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幽蕴深 意趣天成——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大峪青山后村素描
作者:尚自昌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3-27 浏览次数: 浏览

汝州市龙山森林公园北邻的箕山深处,有一道南北走向的山间河道青龙河。河水由四周山梁间诸多汇水沟汇集而成。在河道的几个转弯处,自然林木守护着4个石头村落,石窑、石屋、石院、石寨、石堰、石渠、石板路与突兀峻拔的峰峦、绵延跌宕的山梁、怪石嶙峋的沟壑相融,环居十里,桃树、杏林、山藤草花争艳,楸树、木兰、皂角古树荟萃,独立的水系哺育出了泉、溪、瀑、塘、潭、河等元素。虽有几处抢眼的红砖房,却也不影响大自然与人居的和谐。

这四个自然村从南到北依次为南坡、青山后、白庙、黑龙潭,组成一个叫青山后的行政村。全村户籍人口不足400人,分为7个村民组,是大峪镇人口最少的行政村。村域南北长东西窄,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2010年以来,随着龙山风景区的开发和通往南部的公路修通,来这里游玩的人不断增多,村民们认识到家园的价值,2014年成立了古村落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保护公约,对古建、古井、古树名木及民间工艺进行了普查和登记保护。

2016年,青山后入选河南省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底入选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

天造水成桃源地

八千万年前,地球上一次叫燕山的造山运动,使汝州地域形成两山夹一川的格局,青山后南北狭长的地貌也是在这次造山运动中形成的。

村南部有三座海拔800多米的山峰,成品字状耸立。青龙河其中的两个源头来自三峰北延的汇水坡。青龙河向北行数里,遇一段东西向的山梁。河水在这里汇集成潭,然后冲毁薄弱处继续北行;又数里,在木兰沟一带遇数道更高、更宽的东西山梁,河水受阻,整个河道成南北狭长的湖泊。湖面因长年积水升高,从山梁的薄弱处向北溢出,在数道山梁上硬是冲出刀劈般的断崖,当地村民称这里为“一线天”。

河水经石涧北行,入大峪西部的赵楼河中,然后西行汇入洗耳河;从北部绿树相交、不见天日的石涧向南进入青龙河后,忽然开朗,水岸山花烂漫,林间莺歌燕舞,让人不觉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传说宋朝末年,汝州兵马司姓麻的守将因反对太监李彦在汝州设局括田,遭到陷害,遂带着弟弟和部分士兵逃到汝州东北的承休古城造反,受到无田可种的散民支持,拥立他们为大小二王。麻王兄弟相地修堡垒,从南向北形成了前哨麻王寨、传递消息的擂鼓台和接鼓台、操练士兵的练武场、东西麻王二城等完整的防御体系。麻王的坐大引起朝廷的重视,派大军前来剿灭。一位新婚不久的小将,自知麻王难敌朝廷大军,为了保全妻子,就寻找脱身之地,一次狩猎时偶然发现了这块宝地。一天晚上趁自己在北门值守,带着妻子逃离了麻城,来到青龙河湾处的一个山洞里藏身。不久,麻城被攻破,官军将麻城一把火烧毁。小将站在山顶南望麻城几天不息的烟火,庆幸自家逃过一劫。从此在这里生男育女,成为“桃花源”最早的村民。为了感谢上天留给自己的这块保命地,改姓为刘——刘,留也。

这块风水宝地让刘家平安度过了金、元近两百年的安静时光。社会安定之后,人们从南部两峰之间开出天梯般的通道,可以向南与汝州平原沟通,百姓进进出出,渐渐形成了青山后、南坡、白庙、黑龙潭四个自然村落。

清同治年间,捻军在汝州一带活动,青龙河的村民为了自保,在周围的山峰上修筑了三个石寨,有效地保护了财产和安全。

1944年八路军在大峪镇建立了抗日县政府,青龙河的三个石寨成为抗击日伪的堡垒,青龙河成为大峪解放区的前线,青龙河人出钱出物出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

千年古村换新颜

新中国成立后,青龙河沿岸四村归大峪镇刘何村行政村管辖,1991年从刘何村分出成为独立的行政村,村部驻青山后,于是取名青山后。

青山后村人少地多,山林、山药等自然资源丰富,流水处处可见,不费多少力气便可实现粮食自给还有节余,山果、山药是来钱门路,山藤、竹子可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出售贴补家用,取之不尽的大青石可建造坚固的石窑和石屋……虽属山区,百姓却过着食住无忧的生活。上世纪70年代,在上级的支持下,修建了两座水库和一个引水渡槽,筑起了几十道坚固的护田石堰,可耕良田大增。这些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作用,成为山区亮丽的风景。

青山后人重视文化教育,支持孩子出外求学,从山沟里走出了诸多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青山后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山沟的窑洞石屋里搬出,在河两岸的开阔地建起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但他们不忘过去的艰辛,完好地保留了祖屋、祖窑,早已不用的石磨房、三个山寨,除自然毁坏外,没动过一石一砖,筑寨时的记事嵌石仍安放在寨垣上,留下了浓浓的乡愁。

2000年,我国启动了拉动内需的小长假,汝州电视台记者从南坡天梯造访了石楼峰的迎旭寨,山寨的雄姿通过荧屏展现在大家眼前,随之大峪的山寨群不断见诸报端;2004年,开通了由山南米庙镇于窑村通往青山后的南路,青山后的车马终于可以向南进入市区,路程不到北路的五分之一;2007年,户外组团游从郑州传到汝州,汝州的驴友发现了青山后的古村落;2015年,修通了风穴山景区至石楼山的旅游专线;2016年扶贫工作队进驻,规划了连接石楼山与青山后的新路。

青山后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国家级古村落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留志藏史记乡愁

大青山,又名青龙山,海拔837米,因南坡山脚下的断崖处有一岩洞,相传曾为青白二蛇居住,又叫青蛇山。中国四大传说之一的《白蛇传》源自汝州一说就出自这里。上年纪的人大都能说出青蛇与白蛇的故事。从南面远看,大青山像一尊坐着的笑佛,佛头、佛手惟妙惟肖,山南人遂称其笑佛山。2013年前后有许昌云游人士看中这块宝地,出资在山顶建寺,因修路破坏植被被村民叫停。青山后村因位于大青山后而得名。

石楼山,隔涧与大青山相望,海拔870米,在东西绵延的诸多峰中最高。因山顶面积不大,东西南为几近断崖般的峭壁,地层清晰可见,可称地质博物山。因远看像一座高楼而得名。石楼山自古为汝州名山,明《正德汝州志》载:石楼山,在州东北30里,山多大石,若楼台之状。1861年,为防御捻军,方圆数里的村民集资在山顶修筑了迎旭寨,并在寨内修建了72孔石窑和36间石屋,还在岩地上凿有两个5米多深的大水窖存水和收集雨水。据说山寨最多可容纳1000人避难,捻军曾围困山寨一个多月,想把寨民困降,结果寨里的人照样生活。1944年冬,日军侵犯大峪根据地,村民躲在寨内。日军一个排围攻此寨,却在八路军和民兵的乱枪中死伤累累。由于迎旭寨选址特别,四周无架炮的地方,日军的小钢炮派不上用场,只好抬到对面的大青山,可惜太远,只有一炮射入寨内,伤了一头驴。迎旭寨寨门寨垣保存完好,寨内还有四十多间完整的石窑,2017年被汝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江孤堆,青龙河的东部,为南北走向的大山梁,面积很大,远看像一个大土堆,最高处海拔864米,因山顶发现有海洋和大江里的动物化石,故名。由于山高无路,笔者至今未能攀行探访。

见子岭,在青龙河北部西岸,海拔约600米。传说明代一知州从开封骑马到汝州上任,被美景吸引流连忘返,天晚迷路正愁,遇一眉清目秀的放羊少年,带他走出困境后忽然不见。而这个少年酷似知州夭折多年的儿子。知州在州衙安置好后,带人在这一带寻找终没找到,就把这个岭叫见子岭。岭上有一寨,落成于清同治元年十月,寨名与岭同。寨内宽绰,占地约16000平方米,现存寨垣和10多孔石窑。

双石垛峰,在青龙河北部东岸,海拔约500米,因两峰相连且状如草垛故名。两峰均有山寨,约建于清同治年间。东垛寨毁,现存寨在西垛上,仍叫双石垛寨。寨内面积不大,约2500平方米,只有一个向东南开的大门。现为大峪高岭村所辖。

南坡村,在石楼山北坡的一个山坳里,一条主街,宅院多为后窑前院结构,古色古香。几处零散的宅院,依山就势别具一格。整个小村处在大片的山林之中,虽有路道与主道相通,但很少有人会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村庄,站在石楼山顶也看不到这个村的建筑。

青山后村,最大的自然村,有4个村民组,村部驻地。居南部三峰汇水沟的交汇处,状如“丫”字形的小盆地,村民就沿盆边的土崖挖窑洞居住,由于土质问题,窑内多用青石拱圈,非常坚固,多处为窑上窑、窑连窑、窑上房的壮观建筑。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家庭的宽裕,又在窑前圈起了院墙,增加了厢房,成为前院后窑式院落。村周青石多,村里石匠也多,窑门和大门多为完整的青石,结实又美观,成为村居的一大特色。这些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家底殷实,让人看后肃然起敬。

黑龙潭村,黑龙潭是青龙河遇阻旋聚而成的深潭,面积约3000平方米,潭水清澈见底。先民环潭而居,村依潭名。上世纪70年代,在这里修建了水库,村民搬往高处居住,可惜水库被2000年特大洪水冲毁。

驴友诗云:古村桃源地,上下越千年。十梁掖九壑,六峰构五星。青泉石缝生,汇溪涌河行。青河十八湾,林茂百草繁。四村河湾栖,三寨竦峙庇。春催桃杏艳,夏招槐桐楸。秋燃栌栎枫,冬翠竹柏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