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丝绸与七夕文化
作者:李修平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8-08-15 浏览次数: 浏览

鲁山地处我国南北分界线大秦岭山系八百里伏牛山东麓,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交叉地带,也是汉水、淮河、黄河三大水系支源地荟萃之区,这片土地钟灵毓秀,名人辈出,是汉字始祖仓颉,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子等名人故里。同时,也是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楚长城、汉代冶铁遗址等大量文化遗址遗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繁衍与传承。

鲁山山地面积占70%,土薄石厚,适宜柞树生长。鲁山柞蚕养殖由上古时期嫘祖传教。鲁山柞蚕丝绸始于夏代,刘累迁鲁县后,邑民把丝织品作赋上交。唐代,鲁山绸已为宫中珍品,时任县令元德秀曾以鲁山绸进贡。盛产柞蚕丝绸的鲁山南控襄宛,北扼伊洛,汉属南阳,唐归洛阳,是宛洛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至今仍有鲁阳关、歇马岭关、娘娘关等关隘遗迹。清乾隆中后期,鲁山西关宛洛古道两侧设有占地100多亩的骆驼场,专门为南北往返的驼队提供歇脚食宿服务。鲁山绸被驼队沿古“丝绸之路”经洛阳、长安、新疆,向西运到西域、亚欧各国;向南经南阳、襄樊、汉口,经水路运往海外。鲁山丝绸品质优良,声名远播,1915年2月,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瑞士“好士门”公司专营鲁山绸十余代。

牛郎织女故事就发生在这片盛产柞蚕丝绸的热土上。《鲁山县辛集乡地名志》记载:古时,孙义村有一姓孙名守义的小伙子,忠厚朴实,常在鲁山坡上放牛,俗名牛郎。一天,玉皇的九个女儿在鲁山坡根潭洗澡,孙守义拿走了九妹(即织女)的衣裳,九妹遂与牛郎成亲。鲁山是牛郎的故乡,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生地,也是织女文化的发祥地。孙义村孙姓村民均自称为“牛郎孙”,尊牛郎为老祖爷、织女为老祖奶,称玉皇大帝为老天外爷,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七月初七和腊月初八,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古时,在鲁峰山周围的村庄每逢三月三、七月七、九月九,有举办传统庙会的习俗,皆因牛郎织女而设立,庙会上既有戏剧表演、山歌对唱、祭祀牛郎织女等活动,更有丝绸、农具、瓷器、牲畜等商品交易,热闹非凡,彰显了牛郎故里人们的幸福生活。鲁峰山山势大部分坡度较缓,柞树茂密,气候宜人,周边群众自古有养蚕织绸的传统,他们把蚕称为“天虫”,把柞蚕丝织成的绸称为“仙女织”。传说织女下凡鲁峰山与牛郎结缘后,将天宫吐丝的“天虫”带到人间,并教人养蚕缫丝,织绸制衣,惠泽百姓。1994年版《鲁山县志》“概述”记述道:“历史上有名的丝绸,质地优良,借鲁峰山牛郎织女传说称鲁山绸为‘织女织’。”

牛郎织女文化遗迹遗存也见诸典籍记载。明嘉靖《鲁山县志》为鲁山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志中所录唯一一个山洞即牛郎洞。志载:“牛郎洞在瑞云观下,半山,面南,内立牛郎神。”记载一个潭即九女潭,“九女(传织女为玉帝之九女)潭在县东十八里鲁山之下,潭上有九女、龙王庙。”至今围绕鲁峰山仍有牛郎洞、织女潭、牛郎坟、织女梳妆台、牛郎织女殿等遗迹十多处,并出土有麒麟石门墩等文物。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鲁山丝绸与七夕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同源于千年古县鲁山,并被世世代代传承弘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鲁山丝绸是代表七夕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遗产,它因有牛郎织女传说而更具神秘色彩,更具厚重内涵。七夕文化也因鲁山丝绸的传承发展更具时代魅力,更加源远流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