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运粮河
作者:郭连卿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8-12-12 浏览次数: 浏览

运粮河又名清水河,发源于平顶山市区北部擂鼓台北坡附近的山凹涧,呈东南西北走向,顺山势而下,汇集溪流之水并延伸至古城村的皇姑坟附近,之后穿越329省道,此区域行政区划属宝丰县李庄乡;后又沿西南东北方向,途经闪庄外围进入郏县境内,在堂街镇马村桥汇入芝河,然后再进入汝河。

运粮河全长约15公里,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郏县境内长约8公里,沿途所经村庄分别为上赵家、付家楼、核桃树、外口水库、祁家、马庄、杨庄、古城、翟集、河叉、闪庄、肖庄、小崔庄、 郎庙、韩庄、岔河、马村桥等。

数十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运粮河逐渐失去了往日白云朵朵、千帆竞航的风采。现如今基本上变成了季节性河流,但自始至终起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历史上虽多有治理,但建树均不大,较有成效的还是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几次大的治理活动。

不过,需说明的是运粮河水质甘甜可口、清爽怡人,宝丰县李庄乡翟集村利用流经河水酿制的米醋,不但价格低廉,而且质量上乘,深受人们喜爱,并很快形成了以醋业经营为主的佐料文化圈,且长盛不衰。同时,在郏县姚庄回族乡 郎庙村,村民们用运粮河水泡制的茶招待客人,可谓芳香扑鼻,又以此形成了以茶叶经营为主的餐饮文化圈。

到了近代,郏县朱紫峰三兄弟利用运粮河贩运盐粮,曾经富甲一方,为防匪患,构筑了临沣寨(红石寨),并由此为后人留下了有丰富内涵的村寨文化。另外,该河水也曾一度被引为寨壕之水,助其看家护院。

那么运粮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经过走访与调查,现在此进行简单的叙述和说明。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身为一代枭雄的妙庄王率师远征,被困于此,情况十分危险,后采用谋士的瞒天过海之计,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里应外合,方才大获全胜并转危为安。因妙庄王曾在此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后在部属的拥戴下,擂鼓助威并登基坐殿,故后人将此处更名为“擂鼓台”。而妙庄王也由此开始了仁政天下的政治生涯。

由于长期战乱,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不少庄户人家只好卖儿卖女远走异乡,针对此种情形,妙庄王亲自进行了明察暗访,最终找出了问题的关键——皆因水患无穷所致。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此处南边地势较高,处于山区或浅山区,而北部地势平坦,每当雨汛季节山洪暴发,因无处排泄,形成了十年九涝的局面。

为了安定民心,发展生产,同时也为了巩固基业,通过勘察,妙庄王决定开挖一条泄洪渠,即今天我们所说的运粮河。

主意拿定后说干就干,妙庄王号召当地军民加入其中,工作虽说很苦很累,但不少人仍自觉前往,且干劲儿十足。即使如此,毕竟当时生产力低下,同时军队要忙于备战,农民还不能耽搁农时,经过数载春秋的苦干,工程终于顺利完工。不仅彻底解决了部分水患,干旱之年还能灌溉良田,而妙庄王恰巧利用此渠调运粮草,以备不测。

当时陆路交通多有不便,走水路不仅快捷,而且省时省力。与此同时,老百姓也利用该渠贩运农作物来改善生活质量。此举不仅稳定了军心民心,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加巩固了妙庄王的统治基业,老百姓为感恩报德,便把此渠改称“运粮河”,并流传至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