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城诸葛文化大观
作者:杨晓宇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1-24 浏览次数: 浏览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诸葛亮看作智慧的化身,并称之“智星”,但对其青少年时代的情况却知之甚少。自上世纪末平顶山诸葛武侯祠的突出价值被史学界认识之后,诸葛亮这一伟人就和鹰城紧紧地维系在了一起,也让世人对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初步确定平顶山地区是诸葛亮青少年时代主要学习、生活、成才的地方,从而使鹰城的诸葛文化日益显现出灿烂之光。

1 诸葛亮与平顶山的关系

诸葛亮,字孔明,山东省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公元181年农历七月出生,54岁病逝于陕西五丈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才有了汉魏时期三分天下的历史局面。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更把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以及此后的风云壮观,进行了神话般地描写,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历史佳话。但是,彼时诸葛亮已27岁,他满腹经纶,号称“卧龙”,胸怀天下,待时而飞。这样一位青年才俊又是如何成才的?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没有留下片言只语,自然引起了一千多年来人们的诸多猜测,直到平顶山诸葛武侯祠重显于世。

平顶山市诸葛遗迹的发现,并非空穴来风。除了明代《南阳府志》、明清叶县县志记载外,还有遗迹、村落、出土文物和历代研究成果。种种论据证明: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从小就饱受离乱之苦。其父诸葛珪,字君贡,为泰山郡丞。汉末黄巾起义之后,山东郡县官员多被斩杀,诸葛珪为躲避灾难,扶老携幼,踏上了西去中原的征途,本想投奔世交好友刘表,但到了平顶山下时,因南阳一带战乱而不得已滞留于此,垦荒结庐,以求温饱。

诸葛亮此时年方8岁,而后其祖父、母亲、父亲相继病故,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和读书。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南阳局势稍定,诸葛玄与刘表有了联系,受邀到襄阳出任豫章(今南昌)太守。不料,汉帝另任朱皓赴任,朱皓与刘繇联手,诸葛玄被迫离开,后或病或伤抑郁而亡。诸葛亮葬叔于平顶山下的父祖坟旁,躬耕垄亩,同时四方拜师学艺,广结朋友,终成奇才。

建安六年,他与徐庶拜谒谋圣张良并留字刻石后,方离开平顶山南下。正如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碑文中所写:“躬耕南阳,尚在厥后。”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是20出头的有志青年了。因而平顶山诸葛武侯祠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史学界关注之后,立即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而平顶山市本身,就是在诸葛庙村的基础上建成的,所以也有一种说法,说诸葛庙是平顶山市的“根”。

2 平顶山诸葛文化遗迹择要

(一)古老的诸葛庙村

诸葛庙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村以祠名,沿袭下来。这又是平顶山诸葛武侯祠存在和诸葛亮少年居留地的侧证。因为村名是古代历史的活化石,代代相传,成为口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此地发现大煤田,就在村里安营扎寨,后建成平顶山市,诸葛庙村也变成了诸葛庙社区。除那通《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外,往日的庙宇和村庄已无踪影可寻。但是,诸葛武侯祠的存在是有籍可考的。

(二)平山诸葛武侯祠

有关平山(今平顶山)诸葛武侯祠较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南京太常寺卿、叶县人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碑文中。该祠遗址在卫东区建设路街道诸葛庙社区(原诸葛庙村)繁荣街中段。据古稀老人们讲,原诸葛武侯祠规模相当大,香火很盛,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兵荒马乱,才香灭僧去,逐渐败落。

平顶山煤炭基地发现后,地质勘探队就驻扎在祠宇之内,由于当时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勘探队员冬天生火做饭都拆用本就破败不堪的建筑木料,部分房屋被毁坏;文革时“破四旧”,祠内碑刻又遭浩劫,只有牛凤碑和几间旧房被保护下来。改革开放之后,卫东区妇幼保健院(即现在的卫东区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入驻,客观上保护了诸葛武侯祠的遗存。上世纪90年代初,大众路周围进行改造,诸葛武侯祠逐渐被蚕食。中原商场兴建时,占压了武侯祠的大部遗址,平山诸葛武侯祠消失在高楼大厦中。

(三)牛凤《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

牛凤,明代南京太常寺卿,其《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是平山诸葛武侯祠现存的唯一物证。

1995年夏,在部分政协委员的呼吁下,牛凤碑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卫东区委、区政府和该区建设路街道办事处及诸葛庙社区居委会根据市政府指示,邀请市社科联、市历史学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同志开了一个联席会议,就诸葛武侯祠的保护重修和旅游开发等进行了讨论,决定把诸葛武侯祠这唯一的物证——牛凤撰文的《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保护起来,并加强对诸葛武侯祠和诸葛亮青少年时代的研究论证。

该碑明确记载了明代重修武侯祠的情况,还提到了隋代开皇年间的旧石幢——上书“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把平山诸葛武侯祠兴建的确切年代上推到隋开皇二年以前,并经考证得出:“侯之父若祖自琅琊避地,曾寓于此而葬焉。躬耕南阳,尚在厥后。”最后,牛凤还充满感情地说出立碑刻石之目的,为“吾生千百年后得有所据”。从碑文内容看,诸葛亮青少年时代在平顶山一带度过是确切无疑的。

(四)《南阳府志》和《叶县志》的记载

明代《南阳府志》中有一段话明确记载了平山诸葛武侯祠的存在:“诸葛遗墟在县北平山下,有一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坟墟高阳华里。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此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本琅琊人,避地而西,盖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必自孔明始也。此断幢岁月实隋开皇二年物。此时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据而书之。”

清代《叶县志》中亦记载:“诸葛遗墟,在县北平顶山下,有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隋去三国未远,言必有据。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盖武侯本琅琊人,避地而西,或自其前世已寓于叶,居南阳则自武侯始,未可知也。”

上文出自明嘉靖年间所编修的《南阳府志》,下文出自清同治欧阳霖主持编纂的《叶县志》,两下相照,足可为据。

(五)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保护函

在对诸葛武侯祠的保护中,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也给予了极大支持。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诸葛武侯祠与牛凤碑的发现,在我市文史工作者和诸葛庙村村民的呼吁下,经平顶山市有关部门上报,河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于1994年7月27日发文函告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原文如下:

关于保护诸葛遗墟和碑刻文物的函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

据调查,平顶山市老市场街(原名诸葛庙村)发现的诸葛遗墟及明代石碑一通,对研究诸葛亮少年时代的生活、学习及其以后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三国旅游线的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为保护好这处遗址,请你们责成有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以下四条要求略)

到了次年,碑刻得到保护,平顶山市诸葛武侯祠的价值才逐渐为世人和史学界所知。

(六)金鸡冢与诸葛旧坟

《叶县志·舆地志·诸葛遗墟》载:在县北平顶山下,有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隋去三国未远,言必有据。今山下稍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即武侯父祖葬处,盖武侯本琅琊人,避地而西,或自其前世已寓于叶,居南阳则自武侯始,未可知也。

关于金鸡冢的来历及金鸡冢、金鸡石、鸡更石、金鸡枕和诸葛武侯定更枕,平顶山技师学院原高级讲师张西庆先生在《平顶山诸葛遗墟及其价值》一文中,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说明。他是我市诸葛武侯祠研究的发起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起,就为诸葛文化的研究走访当地宿老,踏勘荒山野岭,为保护祠宇遗存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认为金鸡冢就在诸葛武侯祠东北方向不远的地方,当年繁荣街拓宽工程中,在其处发现了汉代墓葬,由于墓葬一半在路东房屋之下,也没有重要文物出土,并未引起当时有关部门的重视,遂就地封存了事。

(七)西湖村诸葛庙

西湖村位于平顶山市区东,叶县城东北三十余里处,近沙河,东与舞阳县北舞渡镇相近。

西湖村诸葛庙记载于清同治年间《叶县志》,该志《祠宇》篇“诸葛武侯庙”条中记:“在平顶山下稍西。据断石碣云:旧有诸葛遗墟,今止有庙。明洪武中里人萧田重修。县东北三十里西湖村,亦有诸葛庙,咸丰八年重修。”该志《建置志·村庄》中载:“西湖村在县东北三十三里,附庄七。”证明西湖村是个大村子,且村里自古就流传诸葛孔明青年时曾移居此地,躬耕学艺。

由此可知,西湖村诸葛庙当是继高阳华里之后诸葛亮曾居平山的又一遗迹,时间在诸葛亮为其叔父守孝三年之后。

(八)寺沟断石幢

在牛凤的碑文中,有一段“隋开皇二年断石幢”的记载,该断石幢上有“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曰高阳华里”。历史上我市东北部(紧邻今平煤股份八矿北部的高阳山)曾设高阳县,古称高阳。华里是对一些有文化的知名村镇的颂称。诸葛旧坟墟,指碑文中所述的诸葛亮父祖坟茔。那么,断石幢的发现地是哪里呢?经过考察,基本确定为市区北部平顶山下的寺沟村,该村原有潮云寺,现古寺无存,但留下了以寺为记的村名和古树。

作为平顶山人,牛凤回到故里踏荒寻古,到了寺沟,见到潮云寺中记载诸葛遗墟的断石幢,又见当时诸葛武侯祠因风雨侵蚀而破败,就捐资重建了诸葛武侯祠,并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撰成碑文刻石以记,留存永远。他还有一首七律诗:“峰头高望两南阳,遵养当年寓此邦。山麓断幢题姓字,道周荒草没行藏。卧龙一去风云散,梁父感吟感慨长。墟畔至今存古庙,衣冠尤侍汉中王。”其情之深,令人扼腕。

(九)大关口

大关口,又名古缯关,在今方城县与叶县交界处,两边有楚长城,这里曾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诸国相抗衡的第一道雄关。关为两山夹峙,唯一数丈宽的大山口连通南北,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非常险要。

诸葛亮在受到刘备三顾而出山之后,要创造奇迹以镇服包括关、张在内的军中诸将,否则将难以立足。《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是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件得意之作。当时,刘表让刘备屯兵新野,刘备为拒曹兵,引兵到叶,即今天的叶县南部叶邑、常村一带。

根据刘表及刘备当时的实力,其本意只为防御,并不为进攻,那么,刘备在哪里布防才最有利呢?考山川地势,只有一个地方,就是大关口。

大关口与书中所述地形相合,又有刘备引兵至叶拒曹的史实记载。要到叶县地界,大关口是必经之路,而博望周围并无险要地势,形似平川,不可能形成书中所讲的阵势。那么,诸葛亮初用兵的第一战场,很可能是大关口。

潘民中先生对此曾有分析,博望只是刘备与诸葛亮指挥战斗的行营,大火烧的应该是大关口而不是博望坡。说明诸葛亮是十分熟悉叶县周围情况的,这与其青少年时代在此地生活有着紧密关系。

(十)张良故里碑

2003年春,郏县李口镇张店村村民李国盛挖房基时,挖出一块刻字石碑,当时人们并没有太过留意。2006年2月13日,村民张振洋擦去泥土查看时,却惊奇地发现上面有诸葛亮的名字。其文为“亮携元直,建安六年春,踏贤宗。观地势不严,然清静秀逸,乃龙凤之地。拜留侯,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吾辈叹之、敬之、效之”。

此为诸葛亮拜谒留侯碑石刻,其长106厘米,宽60厘米,厚19厘米,现存于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张良故里张店村展厅。石刻初拓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俊杰鉴赏后认为:“此石隶书结体方正,清隽而舒朗。因非庙堂之用,故又具洒脱飘逸之气。文字线条瘦劲而爽健,尽管已到汉末,线的起收与转折处已出现圭角,这是汉以后所有隶书最明显的特征。但此石气息上仍然弥漫着只有汉人才有的淳厚、高古、苍茫之气。年青的诸葛亮并非以书名世,而此偶尔乘兴所书的数十字,却使我们感受到了其文之畅、其书之精、其情之诚。”

此为诸葛亮于东汉建安六年,时年亮21岁,与好友徐庶踏勘郏县留侯宗祠,拜谒张良像时所书。此石隶书,结体方正、清隽、舒朗,弥漫着汉人才有的醇厚、高古、苍茫之气,为最新面世之汉隶,亦亮世所存唯一书迹,又为初拓,故极珍贵也。

3 做好诸葛文化,守好鹰城名片

从以上诸多方面看,平顶山诸葛庙村因庙而建,诸葛庙和诸葛武侯祠在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诸葛文化现象。它和应国文化一样,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平顶山市的文化之根。在如今的全域旅游开发中,也是宣传平顶山的一张亮丽名片。

虽然,平顶山诸葛武侯祠逃不脱历史上的战火与风雨焚蚀,有多次修葺重建;现代矿区开采,又让本就破败的武侯祠雪上加霜,但诸葛庙矿的早期名字,也把平顶山诸葛武侯祠的存在公诸于世。随着平顶山市这座工业城市的兴建和扩张,诸葛庙已经不见以往的踪影,仅余一通可以证明其历史渊源的明代石碑,孤零零地竖立原址,被诸葛庙村的老百姓自发保护着。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明初以来数百年间,平顶山诸葛庙村及其附近的村民,也有像牛凤那样的乡贤名宦,曾多次对诸葛武侯祠进行修建和悉心保护。尽管诸葛庙遗址和金鸡冢已湮没于繁华街道和高楼大厦之下,但老百姓还是把珍贵的牛凤碑保护了下来,并且沿袭了“诸葛”这一名称。他们还专门成立了诸葛庙保护协会,轮流值守,保护碑刻,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诸葛庙作为一个千年传统文化村落,到了今天彻底消失,固然可惜可叹,但诸葛武侯祠的文化符号,却在平顶山人的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座城市的灵魂,在全国人民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让诸葛亮这位智星永远闪亮在鹰城上空而不至于黯然失色,应该是现代平顶山人的历史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