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镶玉的历史与和氏璧颇为相似。传说王莽篡位后,胁迫皇太后交出玉玺,皇太后一怒之下将玉玺摔于地上,碎崩掉一角。后来王莽寻来能工巧匠对其修补,用黄金镶上缺角,称之为“金镶玉玺”,不但掩饰了缺陷,而且使之愈加精致、华贵,增加了观赏性。金镶玉自此横空出世。
郏县金镶玉工艺的灵感来源于“金镶玉玺”这一古老智慧。这种手工技艺又称镀金锡镶工艺,是在玉石、陶瓷、紫砂、琉璃等器物之上镶锡包金,通过艺人的奇妙构思和精巧双手,呈现人间美好品质,或淡雅宁静,或热烈奔放,展示多姿和万美,悄然一动,喜悦的心情花一般绽放。
老话说,“有钱难买金镶玉”,是说其稀少、珍贵;又说“有眼不识金镶玉”,喻其丰富的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镶玉中的“金”象征男儿的刚强,“玉”象征女子的柔美,金玉结合,则象征高贵与纯洁,此所谓“金玉良缘”。
美好的事物大都难逃艰辛和坎坷。大清乾隆年间,在外国进贡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叫“痕都斯坦”的奇珍异宝中,就有几件镶嵌有金银饰品、贴片的器皿,精美绝伦,征服了那位文艺皇帝的心,寻理仿制,把玩赋诗,古老的金镶玉和西方的时尚元素碰撞、融合,迸发出艳泽的光辉。随着清朝的没落,大批宫廷技艺失传,金镶玉也未能幸免,因此晚清道光之后极为罕见,民间流传更是凤毛麟角,艺术的流动在窒息中丧失了游走和发展。
时光疾走,风雨无序。沉寂数百年的金镶玉重回人们视野。20世纪30年代,郏人李功德结合宫廷技艺,参照传世珍品,心研意究,复创出品类繁多的金镶玉器物,让这一传统技艺重耀于世。良器有传承,富有创新精神的当代年轻传承人秉承先祖制作手艺,开发创新,添枝加叶,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和审美习惯,自成一体,佳器纷呈,触动一个个仰慕传统和时尚的民众驻足凝视。
郏县金镶玉手工艺的中心词在“镶”字上。在手工艺人灵活的手指间,金、银、铜、锡等金属有了灵魂和筋骨,经过冶炼、成片、冲剪、镂雕、抛光等几十道繁杂工艺制作成型,再经连续不断地敲击、拍打,最终镶嵌于各类器物表层,把传统文化中象征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的名花异草、珍禽异兽等图案呈现出来,创作出金镶玉天球花瓶、金镶玉观音花瓶、金镶玉富贵花瓶等作品,明暗交错、均匀圆通,或雍容典雅、古色古香,或寓意深刻、栩栩如生,或玉质冰清、秀丽高雅,蕴含着民族文化的气息,浸透着历代陶瓷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完善了金镶玉文化的艺术体系。
屋舍满其魂,身心有其芳。2011年,郏县“李氏金镶玉制作技艺”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经研发出茶具系列、金镶玉瓷瓶系列、金镶玉陶器系列等几大类别,花色品种达百余种,琳琅满目,其中的珍品曾赠予连战夫妇、海基会原董事长江丙坤、星云大师等台湾贵宾。
邂逅并凝望郏县金镶玉,我感到跨越时空的跌宕和欣喜,听到古老艺术的喧哗之音,望见了力量和生命的凝聚,古老与时尚碰撞,蓝天辉映大地,成为大众心灵的映像。重又归来的金镶玉给我们带来了吉祥与祝愿,就像悠久的历史蜿河,从先远流淌至今,从现在奔向未来,汩汩常吟,万古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