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境域生肖地名综览
作者:潘民中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8-06-20 浏览次数: 浏览


尧山亦名大龙山




十二生肖文化乃中华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华夏先民原始动物崇拜和原始族群动物图腾信仰的遗存和转化,大约萌生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它既包含着人类对过往狩猎野兽获取肉食的依恋,又体现了靠家庭饲养即能丰富生活、提升品位的自得。随着五帝、三代华夏农耕文明的成熟,畜力的广泛使用,以及对天文历象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将之与天地大数“十二”相结合,选取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家养之六畜与野生之六兽来肖人,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成型,秦汉定型,记载于王充的《论衡》。应该说,十二生肖与二十四节气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民俗遗产。

中华农耕文明的核心发源地在中原,具体来说在中岳嵩山周边河川地带,即嵩山北麓的伊洛河盆地,嵩山东麓和东南麓的洧水、溱水、颍水川原,嵩山南麓的滍水、汝水流域。在这三大区域中,滍水、汝水流域的自然条件最为优越。一是居于嵩山之阳,河川向东南敞开,便于接纳东南季风暖湿气流;二是三山夹两水,山明水秀;三是上承秦岭,下接淮河干流,处在南北气候分界线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四是川原土壤略含沙质,比较疏松,易于耕作。所以,早在距今七千年至九千年,这里就出现了滍水中游贾湖文化,距今六千年至七千年出现了汝水中游以“鹳鱼石斧图陶缸”为标志的临汝阎村文化。在平顶山境域的滍水、汝水流域存留着丰富的十二生肖文化资源,完整的十二生肖序列地名就是其中之一。

鼠是一种很不招人待见的动物,人们很少用“鼠”来名地。鲁山犨城原有一座古冢叫老鼠冢,距犨城寨东寨墙100米,墓冢高大,因其距今久远,墓主为谁,已不可考。此冢虽已不存,但这个世代相传很民俗化的名字和传说却留在乡民的记忆里。据传,公元前541年,楚令尹公子围命伯州犁筑犨城时,白天筑,晚上塌。后来发现是一只奇异的大老鼠拱塌的。后经老者献计,夜里放出九曲狸猫,镇住了大老鼠,城墙很快筑好了,留下了这座老鼠冢。

平顶山境域并列的三条山脉均属伏牛山系。伏牛山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地理文献《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志》,说“鲁山县西一百五十里天息山亦名伏牛山”。唐诗也有写到伏牛山的,薛能有《伏牛山》诗一首,称“虎蹲峰状屈名牛,落日连村好望秋。不为时危耕不得,一黎风雨便归休”。宋之问《自歇马岭到枫香林》诗有句“晨登歇马岭,遥望伏牛山”。伏牛山原名天息山,息者,子息之谓也。天息山实际上就是天子山,可五岳之首的泰山才是“天孙”了,所以天息山改称伏牛山。唐朝皇室以老子李耳为老祖宗,老子是骑青牛入关的,伏牛者,老子所骑之牛也。这就是伏牛山西段主峰有老君山的原因。其实,要认真追溯起来,伏牛山的起源可能更早。发源于伏牛山东段主峰尧山的滍水之“滍”是蚩尤的“蚩”字加水旁而来的。炎黄联军在涿鹿大战蚩尤,不能胜,请来应龙氏助战,才打败了蚩尤,蚩尤部落成了应龙氏的俘虏。黄帝为了犒赏应龙氏,让他带着蚩尤部落俘虏到自然条件优越的沙河中游居住,于是沙河有了滍水之名。蚩尤部落崇拜的图腾是牛,滍水发源的山脉就成了伏牛。有老鼠冢的犨城之“犨”字,有学者认为就是“蚩尤”的合音。“犨”的本意有二:一是白牛犊,一是牛的喘息声。因此,平顶山境域内山水以“牛”为名的很多。鲁山有牛头山、牛心山、牛胆石、牛肋巴山、践犊山、牛栏山、牛栏水、牛魔王沟,赵村还有一个村庄叫牤牛脐;汝州有牛肾山、牛脾山、牛蛋山,俨然一头完整的牛,还有供牛喝水的牛涧河等。含有“牛”字的村名更是数不胜数,就不一一罗列了。

平顶山境域地处八百里伏牛山东麓,从地形上说,有丘陵区,有浅山区,有深山区。在古代原生态自然条件下,野生动物活动频繁。清嘉庆元年(1796)记载:“雍正六年(1728)八月,虎薄东城。邑令高鼎猷,率众捕杀之。”“八年(1730)山林多虎患,渐近平地。村落薄暮,断人往来,数年始息。”因此,以“虎”为称的地名也不少。鲁山有虎头山、虎石岭、虎蹄岭、虎蟠岭、虎盘河、狼虎沟、虎头寺、虎盘庄、虎营、黑虎桥、黑虎庙、黑虎石喂虎山、群虎岭、老虎笼、老虎岭、老虎嘴、石虎沟等;汝州、舞钢等地虎地名也相当多。

平顶山境域丘陵浅山区适合野兔生长繁衍,但不知什么原因,以“兔”名地的却不多。鲁山县城西南七十五里有山月落坪,也名玉兔坪,取月的代称为玉兔之意;辛集乡峙山向东南下延一坡名兔子坡。郏县西北小刘山西麓有白兔沟,相传前人在沟内遇见过白兔。野生兔毛色多为灰黄,若野生兔呈白色,就被视作仙物了,连猎人都不敢捕杀。此地后来转音为白土沟,文化味就淡了。

上古有应龙氏、豢龙氏、御龙氏等三龙氏在平顶山境域繁衍生息,留下应龙之都、豢龙城、豢龙故里、御龙氏刘累故邑、刘累墓等。中古有叶公好龙之玩龙台,三国曹魏明帝曹叡摩陂观龙之龙陂、龙城。近古有鲁山索龙王的索龙王坟、索龙王庙、黑龙潭、白龙潭。与此伴生的尧山亦名大龙山,香山东西的大龙山、二龙山、龙溪、龙山水,郏县大刘山、小刘山又名大龙山、小龙山。历史上北朝唐宋间设置有龙山县、龙阳县、龙兴县,形成了龙泉水、龙渊水、龙兴阁、龙兴寺等地名。至今仍有多至百余个的龙名村庄。1999年,为论证刘累故里在鲁山,我在《黄河文化》2000年第2、3期合刊上发表《河南平顶山龙文化资源调查》,我的结论是“平顶山是龙的故乡”。

小者称蛇,大者为蟒。郏县三苏坟后自西往东有蛇山为蛇头,中蛇山为蛇身,三蛇山是蛇尾。汝州有蟒川乡,所辖行政村有蟒川、蟒窝。蟒窝行政村下有自然村上蟒窝、下蟒窝、南蟒窝,寄料乡有白蟒坡自然村,大峪乡有寒蟒沟自然村。

鲁山赵村有马王爷造父墓和庙,相传造父曾在这一带牧马。平顶山境域在古代为南北大道所必经,见马多,养马多,故而含“马”的地名也多。以书会扬名海内外的马街全称为马渡街,是马肚,南北长五里。而其北二里有个圆圆的寨子叫马头寨,是马头。其西三里有小村马庄,是马尾巴。鲁山有山名歇马岭、养马坪、牵马山、走马岭、马鞍垛、马山,有水名马家泉、马不跳河、想马河,有沟名马沟、马蹄沟、马盘沟、马牙沟、马停沟、马别沟。村庄单叫马庄的就有十九个,另有马村,马场、马洼、马子营,还有个马楼乡。郏县有马头王、马头张、马头崖、马圪垱、马角、马跑泉。叶县山有马顶山、马头山、跑马岭、马坡、马行后坡,水有马河、马湾,乡有马庄回族乡,村庄有马庵、马拉庵、马沟、马道庄、马家、马沟、中马、台马、岗马、唐马、倒马沟、黑刘马和九个马庄。

平顶山境域广阔的丘陵区和浅山区适宜牧羊,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就知道养羊,有着悠久的养羊历史,所以含“羊”的地名也有一些。离市区最近的东羊石、西羊石,是见于宋代典籍的古老村庄。郏县有石羊赵。而今存留最多的是山名。汝州有许羊山、玉羊山、羊群山,鲁山有羊崖山、卧羊坪,叶县有卧羊山、石羊庄。

在原生态下平顶山境域的深山区里,猴本是不少的,但以“猴”为称的地名却并不多。鲁山尧山有沟盛产天然猴头菌,称猴头沟,土门焦山有猴洞沟。汝州蟒川大木场南山崖有猴仙洞,古辈相传有老猴在此成仙。叶县有猴王庄。

在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乡村社会,鸡是人类最离不开的家禽。但平顶山境域以“鸡”为称的地名也不算多。市区优越路与劳动路交叉口一带,原有两座大冢子,名金鸡冢,相传是诸葛亮父祖的墓冢。今鲁山团城乡,原名鸡冢乡。乡政府所在地中心有一个大冢子,名鸡冢。墓主为谁,久已不得而知,民间流传下来的是一则俗化了的故事:“古有农妇养鸡致富,乐善好施,常救助困苦之人,死后乡邻每逢赶集就捎一篮土添她坟上,日子久了,就成了一个大冢子。”鲁山还有鸡笼山。

狗是人类的忠实朋友,自旧石器时代起就为人类所用了。鲁山有狗儿漫山,在西南部百二十里。郏县县城原有一条巷子叫打狗巷。据叶县旧志载,有两条渠叫狗王家庄渠和狗皮王家庄渠。

鲁山有母猪山、母猪峡。叶县有山名老母猪头,村庄有猪头李、杀猪王。舞钢有母猪峡。

综上,可以毫不犹豫地肯定,平顶山境域滍水、汝水流域是中华十二生肖文化核心发源区的重要支撑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