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革命纪念馆 资料图
1.走进豫西革命纪念馆
我又一次地来到这里,带着虔诚和敬仰。
那座造型别致、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是挪威传教士当年留下的,叫“福音堂”,当地人也称它“牧师楼”。而今,“豫西革命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在明亮的阳光下熠熠闪耀着光芒。门前是广场,虽称不上宽阔,但很敞亮,青松环绕,翠竹相映。
基座高1.54米、像高0.89米的邓小平铜像,矗立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前。那深邃的目光,充满坚毅和睿智,似乎能穿越时空,穿透岁月的沧桑。
一百多年前的门窗,黑紫色。灰色的水泥地,灰白的墙,有种微微的尘土的味道。被磨得有明显凹痕的木质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却让人感觉踏实。
纪念馆分8个展厅,分别由“邓小平光辉的一生”“邓小平在豫西”“永恒的怀念”“邓小平居室”“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上、下)”等主题组成。一件文物就是一段历史,一幅图片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置身其中,凝神在一件件实物、照片和文字构筑的空间,尘封的历史仿佛又都鲜活起来,把我们带回到那艰苦卓绝、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
1947年,刘邓大军陈谢兵团攻克鲁山,鲁山宣告解放。这座始建于1891年的建筑因挪威传教士离去,成为豫陕鄂边区和豫西行政公署驻地。1948年,刘邓大军挥师中原,挺进豫西,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和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先后多次在这里住宿、办公、召开会议,经略中原战局。从4月到10月;从春种到秋收,这期间,他走市场,串农村,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在二楼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住室里,就着煤油灯盏如豆的灯光,奋笔疾书自己的思考。
累了的时候,他走下楼梯,倒背着双手,在静寂的院子里沉思。那样的夜,黑暗是可以想象的,小平同志一定长时间地凝望过星空,从那点点星光,还有住室里那星星般闪烁的灯光里,他看到了中国发展面临的新的形势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的报告》诞生了,诞生在这座小楼,诞生于无数次的调研与沉思。
2.缅怀小平同志
《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的报告》中,小平同志以当时的鲁山西关大街小市场为例,阐述了保护和发展私人工商业的重要意义。
西关大街,位于鲁山县城西部,全长千余米。历史上,这条古朴的大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铁匠铺、药铺、纸烟厂、绸庄、粮行等星罗棋布,是鲁山县城最为繁华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条街上仅经营绸缎、蚕丝的商铺就达240余家,染坊100余家,是鲁山著名的商业中心。
小平同志在鲁山战斗、生活期间,多次深入西关大街考察,与商户面对面交流,收集掌握了许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报告中,他以市场街为例,指出“像鲁山街上这个小市场如果倒闭了,起码有一万人失掉生计,马上向你伸手要饭吃……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详细阐述了市场在改变人民生活、搞活经济、巩固解放区和发展生产、支援战争需要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所蕴含的经济思想与他之后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市场经济理论一脉相承,被誉为“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雏形”,鲁山也被称为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萌芽地。该报告后经小平同志本人选定,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二楼左侧第一个房间就是小平同志在鲁期间居住过的地方。一张木床、两把椅子、一张木桌、一盏油灯、一台老式的手摇电话,静默着,回望当年。微弱的灯光下,一代伟人一次次沉思,一次次畅想,写出了一篇篇雄伟篇章,制定了一个个计划、方案,纵横驰骋,运筹帷幄,指引着革命的航程。
如果说豫西革命纪念馆的参观让我感受到了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光辉革命历史,那么小平同志的旧居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信仰的力量。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过着清贫生活的先辈们领导着中国最伟大的革命,率领着千百万军民,用信仰和智慧进行着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书写了一部气势恢宏的壮丽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