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汝海风云》海报
汝瓷四件套邮票
汝瓷小镇 陈克彦 摄
融合新工艺的汝瓷作品
汝瓷小镇 郭亚伟 摄
1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一场明星大咖云集、声势浩大的《汝海风云》电影首映礼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是国内首部以汝瓷为主线、聚焦汝州人文历史和山水风貌的大电影,1月11日起将在全国上万个影院同步上映,届时全国观众可以大饱眼福,零距离感受汝瓷的魅力。
一座汝州城,一部千年文化史。在汝州,除了一部电影,和汝瓷有关的“一”还有很多:一个周总理的批示、一批汝瓷古窑址、一代追梦工匠、一首《汝瓷赋》、一套汝窑瓷器传世珍品邮票、一座国家级特色小镇以及每两年一届的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在这里,既有“窑”望千年的过去,也有浴火重生的未来,炉火摇曳,串起一座千年古城匠心筑梦、振兴汝瓷的故事。
◆造梦篇:漫漫复兴路
“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人对现实生活的专注和讴歌以及技术的精进和气质的娴雅成就了汝窑,也开创了汝州制瓷业前所未有的繁盛,彼时的汝州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然而,靖康之变后,汝窑在战火中毁灭了。古老的汝瓷技艺就此沉睡,静静等待后人将她唤醒。
1953年,周恩来总理向全国发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的指示,又在1957年7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汝窑。”
由民营民生汝瓷厂改制的地方国营临汝县汝瓷厂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然而汝窑已经衰落了将近千年,凋敝至极,懂得烧制诀窍的窑工寥寥无几,汝瓷釉料的研究和烧成工艺尚处于初始阶段,所烧产品并不完美。1973年,国家轻工业部拨款筹建了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并从原临汝县汝瓷厂抽调70余名干部工人,开始进行汝瓷专业研究与生产。
20世纪80年代,汝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4年,汝瓷天蓝釉试验项目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986年,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生产的双龙瓶、内花碗、鸡心碗、玉壶春等9种产品在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会上一举夺魁,获得“金杯奖”。同年,汝瓷17号豆绿釉在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研制成功,该项目获198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988年,汝官窑天青釉、月白釉陆续实验成功,并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引起整个古陶瓷界震动,成为汝官窑全面恢复的重要转折点。
为规范汝瓷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推进汝瓷产业化建设,2004年6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经过评审,专家一致通过对“汝瓷”进行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的审查。2005年10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5年第104号)通过了对汝瓷扩大原产地地域产品保护范围申请的审查。
2010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隆重开幕;9月24日,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举行,中国邮政发行汝窑瓷器传世珍品一套十四枚邮票;9月25日,中国历史名瓷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汝瓷烧制技艺国际研讨会召开。2016年,汝州市举办汝瓷文化周系列活动,知名人士不断到汝瓷原产地寻宝、旅游,为汝瓷原产地带来空前繁荣。
技艺恢复的同时,在地底沉睡了近千年的古窑炉也开始苏醒。2000年4月,张公巷一户居民盖房时挖出了很多瓷片。之后,张公巷路东的另一户居民在院内打探孔,一个孔内出土了60多件素烧胎片,制作精细。2004年初,河南省考古所对张公巷进行第三次挖掘。2004年5月20日,“汝州张公巷窑址论证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古陶瓷界、考古界权威,对张公巷新发掘的窑址和出土的实物标本进行了论证。大多数专家认定,张公巷出土的瓷器在釉色、烧制技术上有自己的特色,就是人们寻找千年的“北宋官窑”。2006年,汝州张公巷窑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熄灭的炉火再度燃起火光,那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样子。2010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成功获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0年9月,汝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汝瓷文化节;2011年,汝州市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华名窑·瓷魁之乡”称号,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筑梦篇:特色小镇谱新曲
红尘纷繁,是否有一处所在能够兼具入世的繁华与出世的宁静?汝瓷小镇给出了完美答案。
位于汝州市西南部的严和店村风光秀美,蟒川河穿流而过。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途经之地,作为北宋时期中原地区最大的青瓷烧制中心,自古就有“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之说,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严和店汝窑遗址以及40多处宋代汝窑遗址。时隔千年,这片土地再次以崭新的姿态重生。
自汝州市区向南驱车20分钟,驶过一条宽阔的百米大道后,视线豁然开朗:一座投资35亿元、占地12平方公里,集“文化+产业+旅游+生态+养生”于一体的艺术古镇正拔地而起。
走进小镇,放眼望去,作为小镇里的一颗明珠——天青色、呈莲花碗状的中国汝瓷博物馆已初露峥嵘,承担着博物馆光影效果的外部玻璃幕墙钢构正在加工制作;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完工并投入使用;承担汝州市乃至整个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检验及测试报告的河南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顺利完成后期陶瓷产品检验检测所用建筑范围内的装修方案;中小企业生产区有20家企业进入装饰装修阶段,7家企业已正式生产……
而作为小镇的创新板块,自2018年10月开园的创客源区已经先后迎来了黄河科技学院250余名师生、郑州工业科技学院前期50余名师生的实训。
“我打算回家乡,到汝瓷小镇创客源区成立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大四学生王磊这样规划自己的未来。为吸引创新人才回归,汝瓷小镇与中科院、清华美院、中央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合作,为回乡大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优惠政策,培育创业创新专业人才。
“汝瓷小镇将是我们新的历史起点,它将以往散落在城区、管理混乱的陶瓷企业吸收到园区,提供拓展用地和便捷的基础设置,这为汝瓷的传承发展插上了腾飞翅膀。”小镇的入驻企业宣和坊公司负责人、在汝瓷行业打拼20多年的杨云超感慨道。
在汝州市陶瓷协会会长、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永振的介绍中,整个小镇的风貌渐渐明晰:“在蟒川河北岸,从陶瓷产业集聚区开始,由东向西规划有大师创作区、创客源区、博物馆、国际陶艺交流中心、严和店汝窑遗址公园、禅意养生区、香草花田主题景观区等项目。而在南岸,严和店水库康体养生区、生态涵养田园度假区及旅游配套服务区等项目将镶嵌其中,打造出小镇的一个个亮点。”
揽山水之灵秀,传文化之精髓,谱汝瓷之新曲。近年来,汝瓷小镇先后荣获“河南省重点文化园区”和“河南省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园区”等称号,入选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并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到2020年,小镇将完全建成,届时年游客接待量将突破500万人,创造税收6亿元以上,入驻企业300家,直接和间接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10万人就业,成为集聚农业转移人口的核心载体。”张永振说。
◆逐梦篇:小镇里的追梦人
朱氏汝瓷:匠心独运 复古弥新
除了“非遗传承人”,瓷痴、大国工匠、青瓷第一人等都是坊间对他的称呼。“以文立身”,人如其名——现年72岁的朱文立注定要与汝瓷结下一生的缘分。从青葱少年到耄耋老人,从临汝县汝瓷二厂的一名临时工到今日的“大国工匠”,始终不变的是一颗不断追求精进技艺的匠心。
中国古代陶瓷技艺创造了无数的经典,而创烧于北宋晚期的汝瓷被视为中国瓷器烧制技艺的巅峰,但是它仅存世了20年就消失了。800多年来,陶瓷工匠们都在苦苦地寻觅着烧制方法,朱文立花费40多年潜心钻研,最终恢复了汝窑巅峰之作——天青釉。
而今,由他创立的朱氏汝瓷主攻汝官窑的复烧,这并非简单的仿造,而是从研究到实践、从原料到工艺、从成品质地到艺术品位的全方位恢复再现,达至复古弥新的极致。以“工匠精神”为准则的朱氏汝瓷已成为国内青瓷界的一块金字招牌,被各界人士争相收纳入怀。
“汝瓷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我能做的就是沿着父亲的路,把这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31岁的青年陶艺家朱宇华说。作为朱文立的女儿,她自幼与父亲一起探寻各时期窑址遗迹,寻找汝窑、北宋官窑胎体原料、矿物釉料,跑遍了汝州地区的山山水水,深知汝瓷烧制技艺恢复的不易和传承的责任之大。
凝土以为器,工巧而极致。2016年,央视《大国工匠》播出,朱文立作为全国陶瓷界代表,用匠心向世人讲述着汝瓷的奥妙与辉煌。“我这一生,一直在坚持和等待,并且不断追求、不断寻找,希望哪一天一睁眼、一开窑,这个奇迹就会出现在眼前。”朱文立这么表述自己的追究与愿景。
玉松汝瓷:以瓷载道 做好文化传承
2018年5月,玉松汝瓷的创始人孟玉松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是1979年国务院设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以来,汝瓷行业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平顶山市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更是国家对汝瓷烧制技艺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视,有生之年我还要更加努力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1月2日,在玉松汝瓷厂的生产车间,已是耄耋之年、头发花白的孟玉松仍旧像往常一样仔细查看着刚出窑的汝瓷。
瓷路漫漫,上下而求索。几十年来,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汝瓷的研究和恢复工作中,她参与研究成功的天青釉和月白釉填补了我国陶瓷史汝窑制作的空白,使一代名瓷重放异彩。天青釉的成功研制是汝瓷发展史上的一大步,但对于孟玉松而言,这只是在汝瓷研究之路上迈出的一小步。
1996年,孟玉松建了一个小型汝瓷厂,继续主攻天青釉、月白釉和豆绿釉的研究,不断在造型和釉色配制等方面创新。1999年9月,孟玉松烧制的《国泰民安》汝官瓷瓶被人民大会堂作为珍品收藏。
“创新的是技艺,文化的传承是汝瓷生生不息的魂。” 对于汝瓷的传承,李晓涓有着不同的见解,作为玉松汝瓷第二代掌门人,她在继承孟玉松大师汝瓷技艺的基础上,也用自己对宋代文化审美的领悟不断丰富着汝瓷的内涵。2018年11月,由她创作的《双龙弦纹尊》在首届世界青瓷大会上斩获金奖,由她打造的主打艺术品生活化的“玉涓”品牌正在小镇里生根发芽……
时至今日,玉松汝瓷已经成为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当代十大名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同时拥有各类专利100余项,30余件作品获得国际、国家、省级大奖。
廷怀汝瓷:创新引领 为民造瓷
“逐梦汝瓷又一年,这个奖为我的2018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月3日,在第六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暨第十二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上获得“2018年最美奋斗者”称号的廷怀窑创始人李廷怀说。
怀着对汝瓷的憧憬与热爱,从国营汝瓷二厂的一名仓库保管员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廷怀在传承和创新汝瓷的道路上耕耘了40多年,在传承宋代汝瓷传统釉色的基础上,他研制出玉青釉这一新的釉色,烧制出了健康的活态瓷,使千年汝瓷绽放出璀璨光芒,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2004年,廷怀汝瓷研究所成立。在调整配方589个、遭遇1800多次的失败后,2006年,李廷怀再次把失传了800多年的汝瓷卵青釉重新带回人间,成为成功复烧汝瓷卵青釉的第一人。
2015年12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召开,玉青釉“龙头杯”成为会场座上杯。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选中廷怀窑6件作品作为中国馆指定礼品。同年,两件汝瓷作品作为国礼赠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创新,让廷怀窑的汝瓷之路越走越远。目前,廷怀汝瓷拥有4个生产基地、6条生产线、15座窑炉、560多种工艺产品,安排就业3000多人,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48项。同时,廷怀窑与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建立河南省优秀博士后研发基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产品设计开发合作研究室等学习研发基地,为培养更多的汝瓷人才而不懈努力。
“传承经典、打造未来、为民造瓷是我的梦想,我要将梦想一直坚持下去,永无止境。”怀着对汝瓷的赤诚之心,李廷怀说。
惒堂文化:百花齐放才是春
装饰和设计兼具古典和现代的展厅里,除了古朴雅致的汝瓷,还有主打私人定制的结婚伴手礼、晶莹剔透的青瓷小杯等更多设计新颖、造型独特的陶瓷作品,一样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在小镇里,这家占地7亩、已投资400多万的惒堂文化是入驻企业里一处特别的所在:它是小镇第一批招商引资、第一家实际落户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企业。而作为汝州市政府于2015年引进的陶瓷类人才赵俊璞,除了是小镇的建设者,另一个身份则是惒堂文化的合伙人之一。
曾经学习和创业都在“瓷都”景德镇的他,最终还是带着惒堂文化一起把根扎在了老家河南,追梦汝州。“我一直有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小镇就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里有抓得到的未来。”他说。
“生活陶艺+游学推广+签约艺术家,这就是我对惒堂的定位。”赵俊璞说,未来的汝瓷小镇并不是汝瓷的“一枝独秀”,政府更想建造一个“百花齐放”,集文化传承、非遗展示、收藏鉴赏、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滨水文化小镇。
“百花齐放才是春,惒堂想做领跑者,通过创新设计来塑造新汝窑,与不同的文化领域交流与合作来传播汝瓷文化,签约更多的艺术家拓展艺术生存空间。我们想创造一个开放的艺术环境,打造一系列完善的汝州陶瓷设计与创新产业链,吸引新生力量来此创业、工作并实现梦想!”赵俊璞信心十足地说。
陶瓷文化企业260多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人,省级非遗传承人4人,市级非遗传承人80多人,省级以上行业大师40多人,陶瓷及行业相关行业从业人员2000多人——汝瓷小镇是这群追梦人重新出发的地方。
每当一窑汝瓷的火光熄灭,1300℃的炽热逐渐褪去,汝瓷釉面随之细微开裂,如春雪融化、冰河初开。这声音曾经在汝州的夜里绵延不绝,随之沉寂于历史的长河,而今窑火再燃,梦想启程。
(桂焱炜 吴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