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义姑寺的前大殿
1955年,毛泽东主席对《郏县大李庄乡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作出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一论断在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郏县大李庄乡也因此更名为广阔天地乡。
广阔天地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轰轰烈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源地。这里离汝河最近的板场村就是程虹、薛喜梅等知青下乡落户时的住处,是她们的第二故乡。板场村东北处有一座古老寺院鲁义姑寺,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相传近两千年的感人故事。
鲁义姑寺与抱哥湾的来历
西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和官僚地主疯狂地兼并土地,贪官污吏巧取豪夺,加紧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逼得农民无法生存。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暴发。大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把政治野心家王莽抬出来,打着改革政治的旗号欺骗群众。王莽乘机发动政变,夺取汉朝政权,改国号为“新”。王莽上台后,在政治改革的幌子下,大搞复古倒退活动。在“收复绝属,存亡续废”的旗号下,大封诸侯王,复辟分封制。造成“农商失业,食货俱废”的恶果,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生产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遭到了举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转移视线,王莽又发动对兄弟民族的掠夺战争,引发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反抗,增加了内地人民的负担。人民已是财竭力尽,无法生活,又加上水利长期失修,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农田荒废,农民倾家荡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尤为严重,很多地区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王莽的残酷压榨,加上一连串的天灾,农民被逼得走投无路,纷纷起义。为了同官军相区别,起义农民将眉毛染红,被称为“赤眉军”。
这个时期,在郏县城西的汝河河湾附近发生了一幕感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有一鲁氏弱女,家道贫寒,整天随着丈夫从事田间劳动,生了个惹人喜爱的小儿,取名抱臣。时值王莽篡汉,兵戈四起,百姓流离颠沛,生灵涂炭。鲁氏的丈夫也被官府抓走,战死疆场。鲁氏怀抱幼儿,悲恸欲绝。不料祸不单行,娘家的哥嫂也在动乱中死于非命,撇下一子,尚在襁褓。鲁氏闻讯奔赴娘家,哭得泣不成声,抱起这可怜的孤儿,决心将其抚养成人。待鲁氏返家途中,老远就看到村上乱军点燃的火光,紧走几步,又听到幼儿抱臣的哭声。鲁氏放下小侄,冲进屋里,救出抱臣,茅舍顷刻就成了一片火海。
鲁氏只好背负幼儿,怀揣小侄,随着避乱的人流沿途乞讨,漂泊他乡。一路上风餐露宿,饱尝艰辛。每遇两个幼儿啼饥号寒,总是先哺小侄,再乳亲生。
一日,鲁氏抱着这两个瘦骨嶙峋的幼儿,来到汝河岸边板场村桑园采桑。由于连日劳累奔波,饥寒交加,鲁氏已是重病在身,步履艰难。正在她为难之际,忽闻人喊马嘶,抬头一望,只见一队莽军,正在追赶逃难的人群。鲁氏情知两儿难以保全,与其为私保全亲生,不如为义留下小侄,因此含泪将儿子扶上桑树,抱起小侄,急向芦苇丛中藏去。刚刚咿呀学语的抱臣,不停地嘶哑哭喊。鲁氏见状,心痛欲裂,但为了保全小侄,哪里顾得许多,唯有饮泪吞声。时过不久,莽军窜过,一队赤眉义军来到这里。一头领见路旁小儿哭叫,当即滚鞍下马,抱起幼儿,四处呼喊。藏在芦苇深处的鲁氏,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走到头领跟前,颤抖着双手接过抱臣,紧紧抱在怀里,泣诉了自己的遭遇。义军将士闻听,无不为之感动。头领挥泪赞道:“鲁氏真乃义姑!”并给鲁氏的小侄取名叫抱哥。还派人将鲁义姑与两个幼儿交给附近的百姓安家落户。后来,鲁义姑在周边村民的照料下,克勤克俭,节衣缩食,终把二子抚养成人。
鲁义姑的贤德义举博得周围村民的称颂。她死后,村民在板场村的东北角为她修建了一座寺庙“鲁义姑寺”,并将义姑抱侄藏匿的河湾,取名为“抱哥湾”,以彰显其义行。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来此凭吊的村民络绎不绝,遂演变成为古刹庙会。
千百年来,鲁义姑的义举在郏县及周边县市流传甚广。清同治三年的《郏县志》中多处有称颂之词。此外,仝梧的长诗《抱哥湾》中有:“有胸争似义姑心,致教剑戟满山林。”郏县名人王尚絅在《过抱哥村》中写道:“中原昔丧乱,义姑出里门。遂使千载下,抱哥犹名村。伏腊走祠庙,义姑俨有神。维兹困饥馑,逃亡尽四邻。空过抱哥湾,不见抱哥人。”
知青曾在此战天斗地
鲁义姑寺西200米便是板场村,这个村紧靠北汝河,程虹、薛喜梅等著名知青下乡落户时就住在此村。
北汝河“不安分”,每到夏秋之交,河水便破堤泛滥,吞噬田园。河水呈浊黄色,显得邪恶、汹涌、狂嗥怒吼,如同一头发疯的野兽。浪头连着浪头,卷起层层泡沫,森严可怖地向远处推进。浊浪排空,所到之处稼禾荡尽,庐舍为墟。板场村的父老乡亲曾多次为此东躲西逃,流离失所。因此,几千年来这里流传着这样的歇后语:板场搬家——何必(河逼)哩!
过去一发洪水,乡民们便向鲁义姑寺涌来,向鲁姑奶奶祈祷求告,求她老人家保佑。后来,为了降服汝河这只桀骜不驯的怪兽,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把知青、社员们组织起来,靠人力大战汝河。横跨汝河的那道坝就是知青们、社员们拉石头,一块块堆砌起来的。当年知青的住所离汝河非常近。每当暴雨引发山洪,都是知青们率先冲出去,在大雨中加固和抢修大坝。程虹曾在《难忘那片热土》一文中说:“曾记得那些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我们奋战在大坝上,用肩膀扛着装着砂石的稻草包加固大坝,泥泞中,有人摔倒了,爬了起来,又有人摔倒了,又爬了起来……”
1975年8月4日,因受台风影响,连续4天大雨不停,上游河水暴涨,汝河又一次爆发特大洪水。夜晚,雨越下越大,知青们新建的大坝会不会被冲垮时时刻刻牵系着邱庄、板场村干部群众的心。夜半时分,大喇叭中发出了急促的声音:“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们、基干民兵、知青战友们,听到广播立即到汝河大坝抗洪抢险……”人们冒雨从各村向汝河大坝奔涌而去。鲁义姑寺的大殿便是当年抗洪救灾指挥部,也是抗洪救灾的仓库。薛喜梅、程虹、杜银娣带领知青、大队干部带领社员从这里扛起一捆捆草包,踩着泥泞的小路送往大坝。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滑溜溜的斜坡举步艰难,人们丝毫没有退缩,扛着包拉着手向上冲,终于保住了大坝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如今,这个知青坝已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见证。
据说,那次抗洪护坝结束后,庆功表彰大会也是在鲁义姑寺门口召开的。
传承鲁义姑大义文化
鲁义姑寺建于1618年,距今已近400年的历史。老建筑中现还尚存的有鲁义姑阁、大殿和其他房舍。“文革”时因大破四旧,有些石碑、房屋院落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原大李庄大队党支部书记邱甲老人和王建岭同志重新修建了该寺院。
现在前来寺院瞻仰的香客依旧不少,香火很旺。寺院还有值事僧人四名。除了农历正月十三古刹庙会人多外,每年的正月初一上午,前来许愿、还愿的人也络绎不绝,这天四乡八堡大铜器、秧歌队、走高跷、挑经担的都要来庆贺一番的,从上午直到夜间很晚才收场。
值得一提的是,广阔天地乡的知青每年都要回来看望他们的第二故乡,都要来到寺中拜佛烧香或回忆在此度过的日日夜夜。
也有不少人来寺中寻找鲁义姑的坟墓,据广阔天地乡的老年人讲,原来在鲁姑寺的西院墙外,有一个很大的坟茔,长满了青草野花。春天到来时,黄色的迎春花开满坟头,像是一个巨大的花篮。传说那就是鲁义姑的坟冢。不过现在看不到这个坟冢了,因为“农业学大寨”平整土地时给平掉了。
坟冢没有了,但鲁义姑的大义精神还在。近两千年的风霜雨雪没有将这种大义淹没,而是薪尽火传,历久弥新,古人推崇此大义者,今人厚爱此大义者,历史选择此大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