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碑背后的故事
作者:尚自昌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2-27 浏览次数: 浏览

风穴寺大雄宝殿前树有一方明代石碑,刻立于1534年,虽历经480多年的风吹雨侵,但仍保存完好。因上面的碑文为明代汝州郏县进士王尚綗所撰写的《风穴赋并序》,其子河南举人王同用篆体书刻制而成,故此碑被称为父子碑。其碑头、碑体、碑座齐全,总高约5.5米,是风穴寺现存的规制较高的碑刻之一。

父子碑碑头为螭首,碑座为龟趺(fū),典型的螭首龟趺碑,这是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的规制。碑座高1.3米,龟形,为龙的第六子赑(bì)屃(xì),也叫霸下。

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浚河道,为治水作出很大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绩,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甲片数目和形状上也有差异。

《风穴赋并序》作者王尚綗

王尚綗,字锦夫,号苍谷。明代著名诗人,学者,理学家。成化十四年(1478)十月二十五日生于汝州郏县。弘治八年(1495),中河南乡试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登进士第,出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掌管疆域图籍。次年,因父亲去世而离职守孝。正德三年(1508)调任吏部稽勋司主事,掌管官员功勋考核。次年,升任验封司员外郎,再升稽勋司郎中。正德七年(1512),任山西省左参政,后以祖母及母亲垂老,请旨归养。正德十三年(1518),吏部调其任四川左参政,他坚辞不受。嘉靖四年(1525),吏部下文调其任陕西左参政,在老母催促下,遂单骑至官。嘉靖六年(1527),母亲逝世,归里守孝。嘉靖八年(1529),调山西左参政,次年升任浙江右布政使。嘉靖十年(1531)十月二十一日,卒于浙江任所,享年54岁。

王尚綗一生恰逢明王朝由盛转衰,他之所以隐退,主要是社会政治的原因,是自己对所处的时代感到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结果。王尚綗虽隐居却不消极遁世,一直关注家乡百姓的疾苦,通过诗作把百姓的困苦反映出来,希望得到当权者的关注。他还关注家乡的文化教育,深入私学讲课;讴歌家乡的山水,对名胜古迹进行宣传保护。这些在他的《苍谷集》中均有大量表现。

王尚綗多次来风穴寺,一则苍谷寺是风穴寺的下院,风穴寺的重大活动常邀请他参加;二则风穴寺的汝上莲社是文僧和地方文人集会谈诗论词的场所,王尚綗是莲社成员,时常参加莲社的活动。除《风穴赋并序》外,王尚綗作有风穴寺八景诗,刻在风穴寺的碑侧面。《大慈泉》一诗中,诗人写道:“汝涯横北望,讵止高千丈。中有大慈泉,明河泻天上。”大慈泉的雄壮气势、清秀明丽跃然纸上。

王尚綗隐居时饱尝了民间的疾苦,看到太多官场的昏暗腐败,希望明君和好官出现。嘉靖九年(1530),王从山西左参政调升浙江右布政使,赴任途中经过老家,于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览胜,并作诗《汝州九日》:“胜日登高节,十年过郡城。霞觞怀旧主,黄菊照离情。落景愁东眺,凌秋促远征。龙泉思报国,万里识荆生。”该诗表达了对弘治皇帝朱佑樘的怀念之情,以期像战国时卫人荆轲一样,为国尽忠。

浙江任上,王尚綗“政持大体,宿弊顿革。严而能恕,决机应变,因事为功,吏民畏服”。嘉靖十年十月二十一日,王尚綗卒于浙江右布政使任所,享年54岁。

《风穴赋并序》书写者王同

郏县方面对王尚綗研究成绩颇丰,而对王同研究甚少。《郏县历史人物》:王同,字一之,生卒年不详,明河南郏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以举人出任海州知州。时海州连年受灾,百姓外出逃荒甚多,116里(每里100户)大半逃亡。王同经过调查,向朝廷上疏,力陈百姓不堪赋敛、徭役之苦,什伍逃亡在外,人口、丁户大为减少,请求并里,减轻赋税,招抚,开垦荒地。经朝廷批准,按王同所奏,并里之后依此减轻马价,减少税粮,免去摊派,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王同率民疏通河道,修整州学,救荒赈灾,为民排难分忧,民气始有较大复苏。王同工书法,常为民间撰写匾额碑记。后王同升迁南京都督府经办,今连云港市境内有其书法石刻多处。

男子20岁为弱冠,按王同“弱冠举于乡”的记载,其考中举人是在20岁时。关于王同中举,《直隶汝州志》中明确记为“嘉靖壬午科”,壬午为嘉靖元年(1522),向前推20年为王同出生时间,即1502年。“嘉靖甲午夏至日男举人王同谨书”,说明父子碑刻制于嘉靖甲午年(公元1534年),此时王同已32岁,没有任官职,最亮的光环仍然是举人。王同任海州知州的时间为嘉靖甲辰年(1544),此时其42岁。王同中举后,可能受父亲隐居的影响,没有参加会试,也可能因江郎才尽多次参加会试不中。嘉靖皇帝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各省乡试,对屡考不中的举人,可由拣铨司推荐任职。这与“晚就拣铨司,授海州知州”的说法相符。

王同于随州知州卸任返归故里,潜心著述,著有《永感类集》《谦忍图说》《义方堂集》《乐归元集》。王同兼善书法,草书尤长。

下令刻碑者为汝州知州赵一中,直隶青县(今河北苍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殿试二甲80名中的第67名,赐进士出身。赵一中是嘉靖新政人事改革的受益者,中进士后即到汝州任职。他从一介学子跃升为地方大员,必踌躇满志对待官场生涯的第一站。到汝州任职后,就从振兴教育入手,修学宫、奖私学、整修各地进士坊、到当朝进士家中访问等。

在王尚綗家中,王同展示了父亲20年前撰写的《风穴赋并序》。当得知当年是王尚綗去世三周年,赵一中就命书法闻名远近的王同重抄此文,树在风穴寺,一则为纪念王尚綗,二则当年为三年一度的乡试,树进士碑对汝州学子进行榜样教育,激发学习激情。可喜的是当年河南秋季乡试揭榜,汝州考中两名举人,一为郏县的李良能,二为宝丰的刘敏政,刘敏政还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以亚员名分为汝州教育赢得了荣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