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龙文化
作者:潘民中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8-10-31 浏览次数: 浏览


宝丰龙兴寺内石塔 资料图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宝丰境域东有大龙山,西有龙兴寺,中有唐宋龙兴县城,支撑起宝丰龙文化的大框架。而至今仍在使用的以龙为称的地名显示了宝丰龙文化生态的鲜活性。

一、大龙山因上古豢龙氏居住而得名

关于豢龙氏部落的来源,《通志·氏族略》曰:“黄帝裔孙飂叔安,生子董父,以扰龙服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那么。豢龙氏部落是由黄帝后裔哪一子部落衍生出来的呢?《山海经》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本名重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火,天地名德,光照四海,故名之曰祝融”。《国语·郑语》载:“祝融,其后八姓,巳、董、彭、秃、妘、曹、斟、芈也。”董姓豢龙氏在其中。

在滍水中游分布着众多的豢龙氏遗迹。其一,在滍水中游下部北岸应都故城东北大龙山之阳有“豢龙城”。《路史·国名记》《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均有记载。大龙山之名即由豢龙城而来。其二,滍水中游上部昭平台水库淹没的邱公城原有耿集镇。耿集有“豢龙故里”之称,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耿集寨垣门楼上还镶嵌着刻有“豢龙故里”字样的匾额。其三,在滍水中游南岸商余山上有“太灵古祠”,为豢龙氏祀大帝所立。商余山是唐代诗人元结故里。天宝十二年(753)前后,元结在家乡商余山习静时作诗《演兴四首》,其《自序》称:“商余山有太灵古祠。传云:豢龙氏祀大帝所立。祠在少余西乳之下,邑人修之以祈田。予为《招》《祀》《讼》《闵》之文以演兴。”据专家研究,“太灵”与“大帝”同意,指升天成神的黄帝。“传云”泛指书传记载。说明在唐代,人们还能见到商余山太灵古祠为豢龙氏所立的资料。豢龙氏立太灵古祠于商余山,商余山一带必为豢龙氏部落的居住地无疑。可见滍水中游两岸是豢龙氏部落的栖息地,大龙山在其范围内,因上古豢龙氏居住而得名。

古代中国有四大龙山,《辞源》排其序为湖北江陵龙山、河南宝丰龙山、辽宁朝阳龙山、山西浑源龙山。江陵龙山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宝丰龙山与朝阳龙山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浑源龙山见于清顾祖禹《方舆纪要》。这个排序是以文献出处先后为称的。若按得名之由来说,宝丰龙山应排在第一。北朝时龙山北设过龙山县,龙山南设过龙阳县,都是因龙山而得名的。

龙山海拔高464米,如龙首高仰,领袖巴山诸峰。龙山山顶有石城一座,内建道教宫观玄武庙。玄武庙始于东汉,唐宋二代规模甚盛,明清重修,远近知名。其主体建筑是五龙宫,宫前石阶九重,崇台递升,从下仰望如入云端。宫内塑赤、白、黄、青、黑五龙,腾云驾雾,栩栩如生。五龙宫后是玄君殿,殿内供奉玄武帝君,道貌岸然,目光深邃。北方玄武为道教最高尊神,由他统率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三方之神。五龙宫前是三清殿,殿内供奉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太上老君塑像。三清殿前为南天门。

二、龙兴寺因光武帝刘秀曾驻兵于此而建

龙兴寺所在,为古代宛洛捷径要隘训狐山。“训狐”者,猫头鹰的雅称也。更始元年(23),刘秀在昆阳(今叶县)大败王莽主力后,受命为破虏大将军行司隶校尉,前往洛阳整修宫府,曾驻跸父城县西部宛洛古道要隘训狐山,后兴复汉室。

东汉明帝之后,佛教传入中原,在京师洛阳立白马寺,向周边辐射,为纪念光武帝驻军,于训狐山而建龙兴寺。隋唐时代,龙兴寺已成为京洛外围名刹,寺中龙兴阁享誉远近。

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自安陆北游汝州,途经龙兴寺,登龙兴阁,作《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夫槿荣芳园,蝉啸珍木,盖纪乎南火之月也。可以处台榭,居高明。吾之友于,顺此意也,遂卜精胜,得乎龙兴。留宝马于门外,步金梯于阁上。渐出轩户,霞瞻云天。晴山翠远而四合,暮江碧流而一色。屈指乡路,还疑梦中,开襟危栏,宛若空外。呜呼!屈、宋长逝,无堪与言。起予者谁,得我二季。当挥尔凤藻,挹予霞觞。与白云老兄,俱莫负古人也。”

天宝初年,龙兴寺华严殿落成,住持僧人盛邀大画家吴道子至寺作画。吴道子用黄沙糯米汤捣泥涂壁,其坚如铁,然后转臂运墨,一气呵成。笔法奇绝,吴带当风,最能表现吴画风格。北宋苏辙任汝州知州,对龙兴寺吴画壁做过保护性维修,作《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绍圣元年四月,予以罪谪守汝阳(汝州城地处汝水之北,故称汝阳),间与通守李君纯绎游龙兴寺,观华严小殿,其东西夹皆道子所画。东为维摩、文殊,西为佛成道,比岐下所见,笔迹尤放。然屋瓦弊漏,塗栈缺弛,几侵于风雨。盖事之精不可传者,常存乎其人。人亡而迹存,达者犹有以知之。故道子得之隋、晋之余,而范、赵得之道子之后。使其迹亡,虽有达者,尚谁发之?时有僧惠真方葺寺大殿,乃喻使先治此。予与李君亦少助焉。不逾月,坚完如新。”苏轼极为赞赏弟弟举措,特作诗《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予以表彰:“似闻遗墨留汝海,古壁蜗涎可垂涕。力捐金帛扶栋宇,错落浮云卷新霁。使君坐啸清梦余,几叠衣纹数衿袂。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清代中州著名诗人李于潢作有鸿篇巨制《龙兴寺吴道子画壁赋》,盛赞“伊龙兴之废寺,在汝海之西滨,始步幽以踯躅,复览胜而逡巡。绿藓含烟而旖旎,苍松着雨而轮囷。金碧斜阳问禅宗于何许?丹青古壁留妙墨而逼真”。

龙兴寺坐北面南。北有郁郁葱葱三峰山耸于后,南有石河清流绕于前。西依训狐,东濒汝海。寺院建筑呈三进三套院布局。中套院为主轴,吴画壁所在的华严殿位于东套院第三进,李白登临的龙兴阁在西套院第三进。龙兴寺及吴画壁毁于民初军阀混战,仅余小殿三间和残垣断壁及和尚塔一座。现留龙兴寺村和龙兴寺水库地名见证着龙兴寺曾经的辉煌。

三、宝丰县老城唐宋两代作龙兴县治五百年

宝丰县老城始筑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26)。

据《后汉书·贾复传》载:建武二年(26),“更始郾王尹尊及诸大将在南方未降者尚多,帝召诸将议兵事,未有言,沉吟久之,乃以檄叩地曰:‘郾最强,宛为次,谁当击之?’(贾)复率然对曰:‘臣请击郾。’帝笑曰:‘执金吾击郾,吾复何忧!大司马当击宛。’遂遣复与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南度五社津击郾,连破之。月余,尹尊降,尽定其地。”郦道元《水经注》载:桓水“出鲁阳北山,水有二源,奇导于贾复城,合为一渎。径贾复城北,复南击郾所筑也。俗语讹谬,谓之寡妇城,水曰寡妇水”。

贾复,南阳冠军(今邓州市西北)人,东汉开国名将,在“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在第三位。少好学,初为县掾,王莽新朝时聚众数百人加入绿林军,从刘秀北征河北任都护将军,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拜执金吾,迁左将军。贾复受命攻郾的前一年,即建武元年(25)六月,刘秀已在河北高邑称帝,十月入洛阳遂定都。贾复受命攻郾(今漯河郾城区)从洛阳南下,来到父城西部地区桓水之曲。相视这里地形,四面岗阜,利于隐蔽,中有流水,取用方便,控扼东通郾地的要道,进退自如。遂在此筑城,建立后方基地,作进击盘踞郾地尹尊的准备。平定尹尊之后,这座城池因贾复官拜执金吾而名“金吾城”,后世也称“贾复城”。北朝时期,从洛阳南通宛襄的道路经过贾复城,折向西南入鲁阳南翻越伏牛山的三鸦路,因之也名“通鸦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魏孝文帝拓跋宏南征马圈,出洛阳,经通鸦城,折三鸦路,至前线。

唐高祖李渊开国,武德四年(621)于通鸦城置龙兴县,自此贾复城正式成为县治。龙兴县的命名,源自贾复于此筑城克复尹尊,助光武帝复兴了汉朝。是后,县名也曾改为“武兴”“中兴”,立意一样,但时间都极短,便恢复“龙兴”之名。龙兴县名一直用到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后改名宝丰,前后延续整整500年。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宝丰境内有含“龙”的村名13处:北龙池、缠龙柱、东五龙庙、东龙池、黄龙堂、回龙庙、老龙窝、龙泉寺、龙兴寺、西龙池、上回龙庙、五龙庙、龙池。含“龙”字的寺庙名4处:龙兴寺、龙泉寺、五龙庙、回龙庙。含“龙”字的山名三处:大龙山、二龙山、三龙山。含“龙”字的水名两处:五龙泉、龙池。民间有关龙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

宝丰龙文化历史久远,内涵丰富,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是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的可靠依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