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与平顶山古寨
作者:田秀忠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4-25 浏览次数: 浏览

在平顶山山顶公园石阶近顶处西侧有一立石,上面刻有楷书“平山峻峰”四字。历经风化,现在上面依稀可见“平”“峰”字样。

4月24日,在卫东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朱新政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平顶山山顶的平顶山古寨石城墙。

如今的山顶公园石阶。


位于市区北部3.5公里的山顶公园,坐落在海拔427米的平顶山峰顶,为近年开发修建的大型山体公园。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平顶山山顶平坦如砥、空旷开阔的地形地貌,山名由此得来,名实相符,恰到妙处。

元朝末年,朱元璋兴兵讨元,平顶山附近先民,为了避免战争摧残,齐心协力在平顶山山顶东南部祖师庙附近,寻址建了小寨,并搭建了很多茅草庵,在此休养生息。清朝末年,捻军经常在平顶山地区骚扰和抢劫财富,为逃避骚扰,方圆几十里的乡众都避难于平顶山山顶,祈祷祖师爷保护。在平顶山寨首的指挥下,众人修筑了平顶山山顶大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平顶山煤田的开发建设,在筹建平顶山矿区大营电厂时,为修筑发电用的锅炉机房,矿区领导动员民众将平顶山山顶寨墙石头,全部拆毁滚放山下,运到电厂用于建厂房,平顶山寨墙从此成为残垣断壁。

东汉建安六年,为躲避战乱,诸葛亮曾流落到平顶山脚下躬耕多年,探访留侯张良故里,并在一块红色自然条石上写下了57个隶书汉字,传世至今。文日:“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踪,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我辈叹之、敬之、效之。”

古时中原大地战事频发,各处建寨筑城用于军事防卫,尤显至关重要。平顶山山顶古城池修造于明代,甚至更早,该城池规模很大,历史遗迹可鉴。据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在《中国城池史》中描述:平顶山的山顶端建造一座石头城,石头墙高大迂回延伸,极其壮观,工程浩大,气魄宏伟,墙体用乱石砌成,全城作“丁”字形,南北长3000米,东西长2500米,在南城中间,有南北城墙一道,分东西两部,沿墙一周大约6500米,雄踞于山之顶,以山为寨,控制南北山川,进可攻,退可守,是一处军防要塞。石城墙高8米,下宽4米,上部宽3.3米,城台宽2.3米,前部挡墙宽约6米,墙体构造外宽1.8米,内宽0.7米,中间夹杂一些碎石、粗砂,异常坚固,枪眼距地面7米处,每隔1.8米有一个洞眼,墙体具有鲜明的侧脚。全城有7个城门,每个城门都有马道,平而直上,城门位置尚在。平顶山石头城是一座纯粹的山城,它建在山之顶端,城的规划甚大。

城池遗迹内,还有两处摩崖石刻,有一定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其中一处在山南中部近顶处有“高山”两字,横刻于砂岩石壁上,字体饱满古朴。“高”字长0.93米,宽0.65米,“山”字长0.82米,宽0.7米,上款竖刻篆书“丙午中秋日”五字,下款由于年久自然风化,石壁剥落不存,石刻不知出于何人之手。距“高山”石刻西南约20米处,有一近两米高的立石,上刻有楷书“平山峻峰”四字,不及“高山”石刻工整,每字约15厘米见方,上款刻“隆庆年”三字,下款刻“郏城王盛卿识”六字。考其年号为明代穆宗时期(1567-1572)所刻。两处石刻发现于1979年3月,这对于有书法雅兴的观瞻游览者,也可说是景中之景。

在山顶公园石台阶右侧,还有一块醒目的标牌,内容是这样的:

1955年,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平顶山煤矿勘探队在平顶山煤田命名“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在华北分布广泛,是石岩一、二叠纪煤系地层顶板,对研究华北地区南部地质构造演化及国内对比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特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2005年10月

原省国土资源厅将平顶山划定为砂岩地质遗址保护区,足以表明平顶山地质构造之独特,科研和旅游开发的价值极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