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河琐记
作者:周万征/文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7-07-05 浏览次数: 浏览


谢河水库,位于石龙河主河道上,建于1958年10月。记者 张鸿雨 摄


明德路与韩梁路准备贯通,从开挖路基到架桥铺路,闲暇之余,没少去谢河游玩探访。

一年多来,去过谢河多少次,数也数不清。或晨练慢跑,或下班后健身,或晚饭后散步,一般也不会远去,就是看水库、看石龙河上的石拱桥、看新修的大路、看正在建设中的大桥。

石龙河,石龙区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尘封的故事——战马嘶鸣、商旅身影、历史上采煤冶铁的繁忙,还有那汝窑为魁的绝唱,“清凉寺到段店,一天进万贯”的民谣至今还传诵着。石龙河,有无穷的魅力和趣味在吸引着、召唤着、等待着我们去亲近、去拥抱。

石龙河从铁山北坡一路前行,穿山过岭,游走到石龙区高庄正南约千米,撞到一处石坡,折东约200米又撞到东坡,又一漫西南而去。在这里,形成了两岸几百亩地的冲积良田,便是石龙区刘庄社区的谢河自然村。谢河是刘庄社区委员会所在地,几百年前沿河由谢姓人家居住,故称谢河,自然村也称为谢河自然村。

据说,谢家牛羊成群,人丁兴旺,粮食满仓。谢河后坡,即石龙河在这里折东拐弯处,由于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深水潭。夏天,谢家水牛吃饱了草休息时,经常到河里饮水,到潭里洗澡、消暑,却往往赶牛回家时会多出一头水牛。时间长了,谢家出了能人,待再往河里赶牛时,在牛角上绑了红布条做记号。往回赶牛时,找出了那头多出的水牛,在河边把这头牛给宰杀了,整个石龙河里和潭里的水都染成了红色。从那以后,谢家就慢慢败落了。

1958年治山治水,石龙河主河道上修起了谢河水库。1960年前后,利用谢河自然村东边一二丈深宛洛古道引水,建起两盘水打磨,为梁洼煤矿磨面。

1970年,农业学大寨,平坟时谢家坟地里还有很多石碑,有的坟中还是石棺。尽管谢姓人家早已不知去向,但谢河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五七公社水利专业队沿东坡根改造取直河道,新造地200亩。全公社师生参加义务劳动,中午自备干粮,喝工地上提供的粉条汤。水利专业队还在东坡根取直的河道上建起一座二孔石拱桥。谢河人大造梯田,还在其村后石龙河右岸山坡上挖了三个窑洞。村民郑枝在左岸分到的一块土地上,曾挖到一篮子古铜币,还有刀形币,全当作废铜给卖掉,可惜啊!左岸还有大营镇王家坟,十几通碑都被平掉了。村北石龙河两岸,发现许多用两个大缸口相对的殡葬古墓群。传说右岸老和尚沟里,古代还有一处寺院和庵堂,还有人在河滩上捡到古铜箭头。

村上老书记朱刚家几十年前打红薯窖,挖到一丈左右,见到一古墓穴,只有一腐朽的头颅骨,还有一个大陶罐,是蒜头型,肚儿占高度一半,上面细部口径约六七厘米。什么时候的物件不得而知,被其在矿上工作的老表拿走后不知去向。其长子朱伟利曾告诉我,二十多年前石龙河发大水,还冲出一个古墓,墓室有一间房子大,能下去三十多个人,墓砖比较大,约一尺半长,不是很厚,不知是哪个朝代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很多往事都只能模模糊糊地存留在记忆里,慢慢形成了传说故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这些往事也每每引起思索和感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