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半扎:历史遗留的明珠
作者:张振营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3-13 浏览次数: 浏览

在汝州市城南17公里处的伏牛山浅山丘陵区,有个鲜为人知的村子,叫半扎。而在明清时期,半扎却是粤晋古道上一颗闪亮的明珠,古时半扎为汝州名镇,与临汝镇、大营镇齐名。

住不完的半扎店

“住不完的半扎店”是人们给予半扎最给力的赞誉。半扎所在的地区,过去方圆数公里荒无人烟,土匪劫道,虎狼出没。之所以能够兴盛一时,是得益于一条古商道——粤晋古道。

明朝建立后,由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贯通中国东南与西北的一条大商道。这条商道东起东南沿海的广州,途经汉口、赊店、南阳、大营等地,经过半扎,再到临汝镇、洛阳,然后经山西,最终至青海。这条商道被史学家们称为“粤晋古道”。南方的丝绸、布匹、大米、茶叶等,青海的食盐、皮货、冬虫夏草等,都是通过这条古商道流通的。

平顶山市的大营镇、汝州半扎和临汝镇是古道上的三个重要节点。大营以东为平原地区,而进入大营一直到临汝镇的50公里路程,因处在丘陵地区,又有几条河流,不仅路不好走,而且极不安全,因而就需要有合适的落脚点。大营盛产瓷器、煤炭等,也是客商的货源地。半扎没有资源优势,但有地理优势。大营到半扎约25公里,客商早上从大营出发,走到半扎时已过午时,再往前走是临汝镇,基本也是25公里,继续走就要赶夜路,这样极不安全,在半扎住下成了客商的不二选择。

随着商队的停留,半扎村上的饭馆、旅店应运而生。村里的耄耋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由骆驼组成的商队从半扎经过时驼铃叮叮当当的情景。

半扎,当初只有几户人居住,还没有名字,因为处在大营到临汝之间一半的路程,客商要在这里“安营扎寨”,才有了半扎这个名字。

“吃不完的大营饭,住不完的半扎店”是说大营和半扎的繁盛。据村里的石刻和古碑记载,半扎的鼎盛期在乾隆年间,当时山西“八大兴”的生意也做到了半扎,为半扎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也就在那个时期,半扎店成为半扎镇。

万泉河水淌岁月

半扎村南的万泉河,沟深岸高,河水清冽。因为河床为石灰岩,两岸泉眼成群,竞相从岩缝中涌出,因而这条河被叫作万泉河。泉眼中最有名的当数东涌泉和西涌泉。

东涌泉在乌龙桥下的万泉河南岸,泉水从岸上的石缝里溢到石质河床上,人们就在石床上凿一坑方便汲水,久而久之,石坑越来越深,就像一口井,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水是从石床上涌出的。

西涌泉在南寨门外的万泉河南岸,由一个带龙头的青石槽控制着泉水从龙嘴流出,因此,也叫龙头泉。龙头石槽雕于何代,无人知晓。由于取水人多,龙嘴下颌被水桶磨掉了,上颌也被钩担上的铁链磨出一道深沟。现在家家装上了自来水,来取水的人不多了,不过,一些老年人还坚持取泉水泡茶,说这泉水甘甜爽口。几个在取水的人告诉笔者,这水能治“恶害眼”,如果患眼疾,引起两眼红肿,用泉水洗两次就好了。这水还能清热去火治喉疾:半碗泉水,一个鸡蛋清,用筷子搅上七七四十九圈,不起泡不起沫,恰似雨露蜜汁,喝下后喉疾立马减轻。

河岸边行走,见到好几节断裂的石水槽,听村里人讲这是过去水磨上用的引水槽。万泉河流经半扎村3公里的河段,水位落差有10多米,聪明的半扎人利用水的落差在河边安装了12盘水磨,用水做动力磨面、轧油、弹花。半扎的媳妇们不用推磨,附近村里的姑娘争着往半扎嫁。后来,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水磨退出了历史舞台。村里最后一盘水磨樊家磨,在1987年才停止运转。

万泉河上有座双孔石拱桥,桥面由平整的大石板铺成,上面有两道深深的车辙沟印,那是经年累月铁轱辘车碾压的痕迹。桥长约30米,宽约10米,桥两侧有石栏,但已不完整。桥栏由石柱和护栏板组成,石柱头是形态各异的狮子,护栏板上雕刻有牧童、牛、梅花鹿、飞龙、老虎、牡丹、金菊等图案。桥底用巨石支撑,桥中间有减缓水压的石梁,桥头有护堤,整座桥坚固美观,为古道一景。桥头有通古碑,是明天启元年(1621)重修石桥的记事碑,重修时间距今将近400年,如今桥还在使用,且能通汽车,古人的匠心可见一斑。

古建筑透出文化底蕴

走在半扎街上,时不时会看到一些老房子,有的老房子就是过去的门店,依稀还能看到店号的字迹。

在东大街正中,可以看到一个类似城门的圆穹形门,上面是个阁楼,这是建于明代、重修于道光八年的文昌阁。阁基用石条砌成四方平台,台下留一过街门洞供行人通过。台上建两层四角阁楼,楼顶覆琉璃瓦,四角挂着风铃,风过铃响,清脆悦耳。

阁楼旁是保存完好的山陕会馆。会馆坐北朝南,进入大院,可以看到北边是卷棚和关公殿,南边是木柱、石台的戏楼,东西是当年的客房。据《直隶汝州全志》记载,会馆起初由在半扎开杂货店的山西潞安人王复云于1762年兴建,后经其他客商捐款续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在半扎街中心,有一座保存完整的三进四合院,村里人叫戴公绾,这是国民党三十九军副军长戴民权的宅院。戴宅房屋,廊柱间有镂空透雕,描金彩绘,地面铺方砖,房上有五脊六兽特别讲究,有砖制的狮子、盘龙、鱼、荷花和牡丹等。公馆西北角有花园和停车场,当年戴民权已有小汽车。

山陕会馆东邻是“民权中心完全小学”旧址,是1931年戴民权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时,捐资3000大洋所建,解放后这里一度是蟒川第三中学。

万泉寨隐藏的秘密

半扎村之所以能成为过往客商的落脚地,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寨墙坚固,比较安全。走在半扎老街上,路南靠河北断断续续的石墙就是过去的万泉寨寨墙遗存。

万泉寨筑于清同治元年,于同治四年竣工。当时正值太平军北上,清政府内外交困,无力保护白姓,地方绅士就出面牵头筑寨自保。半扎村绅士张县老弟兄5个,是半扎的旺族大户,被推荐主持修寨,寨上的石头就近取材,所筑石墙十分坚固。半扎村位于一个东西走向的小山岭上,南北各有一条河,南河是万泉河,北河是小北河,南北寨墙沿河修筑,寨子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两条河成为天然的护城河。万泉寨周长4.5公里,墙厚约8米,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0.7公里。寨门上方有寨楼,城墙上方有5个炮楼。寨有四门,因忌讳开北门家中女人易跟人私奔而未开北门,南门较小,主要是方便村民到河边洗衣、提水,东西均有高大的拱形寨门供通行。

据村里老人讲,万泉寨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就是与洪秀全有关。正筑寨时,村里来了个“南蛮子”,自称赵监,因他写得一手好字,张县老就请他给寨门题匾。赵监考察了周围环境后,把面朝蒋姑山的西门叫鸿奖,把门外有秀水寺的东门叫秀水,把对着龙头泉的南门叫龙泉。因石寨依河而建,寨名就叫万泉寨。

同治五年秋,捻军千余人驻守万泉寨与清军对抗。清军攻占半扎后,把所俘捻军将领穆天顺、陈福元等斩杀于寨外。

清军中有人在门匾上看出了“洪秀全万岁”的寓意,于是派人四处追捕赵监,并要求村里拆除门匾。赵监在清军攻寨前早已逃之夭夭,门匾在乡绅们的周旋下才免于被毁,仅把南门的“龙泉”改为“龙吟”,才算了结此事。传说赵监是洪秀全的军师,天京陷落后逃至半扎,没承想,引出了这么一段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