故事发生在民国某年二月初二,那天之前黑龙潭一直叫老潭。春节时有个白发老大爷到各家各户串门,“哎!该老了,以后再也不能和你们做邻居了,我真舍不得乡亲们啊!”“家住哪里?我们怎么不认识您呀!”他说:“不认识我,我认识大伙儿,咱们成天打交道。”众人疑惑不解。到二月初二那天早上,只听天空突响一声炸雷,从老潭飞出一条黑龙,缓缓往天上升。天空阴沉沉的,好像要下大雨似的,当黑龙升到与下焦寨一般高时,又响了一声炸雷,这时从鸡冠山、三官山和磨盘山飞来三朵云把龙体裹了起来,第三次雷响,乌云遮天,黑龙越升越高,后来看不见了。从此以后,老潭就改叫“黑龙潭”。
黑龙潭水日夜喷涌,双龙河畔孝名远扬。“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的故事就发生在魏沟村的马庄。
传说很久以前,马家人丁兴旺,财源广进。马九皋出生时,天空出现了一片红云,村人说这是祥兆,孩子以后必成大器。可是后来,马九皋既没当官,也没中举,只在郏县城开了一家饭馆,值得一提的是,南顶山(现在的武当山)每年正月初一的第一炷香都是马九皋烧的。有一年,广州的一位香客不服,说今年一定要抢头炷香。他从农历十一月二十开始,走啊走啊,到大年二十九晚到达南顶山山顶。年三十歇息了一天,晚上掌灯时分就到大殿去烧香。道长说:“香客,早着哩,歇会儿再来吧。”就这样,去了一次又一次,直到后半夜,这位香客累倒在床上睡着了。翌日天亮,他跑到大雄宝殿问道长:“今年谁烧的第一炷香?”道长说:“还是马九皋,人已经走了。”香客又说:“马九皋是哪里人士?”道长说:“他烧完三炷香就匆忙离开,我没问他是哪里人。”香客又问:“每年都是他烧前三炷香吗?”道长回答说:“是。”闻此,香客烧罢第四炷香后,悻悻然离开了南顶山。接下来的三年依然如此,他始终没有完成烧第一炷香的心愿,也始终没能见到烧第一炷香的马九皋。香客决心要找到马九皋,看看马九皋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于是,他边走边打听,经过几年的不停奔走,终于在郏县城找到了马九皋。问及此事,马九皋说:“南顶山在哪里,我并不知道。至于烧不烧第一炷香,我更是一无所知。”香客又问:“你平时有什么爱好和专长?”马九皋说:“我自从记事起至今,一日三餐,都是把做好的第一碗饭盛给我娘,第二碗饭孝敬我爹,天天如此,雷打不动。”香客向马九皋深施一礼说:“啊!原来你是一个孝子,你的孝行感动了神圣。我终于明白了‘千里去烧香,不如在家敬爹娘’的理儿!”
天下孝子出马庄,魏沟银洞响八方。据传唐代的鄂国公敬德曾在魏沟开发矿石,他把开采出来的矿石用牲畜驮到禹州的磨街,用石碾碾碎后分离出银、铜、铅、锌等金属。故此,人们把他挖过矿石的石洞叫“银洞”。向导说银洞深而阔,躲匪患时方圆三里五村的人、牛、粮都藏在洞里,上世纪70年代,大峪公社曾在银洞内召开社、村、队三级干部会议,可惜后来银洞被淤积了……
离开银洞,我们爬山登上了马鞍桥寨遗址。但见马鞍桥寨残缺的寨墙上,炮弹、枪痕遗迹随处可见。阵阵凉风中,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当年轰鸣的枪炮声。1947年农历四月,国民党出动两个正规团攻打魏沟,魏沟民团司令李合成带领魏沟人,凭借着马鞍桥寨的天险,齐心合力,奋勇抗敌。国民党部队持续攻打8个月,共出动两千余人马,在东岭、南岭、长岭架了4门山炮、30多门迫击炮,动用机关枪、冲锋枪无数挺,一直打到农历腊月,弹尽粮绝,山寨失守……
坚韧不屈魏沟人,当代愚公创奇迹。魏沟地处深山,千百年来,通往山外世界的只有那条无数先民用双脚踩出的羊肠小道,很多村民一辈子也没有出过远门。1993年初春,村两委带领山民修路。村组干部带头拿出一年的工资1万多元,购买硝酸铵、柴油等原料,自行动手炒制炸药。全村780口人齐上阵,吃红薯喝凉水,历时三年,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长7里、宽6米的盘山路,当代愚公的壮举感动无数人。全乡百姓自发捐款10余万元,焦村乡党委、政府决定,从乡统筹中每人提两斤玉米支持修路。又经过三年的奋斗,道路拓宽,还修成了水泥路。
徜徉在古村古落,万般爱恋涌上心田:山水魏沟,古树部落,石砌世界,人文荟萃,神韵萦怀,人间仙境,何羡瑶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