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不亲行亲”,牛把式们在牲口市儿上一碰面,彼此大声地喊着对方的小名,亲热地打着招呼。
牛经纪看牛一般先看牙口,所谓“看牙口”,就是根据牙齿磨损程度判断牲口的年龄、健康状况。
牲口交易时买卖双方不直接接头,而是由牛经纪来回摸码交换意见,俗称“比码子”。
牲口市儿上有个规矩,卖牛不卖绳。不管拴牛的是皮绳还是麻绳或者草绳,牛卖掉了,卖主都会把绳解下来留着。
交易达成,卖家喜滋滋地数钱
旧时,牛马驴骡是庄户人家的重要劳力和亲密伙伴,犁地耙田、拉磨运输哪一样都离不开它们。
梁永刚/文 冯洪波/图
在平顶山的乡间,“牛绳”一词有着特殊的含义,不仅指拴牛的绳子,还指交易牲口的场所,即牲口市儿。
旧时,牛马驴骡被农人称为四大力畜,犁地耙田、拉磨运输哪一样都离不开它们,可谓是庄户人家的重要劳力和亲密伙伴。既然牲口和农业生产、农人生活休戚相关,那么牲口的买卖交易自然异常红火,那些进行牲口交易的市场统称为“牲口市儿”。在昔日的乡间,牲口交易是集市、庙会、老日子会或者农贸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图进出方便,牲口市儿多设在集市或者农贸会附近的空旷之处,地面上楔有许多一尺多高的木桩,木桩与木桩之间用麻绳连接起来,进入牲口市儿交易的牛马驴骡的缰绳拴在绳子上。一道道绳子是牲口市儿最显眼的标志,因牲口市儿以牛的交易居多,故而在乡间,牲口市儿也被叫作“牛绳”,又称“绳会”。
牲口市儿弥漫着温暖的乡土气息
小时候,我经常跟随爷爷去赶牲口市儿,尤其是忙完春耕后的一段时日,离麦收大忙还早着呢,天气暖和,牛闲人也闲,方圆左近老日子会、庙会赶趟儿似的,一个接着一个,此时是牲口交易的旺季,也是牛把式们的盛大节日。
通往牲口市儿的村道上,膘肥体壮的牛马驴骡被主人紧紧牵在手里,身后跟着活蹦乱跳还没有系上缰绳的牲口娃儿,像是去赴一场期盼已久的盛会。成群结队的牛把式和牲口,从四面八方涌来,牛哞马嘶声、买卖交易声此起彼伏,场景蔚为壮观。村庄相邻,地块搭界,虽说不是一个村的,可牛把式们彼此之间熟悉着呢。正所谓“人不亲行亲”,那些牛把式们在牲口市儿上一碰面,彼此大声地喊着对方的小名,亲热地打着招呼,让根儿烟、点个火儿,话匣子便随着烟圈打开了。
主人站在一旁谈笑着,手里牵着的牲口瞪大眼睛四下张望着。对于平日里只顾埋头干活的牲口来说,哪里见识过这擦来蹭去人欢马叫的宏大场面啊,于是一头头一匹匹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亢奋起来。一头老叫驴把脖子伸得老长,无所顾忌地叫出了第一腔,紧接着周围的驴们也纷纷效仿,引吭高歌。不仅是声嘶力竭地叫,有一些更是肆无忌惮地在地上打起滚儿来,全然不顾主人挥舞着鞭子大声地斥骂,顷刻工夫,便黄土飞扬、尘埃四起。马也闲不住,这边一匹马刚咴咴地嘶鸣几声,那边的马就有了回应,高一声低一腔跟着嘶叫起来。相比之下,牛就安静矜持多了,温顺内敛的性情在此刻得以完美展现。除了偶尔低哞几声呼唤自己的子女,牛们并没有添什么乱,也没有制造出大的动作,只是悠闲地踱着步或者卧在地上倒沫儿,脖子下牛铃铛清脆有节奏的碰撞声,传递着乡村牲口市儿独有的民俗风情。牲口市儿上的气味也是很独特的,牲口的气息、人的气息、粪便的气息、泥土的气息,一切的一切混合在一起,汇集成浓郁的温暖的乡土气息。
和爷爷一起赶牲口市儿的次数多了,我逐渐明白,其实那些热衷于赶牲口市儿的牛把式中,真正进行买卖交易的只是少数,更多的只是把牛牵到牲口市儿上,让懂行的主儿“相一相”,估估价,俗称“验绳”。毕竟,对于这些靠养牛为生、与牛相依为命的牛把式来说,牛就如同家里的一口人,听到行家对自己养的牛赞叹有加,牛把式们便咧着嘴笑,那是庄稼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满足和踏实。
中间没人事不成,牛经纪神通广大
乡谚说“中间没人事不成”,在牲口市儿上进行交易,有专门替买家和卖家牵线搭桥的中间人,这些中间人都经过专门的培训,持有政府部门颁发的牲畜交易证,俗称“牛经纪”,又叫“牛量行”,即判断衡量牛价方面的行家里手。牛经纪周旋在买主和卖主之间,凭着“望、闻、问、切”判断牛的优劣,一手托两家,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牛经纪,没有三五年的摸爬滚打是不行的,不仅要熟练掌握“骡马经”,了解市场行情,同时还要深谙买卖双方的心理,外加一口三寸不烂之舌。
正所谓熟能生巧,长年从事这一行当的牛经纪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对牛的年龄大小、犁功优劣、性情温暴、吃口好坏,有一套丰富的经验和精确的识别能力。牲口市儿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买卖双方必须靠牛经纪从中说和方能成交,买卖说成,牛经纪根据牛价收取一定比例的酬金。酬金多是由卖牛的人出,不过也有买方出的特殊情况。遇到个别心眼小的卖主,觉得牛没有卖出理想的价钱,就会对牛经纪赌气说:“要是给你的钱让俺出,这牛牵回家不卖了。”处事不惊的牛经纪闻听此言,故意当着买主的面大声说:“老哥,你把话都说到这份上,算了算了,我那几个钱不要了,全当给你灌酒喝了。”买主一听事不对,忙上前赔笑搭话:“不就是三二十块钱嘛,俺出了。”忙不迭掏出钱塞到牛经纪手里,牛经纪一番推让后笑纳了。
时至中午,喧闹的牲口市儿上万头攒动,人来人往,不过,大伙儿一眼就能分辨出人群中谁是牛经纪。牛经纪手里执着一根醒目的行鞭,一边走来转去相牛,一边等待买卖双方“聘请”。这种行鞭和牛把式们手中赶牛的鞭子有所不同,不仅粗大许多,且鞭梢处系有一团红缨子,很是招人注目。当然,也有一些名气大、资格老、人缘好、威望高的牛经纪,手中的鞭子上并没有系红缨子,甚至连象征自己身份的行鞭也懒得拿,但只要他们的身影一出现在牲口市儿上,便有众多买主卖主上前盛情邀请;而那些初出茅庐、入道不久的牛经纪,则把系有红缨子的行鞭看得很重,高高举过头顶,在人群中使劲挥舞晃动,借以掩饰经验不足的胆怯和缺乏自信的稚嫩。
农人们常说,牛经纪都是见多识广的人精,精得头发梢都是空的,且个个都是好口才,能说会道,诙谐风趣,见啥人说啥话,死蛤蟆也能说活。譬如,一些经验老到的牛经纪,往往一早就站在牲口市儿的入口处,满脸堆着笑,和卖牛买牛的庄稼人打招呼。看见有人牵牛走过来,话匣子打开了,“牵来了?”“牵来了。”“这牛膘不赖啊,咋想着卖哩?”“不是家里急着使钱,哪龟孙想卖。”寥寥几句对答,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看似不经意,却让牛经纪迅速掌握了卖主的信息。紧接着,又过来一位背着手没有牵牛的主儿,牛经纪忙上前搭话,试探性地询问,“想买头啥样的?”“犁地耙地怪好就中。”“打算出几个钱?”“手里不宽绰,一千出头吧。”三言两语,一问一答,又一个买主信息印在了牛经纪脑子里。
那些经验丰富的牛经纪,往往是牲口市儿上走上一遭,看上一圈,心里基本就有数了。如果哪头牛被牛经纪相上了,他首先要看牙口。
所谓“看牙口”,就是根据牙齿磨损程度判断牲口的年龄、健康状况。让牛张嘴,一般人做不到,但对牛经纪来说并不是难事,他只需伸出一只手去抚摸牛嘴,随着五指在牛嘴上轻柔缓慢地移动,牛便听话地张开了嘴。此时,眼疾手快的牛经纪迅速弯下腰,目不转睛地往牛嘴里看。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三五秒钟过后,牛张开的嘴便合上了。
这短短的三五秒成为牛经纪极其宝贵、转瞬即逝的相牛机会,他心里清楚,牛是不会轻易再张第二次嘴的。那些活跃在牲口市儿上的牛经纪,其高超的相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只需往牛嘴里看上一眼,牛有几颗牙齿、多大年龄、胃口好坏、勤劳程度,便一目了然。对于农人来说,想买一头称心如意的耕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牛经纪的眼力。而一头牛的命运,也往往寄托在牛经纪的一双手和一双眼上。
买牛卖牛非同小可,暗中比码、试养三天大有门道
对于普通庄户人家而言,一头耕牛几乎是全部家当,关乎着一家老小的生计。牛如此金贵,买牛卖牛自然非同小可,是一桩大买卖,更是庄稼人的头等大事。既是大事,就不能草率,必须找个牛经纪从中议价。于是,牛经纪或受命于卖主,或受命于买主,不厌其烦地一趟趟来往奔波。卖主要多高价,买主出多少钱,不能用嘴说出来,而是有固定的行话与手语。牲口交易不同于其他物资交易,讨价还价不能让买卖双方直接接头,而是由牛经纪来回摸码交换意见,俗称“比码子”,都是在暗中进行,夏天在草帽下面摸,冬季在衣襟下面摸。议价时,牛经纪把自己的手伸进对方的草帽、袖筒或衣襟下,你来我往地暗自比画,你摸摸我的指头,我摸摸你的指头,进行讨价还价。
当然,对于暗码,不仅是牛经纪,就连那些目不识丁的牛把式都烂熟于心:伸大拇指,其余四指弯曲叫“一枝梅”,代表一;伸中指、无名指,其余三指弯曲叫“双石碑”,代表二;大拇指、食指弯曲,其余三指伸出叫“边三”,代表三;大拇弯曲,其余四指伸出叫“芴板”,代表四;五指全伸叫“五魁元”,代表五;大拇指与食指捏在一起叫“单子”,代表六;大拇指与食指、中指相捏并不停地捻动叫“七捏子”,代表七;大拇指和食指伸出叉开“八叉子”,代表八;食指弯曲成钩形,其余四指弯曲叫“九勾子”,代表九;以大拇指和食指比作“O”形,其余三指弯曲代表十。
暗箱操作比码子,就连站在身边的人也看不清其中的奥妙,摸出来的价格只有牛经纪心领神会。不过,牛经纪给买卖双方说的价格绝不是比码子的价格。牛经纪在一桩交易中要对买卖双方负责,这是行规,也是诚信。此种交易方式带有一定的隐秘性,不同于公开竞拍,谁出价高就卖给谁。如果用嘴搞价,透明度太高,不仅买卖双方一清二楚,就连围观的众人也能听见。如若卖方给出的价格买方不能接受,而此时却有一个旁观者欣然接受,那就等于打牛经纪的脸,这场交易也就泡汤了。
关于牲口市儿比码子的缘由,还有一种说法是,农人们认为牲口也是有灵性的,怕它们听到主人将其作为商品交易心里不舒坦。
通常情况下,牲口交易的步骤是,买家看好牲口后,把价格告诉牛经纪,让牛经纪心中有数。牛经纪做卖家的工作,让他便宜卖出。当然,卖家和买家只要有一家不愿意,生意就谈不成,需要牛经纪反复做双方的工作。经过多次比码子、交换意见、讨价还价,牛经纪摸清了卖家和买家的心理价位,遂商讨对策以拉近买卖双方的价格距离。双方认可后,由牛经纪明码唱出牲口的正价,买方应拿钱多少,卖方应得钱多少。成交后,买方将钱款交由牛经纪手中,由牛经纪再转给卖方,才算交易完成。
乡间流传着一句歇后语,“牛经纪说话——两头捣”,此话虽是句玩笑话,但也有失偏颇。毕竟,牛经纪费尽心思左右周旋,跑前跑后挣俩钱也不容易。为了促成一桩买卖,牛经纪周旋于买主卖主之间,让买主把价格抬高,让卖主把价格拉低,唯有如此才能顺利成交,皆大欢喜。遇到一些不顾实际故意把价格说得虚高的卖主,牛经纪佯装生气,假意恼火,用尖刻的话语奚落他:“瞅瞅你那牛的牙口,唬得了别人,还能唬得了我,敢狮子大张口要这个数?你信不信,这个价我能买两头!”卖主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乱了方寸没了主意,忙上前递烟讨好牛经纪:“好说好说,值几个钱,你说了算!”牛经纪点上烟乐滋滋吸上两口,转身又找到买主,手伸到衣襟下比画着说:“那头牛的毛色跟红缎子被面一样,没有出过大力,少这个数就是有再大本事也牵不回家。”买主嘿嘿一笑说:“不是啥大事,好说好商量。”说话间把手插进牛经纪的衣襟里给出一个新价钱。磨破嘴皮子跑断了腿,到最后因为三五十块钱的分歧不能成交,牛经纪故意装出一副不耐烦的模样,不由分说从卖主手里一把夺过拴牛绳,顺手递给买牛人,大声说道:“这个家我当了,给,你牵回家吧。”卖牛人虽然心里老大不乐意,但碍于面子也只好顺坡下驴,一桩交易宣告成功。
在牲口市儿上,牲口的价钱确定后,付款方式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是现钱现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二是分期付款,对于那些急于买牛但钱不凑手者,先交一部分定金,随后再分期送还。三是以货易货,即双方要卖的物品价格大致相等,彼此交换,互不找钱,如若遇到不对等的则需补齐差价。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遇到个别执拗的买主,交易时不付现款,非要把牲口牵回家喂养三天,确认没问题,才肯把钱付给牛经纪;如果三天内发现牲口有问题,牛经纪负责把牛退给卖主。如今想来,这种付款方式和当下网上购物的付款方式颇为相似,都属于第三方交易。
牛牵回家后,牛把式要留心观察牛的身体状况。鉴别一头牛健康与否,归结成一句话就是“不吃不喝三顿草”。牛到了新主人家,一顿不吃草,可能是认生;两顿不吃草,或许是劳累;三顿再不吃草,那就有毛病了。遇到三顿不吃草不喝水的牛,买主就会牵着牛去找牛经纪,或者直接去找卖牛的人,都是上庄下邻的,见面说明缘由,按照当初约定,牛撇下,钱带走。
正所谓“卖梨不卖筐,卖马不卖缰”,牲口市儿上还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老规矩,那就是卖牛不卖绳,不管拴牛的是皮绳还是麻绳或者草绳。牛卖掉了,卖主都会把绳解下来留着,也算是主人对牛的一些念想吧,毕竟和牛朝夕相处了不少年头,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