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丰高皇庙的村落文化
作者:潘民中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7-03-15 浏览次数: 浏览



高皇庙村的高皇庙已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潘运明 摄


白朗起义聚义地丁氏祠堂 潘运明 摄

高皇庙村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 石少华 摄


不久前,应丁工之邀,到宝丰高皇庙考察村落文化。

丁工早年毕业于平顶山煤矿学校,晚年在平煤神马宝丰火车站退休,出身于高皇庙明清以来丁、范、徐三大家族之丁家。其父曾追随白朗,起义中原,响应孙中山辛亥革命,又与河南自治军领袖张庆结金兰之交。丁工虽一身在外,但英年仗义为人,有乃父豪侠遗风,为乡里所倚重,老来桑梓情深,对高皇庙的一街一巷、一家一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仍难以释怀,甚是恋念,欲在弘扬高皇庙村落传统文化上奉献余热。

1.因供奉汉高祖刘邦的高皇庙而得此村名

高皇庙乃宝丰县北部重镇,北濒汝河,南望凤凰岭,东西为汝河平川,土地肥沃,农产丰富。

高皇庙村落之基高于周边川原,当为历代聚落文化层堆积所致。清末筑有寨围,为东西长约二里、南北宽约一里之矩形。寨有四门,东门额匾“迎辉”,西门“送爽”,北门“望汝”。南门朝向宝丰县城,为正门,额书“凤村寨”。北门久屯不开,以防汝河漫灌,也为聚气。寨内街道三纵三横,东西、南北各有一条主街两条辅街,主辅街将民居宅院分隔成棋盘状,门户均朝大街,进出十分方便。寨外有壕,引汝河水充溢,多一层防护。南寨门里数丈余有高台,上建供奉汉高祖刘邦的高皇庙,为高昂的凤首,东西大街为张开的凤翅,北街北门为凤尾。

后世以“高皇庙”作为村名,正因其久有供奉汉高祖刘邦的高皇庙而然。

今之高皇庙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前有额书“高皇庙”的高耸门楼,需拾阶而上。院里左高皇殿、右关爷殿各三间,为明清建筑,重梁明柱前插檐。高皇殿明柱为青石做成,关爷殿明柱则为石础木柱,从形制看此二殿乃为正殿的东西稍殿,而正殿今已不存。自门楼至两殿山墙间为南北甬道,甬道前段有木香一丛,枝条伸展,四角有四棵柏树,称“四柏(百)架木香”,是高皇庙的标志性景观。从高皇庙出走流落外地的游子,思念家乡时首先想到的是“四柏(百)架木香”不知还在否?今于木香丛前立一汉白玉高皇帝雕像,气宇轩昂。西侧有古碑数通,是有心人于近年搜罗至此的。中有两通乃高皇庙的旧物,一为刻立于明万历年间的《重修高皇庙东廊碑记》,一为清嘉庆年间《重修汉高皇帝庙碑记》。清末新政以后,庙产兴学,这座庙院长期作高皇庙完小校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也在这里上过小学。若探讨起这座高皇庙始建于何朝何代,地方志无记载,这两通古碑碑文也已说不明白了。

高皇庙周边有“九里十三村”,良田千顷,作为宝丰北部的商业中心集镇,可辐射方圆数十里上百个村庄。农历双日集,每月十五日有物资交流会,正月二十八有古庙会。有连接宝丰、郏县、襄城、汝州、禹州的商路,四通八达,车如流水,骡马嘶鸣,生意兴隆。商铺主要集中在南门内外,有屠行、酒馆、药铺、花行、布行、染坊、银货、典当行等,店铺栉比,招牌林立。清嘉庆《重修汉高皇帝庙碑记》“重修功德簿”中记录的捐款商号有:集瑞号、同义号、聚锦号、顺兴号、复盛号、吴广盛、阎通盛等。这些商号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可见其实力之丰厚和品位之不凡。当然也可以从中看出,高皇庙在明清至民国商业之繁荣、经济之发达。民国时期曾设新宝镇于高皇庙,新中国成立后也设过高皇庙中心乡和红星公社。该村曾供有二夹弦戏班,轰动一时,还有有豫剧、曲剧、河南坠子,威风锣鼓、唢呐、竹马旱船、秧歌等民间文化活动。传统手工技艺有荆编、竹编,制品有筛子、簸箕、柯篓。风味小吃有用不经发酵的小麦面炕制的高皇庙锅盔。

2.平顶山的三座高皇庙

这座高皇庙为伏牛山东麓滍汝之间三大高皇庙之一。另两座高皇庙:一在平顶山市新华区凌云路西、稻香路东、建设路一片地方,原先也属宝丰县,今荡然无存;一在平顶山市卫东区平安大道北、平煤神马集团十二矿南,原属叶县。这三座高皇庙应为同一历史时期所建,不会晚在曹魏代汉之后。

位于中原腹地的伏牛山东麓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军事战略枢纽地位,两汉的奠基与这个地区有着密切关系。刘邦受命西进攻秦,是经过这里打了犨(chōu)东(今鲁山县张官营镇)之战,走武关道进入关中的,后来又走武关道出关中经过这里与项羽决战成皋(gāo)。刘秀大败王莽主力的昆阳(今叶县县城)之战更是尽人皆知。

考之汉代宗庙之礼,“高祖十年(前197),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至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十二年(前183)令郡、诸侯国立高庙。景帝元年(前156)尊文帝为太宗,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应该说,作为刘邦曾经亲历即“所尝幸”的伏牛山东麓地区的三大高皇庙,应该始建于西汉初期惠帝、景帝之时。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景帝的七世孙。刘秀一即帝位就祠高祖于怀(今河南焦作),进洛阳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建高皇帝庙,待局面稍一打开,又亲幸刘邦故里沛地祀祭重建的高皇帝庙。在这种氛围里,即便伏牛山东麓的三大高皇庙在王莽新朝时期曾有堕毁,也会重新得到复建。汉代的祖宗庙在六十八个郡国共有一百六十七所,伏牛山东麓的三大高皇庙当在其中。“汉朝宗庙之礼,不得擅议,皆祖宗之君与贤臣所公定,至尊至重。”后世王朝皆承继汉运,无不肯定其存在;民间更以其为荣为灵,重修不辍,绵延至今。

3.丁、范、徐三大姓氏中人才辈出

高皇庙丁、范、徐三大姓,几乎都是明代从山西迁居汝河川原周边村庄,发家之后在高皇庙这座中心集镇购置产业落籍定居下来的。进入清代,耕读持家的三家已是人才济济,监生、贡生、举人、进士接连涌现。他们在高皇庙所建一进几,有门楼、客厅、过厅、重楼主房、左右厢房的豪宅,至今仍被称为“丁官家”“范官家”“徐官家”。

在范家人才链中有范密,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专研为学,作育人才,撰《勉人为学说》,堪与荀子《劝学篇》、颜真卿《劝学诗》媲美。此文以透彻的说理服人,勉励人们孜孜为学。“今之学者乐安逸而事纷华。非不遇典籍,然遇以目而非遇以心。非不居党塾,然居以身而非居以心。既沉溺之已深,斯上达之无由。虽平旦不无清明之时,而旦昼之牿亡相寻不已。故自总角从师迄于既壮,而卒无一得者,是谁之过欤?而或且曰:‘我为事累也。’噫!异矣!天下有无事之人乎哉?使人必无事而后可,天不必多生人是矣。事果足累学乎哉?使事足以累学,古来必无为学之人矣!”

徐家有徐璞玉,本为东赵庄人,出身贫寒,就读于高皇庙范家义塾,同治元年(1862)考中进士,遂入居高皇庙。同治三年徐璞玉出任四川金堂县知县,又任璧山县知县,为政清正廉洁,创办义塾百余所,造就端人正士以万计。同治九年(1870)擢升四川马边厅同知,亲赴大小凉山教民引水种稻,乡民收入大增。

丁家人丁兴旺。清嘉庆《重修汉高皇帝庙碑记》保留下一份详细的“重修功德簿”。其中首事者12人,丁姓有4位,占三分之一;捐款者150人,丁姓30人,占五分之一。他们都是高皇庙有身份、有名望、财力足的人物。丁家人才链一直延续到现代。丁立,生于1918年,1939年开封高中毕业,升入武汉大学读经济学。1945年进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工作。1949年任中央军委联络部上海联络局科长,1956年调中央调查部,1964年转国际关系学院,为国家安全作出了贡献。1979年调任河北师大图书馆馆长。

4.白朗聚义于丁氏祠堂

作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的高皇庙,今天保存相对完好的传统宅院,除范密故宅、徐璞玉老宅外,尚有清道光进士知县苏耀官宅及丁谓南老宅、范学温老宅、范秋生老宅、王六套老宅、王英豪老宅等。更有名的是北门里西侧的丁氏祠堂,为一方正院落,前有门楼,进门楼是堂殿门前宽敞的月台,堂殿高檐头、高屋脊。堂顶屋脊砖雕精美,堂内屋架重梁挂柱,且有暖阁。

1912年3月4日,白朗与李凤朝联合打开郏县孙家集后,把队伍拉到高皇庙,在丁氏祠堂聚义。白朗虽已于1911年12月2日以革命党的名义响应辛亥革命,但仅有几十个人三十门笨炮,未成气候。高皇庙聚义使其队伍壮大到17杆(路)300多人,并且提出“打富济贫”的口号,发布五项纪律:一不准拉票子,借银子;二不准截路,奸淫;三不准随便杀人,伤人;四不准抢劫财物,只收枪支;五不准欺压平民,只许打富济贫。俨然一支具有一定政治色彩和政治目标的起义军了。

白朗之所以选取高皇庙为聚义地,与该村高皇庙内供奉的是两千年前斩蛇起义、抗击暴秦的汉高祖刘邦不无关系,而且汉高祖是起义胜利的象征。

白朗高皇庙聚义,招致北洋军的追剿。“驻防临汝的北洋陆军第六镇第二十三标第十三营统领余耀亭奉命于1912年4月23日(农历三月初七)自宝、郏交界之仝庄渡过汝河,自东而西逼近高皇庙寨下,凭其优势装备,想一举灭掉义军。白朗采取‘转移后撤,相机歼敌’的策略,于23日早晨全部西撤至任寨、岳寨。余耀亭部进抵高皇庙寨外,用小钢炮先击毁寨垛,再将寨墙炸开一个大豁子,然后涌进寨内。寨内绅民认为官军不会杀老百姓,遂打开南寨门,摆贺桌相迎。余军不见一‘匪’,恼羞成怒,借口村民通匪,而大开杀戒。在街上见人便杀,后又到各户叫门,凡开门者若是男的,上前便是一枪。共杀死村民286口,酿成一大血案。”

丁工正将祠堂南侧不远的故宅加以整理,要办成一家民间“白朗聚义高皇庙响应孙中山辛亥革命”的纪念馆,供游人凭吊。

5.勤恳认真、老骥伏枥 的高皇庙人

我初中时期的教导主任张显明老师是高皇庙人,其勤恳认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天早操都亲自组织,不仅整队、训话,还跟着学生跑。张老师抗日战争时期就读于内迁的安阳高中,解放后从事教育工作,对《红楼梦》做过相当深入的研究。改革开放后,先后任宝丰县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宝丰县志办公室副主任,扎扎实实把修志作为一项惠及乡里、惠及后人的事业来做。他兼任宝丰县政协副主席后,主持编辑《宝丰文史资料》,把宝丰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名胜古迹钻研个遍,把近代历史上产生于宝丰的三大武装集团:白朗扶汉军、老洋人河南自治军、樊钟秀建国豫军的资料弄得透透彻彻。搜集整理、编辑出版平顶山文史资料第三辑《白朗起义》、河南文史资料第40辑《樊钟秀与建国豫军》、宝丰文史资料《老洋人张庆和河南自治军史料》,共数百万字。撰写出版《白朗传》《民国奇人樊钟秀传》《老洋人张国信传》共百余万字,为宝丰乃至为河南、为国家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自1985年回到平顶山以后,与张老师接触较多,交换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解和收获,并探讨一些疑难问题。我为老师老骥伏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感到兴奋和骄傲,老师孜孜以求的精神也时刻激励着我在地方历史文化研究领域无止境地奋进。丁工与张老师是表兄弟。张老师家在高皇庙虽不是大户,但受丁、范、徐三大家尚文励学的影响不小,崇信范密的《勉人为学说》。丁工说,张老师的母亲是大家闺秀,人长得漂亮,三十一岁独守,养育两个儿子成才。直到晚年,张老师对其母亲仍极为孝顺。

我建议丁工该作两件事:一是主持续修高皇庙丁氏家谱;一是主持创修高皇庙村志。丁工说,这两条我都想过,也曾跃跃欲试,但说着说着,眨眼八十岁已到,力不从心了。我说:“这个事要不做,可能就遗憾终生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