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花瓷的前世与今生
作者:潘民中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8-07-18 浏览次数: 浏览



手拉坯是一门古老的技术,讲究心平气和、眼准手稳。何进文 摄




鲁山段店窑址挖出的花瓷碎片在鲁山人看来是绝对的宝贝 何进文 摄


传世的唐花瓷腰鼓 何进文 摄

傍晚时分,从鲁峰山上俯瞰鲁山全城,景色十分秀美。而鲁山县之名则源自这座位于县城东十八里的鲁峰山。 何元生 摄

鲁山段店有唐代瓷窑遗址,所产瓷器称鲁山花瓷。鲁山花瓷乃盛唐名瓷,如今鲁山段店唐代瓷窑遗址已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山花瓷之“鲁山”

鲁山花瓷之“鲁山”,原指唐代鲁山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改鲁阳县为鲁山县。鲁山县之名源自县城东十八里有一耸立的秀峰,名鲁山坡,也称鲁峰山,俗称露山坡。自唐贞观元年(627)起至今,鲁山用作县名已1300多年了。说鲁山县是千年古县,最名副其实。

在唐贞观元年(627)之前,鲁山县叫鲁阳县。鲁阳县之得名系因县治(即县城)位于鲁山之阳。因广义上的鲁山不仅指城东十八里孤峰鲁山坡,而是西南自尧山发脉,顺木札岭向东北方向延伸,经蒸馍顶、焦山、钢山,至鲁山县与汝州市、汝阳县交界之岘山,再折向东偏南,历五垛山、铁山、娘娘山,到恃山南折至鲁山坡,这条大致呈“∏”形山系的总称。县城不管是秦汉魏晋时期在昭平台水库中的邱公城,还是北魏孝文帝元宏迁至今县城,都处在这条弯环山系南侧怀抱里。山南曰阳,故名鲁阳县。

鲁阳置县始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221)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鲁阳县之名前后用了848年,而在名鲁阳县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550年,不论是前期属郑,还是后来属楚,都是名鲁阳邑的。鲁阳县是由鲁阳邑演变而来,但自尧帝起到西周末年的一千三四百年,鲁山县就已有了鲁县之名。《左传》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饷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不过那时的鲁县并非政区之称,而是指鲁地。夏代“尧之裔孙刘累奔鲁”,周代周公姬旦的初封地“鲁”,都在鲁山这块地方。

鲁、鲁阳、鲁山的“鲁”字,本意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对鲁的释义多依许慎《说文解字》“鲁,钝词也。从白,鱼声”。汉孔安国对《论语》“参也鲁”的注释即谓“鲁,钝也”。汉刘熙《释名》把许慎对“鲁”字的释义用来解释鲁这个国名,曰:“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明清两代《鲁山县志》的纂修者依之,言:“鲁,《释名》曰:‘鲁,鲁钝也。国多山水,民性朴鲁也。’故邑之士民言多率直,无矫饰。”还说:“士多椎鲁之习,民余质朴之风”;“民多笨拙,少黠慧,株守田畴,不谙货殖。”

这种对鲁的解释,是说鲁之名源于此地群山阻隔,风气闭塞,民性质直鲁钝。但若深究起来,这种解释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为泱泱中华,“国多山水,民性朴鲁”者,何止鲁山县呢?其实,以鲁名山,以鲁名地,自有其来历。考之秦汉隶书及其以前的古文字,鲁字写作“上止下从 ”,旅也作“上止下从 ”。说明鲁、旅原本是一个字。旅有“祭”义。《尚书·禹贡》“蔡蒙旅平”,《传》曰:“祭山曰旅”。《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注》曰:“大旅上帝,祭于圜丘。国有故而祭,亦曰旅”。可见在上古时代,祭祀山岳,祭祀苍天以及国之祭祀,都叫作“旅”。就是说“鲁”字也具祭祀之义。《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鲁阳,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刘累获氏号)所迁。”张衡《南都赋》载:“远世则刘后甘厥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我们从“刘累立尧祠于尧山以祭尧”起码可以说:尧山之所以又名鲁山,尧山所在地之所以名鲁县,是因为尧之裔孙刘累在这座山上祭祀尧而得。正是有了“鲁山”这个山名,接着就衍生出了鲁山环抱着的“鲁”“鲁阳邑”“鲁阳县”“鲁山县”这一系列地名。

可见鲁山县之“鲁”是与华夏民族原生性信仰——祖宗崇拜伴生的,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变迁史的一个表征。

鲁山花瓷是盛唐名瓷

鲁山花瓷是我国陶瓷史上唐代的一个陶瓷品种,其品名先由民间称起,后由唐玄宗李隆基亲口钦定。

据《羯鼓录》记载:“宋开府璟,虽耿介不群,亦深好声乐,尤善羯鼓。乐部行王询云:‘南山起云,北山起雨,即开府所为也。’始承恩顾,与上论鼓事,曰:‘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撚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

《羯鼓录》是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黔南观察使南卓所编著唐代音乐珍贵史料书。这段话中的“宋开府璟”指宰相宋璟,“上”指唐玄宗李隆基。

我自1985年调到平顶山工作,在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中发现了这条史料。1990年撰成《唐玄宗与鲁山花瓷》一文,在当年4月27日《平顶山日报》发表。称:“鲁山花瓷是唐代瓷器之上品。这种瓷器是在黑釉、黄釉、黄褐釉、天蓝釉等釉面上再施上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泛出紫红、天蓝、月白、褐绿或暗黑等纷繁的花色彩斑。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陶瓷专家根据《羯鼓录》所载,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对鲁山段店窑进行了反复调查、发掘,采集到五块羯鼓残片,其质地、釉色与故宫博物院所藏花瓷羯鼓完全一致,从而认定传世花瓷羯鼓就出自鲁山段店窑,段店窑就是鲁山花瓷的核心产地。”

中国陶瓷史上历代名瓷众多,但真正经皇帝之口定名的却极少。“鲁山花瓷”不说是唯一,恐怕也差不多。汝瓷,据说是由宋徽宗指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并没有说出“汝瓷”之名。只是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为宫廷所藏十六件汝官瓷一件一件作诗,才写上“汝瓷”。而“鲁山花瓷”却是在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讨论乐器羯鼓优劣时,亲口言说的。我们常说皇帝是金口玉言,“鲁山花瓷”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皇帝唐玄宗开金口出玉言而道出的名字。你说“鲁山花瓷”这个名字的文化价值有多高?我认为不可估量!

唐宋名瓷多以州名为称,而鲁山花瓷却是隔过了州以鲁山县为名的。鲁山县为什么就这么厉害?

这是因为唐朝盛世之鲁山县是东都河南府属下汝州的一个大县。鲁山县在隋朝和唐初贞观元年(627)之前是设过“鲁州”的。更为重要的是,开元二十三年(735)任鲁山县令的元德秀是唐玄宗李隆基发现并表彰的亲民爱民贤良县令的典范。在当时,无论朝堂、官场或民间,谁人不知元德秀,谁人不知鲁山县!鲁山县之名遂因县令元德秀在全国一两千个县中赫赫有名。而宰相宋璟与唐玄宗李隆基讨论鼓乐又恰在这段时间,就无怪乎他们直称“鲁山花瓷”了。

传世的“唐花瓷羯鼓”正名应叫“汉震鼓”

过去人们一般把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收藏的传世唐鲁山花瓷鼓叫作“唐鲁山花瓷羯鼓”,因为它出自《羯鼓录》嘛!无可厚非。连我1990年写小文《唐玄宗与鲁山花瓷》时也是把它称作“唐花瓷羯鼓”的。民间俗称“花瓷腰鼓”“花瓷拍鼓”,或直称“花鼓”。近来,我把《羯鼓录》原文反复研究一下,发现它的正名应该叫“汉震鼓”。

《羯鼓录》在“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撚小碧上,掌下须有朋肯之声”之后,接着说:“据此乃是汉震第二鼓也。且鼓腔用石末、花瓷,固是腰鼓。掌下朋肯声,是以手拍。非羯鼓明矣。”最后一句“非羯鼓明矣”,说明用青州石末或鲁山花瓷做鼓腔的鼓不是羯鼓,“乃是汉震第二鼓”。

“汉震鼓”的意蕴是什么?据《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易·杂卦传》:“震,起也。”《尔雅·释诂》:“震通妊,通娠。生也”“震,亦通振”。可见震的含义是生,是起,是振奋。这样一来,“汉震鼓”的意蕴就很明白了。羯鼓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我猜测,汉震鼓则是汉人本土固有的。羯鼓的声音比较碎急,而汉震鼓则粗犷浑厚持重有力,能够充分振奋(生、起)大汉之声威。大唐是个既充满自信又敞开胸怀的朝代,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与宰相宋璟“兼擅两鼓。”

今天,中华大地涌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浪潮,鲁山县已制定出打造“花瓷之都”的战略,规划了花瓷小镇。相信在汉震鼓点的激励下,“鲁山花瓷”定能再创汉唐盛世的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