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香山庙会文化节
作者:曲令敏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7-02-15 浏览次数: 浏览



庙会上的民俗表演 王庆祥 摄


庙会上的民俗表演 王庆祥 摄


庙会上的民俗表演 蔡栓紧 摄

在我的记忆里,庙会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狂欢节,是物资交流大会,是乡亲邻里特别是姑舅姻亲之间相互来往的亲情假日,是少男少女相约相会的情人节。而作为庙会主题的宗教祭祀活动,只是一个隆重的开幕仪式。

走进2017年的平顶山香山庙会文化节,大饱眼福之后,我对庙会文化终于有了切近的认知。文化节从腊月二十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期间节目众多,宗教与民俗交融,传统和现代辉映,地方风味浓郁。大年三十开始的花灯展,数字化的声光与浑厚的寺院钟声相激荡,香客和游客摩肩接踵,沉浸其间,如梦如幻。

文化节开幕式那天,从数十上百公里外赶来的郏县大铜器班、舞钢轧琴乐队、叶县的“霸王鞭”舞蹈、宝丰马街大书场的河南坠子轮番登台,这些都是我市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檀板丝弦和鸣,响遏行云。台下山前,唢呐秧歌、鼓乐旱船,龙腾虎跃。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表演,经媒体网络直播,一时间点燃了海内外关注者的浓浓乡情。

庙会色彩的主调是大红和明黄,大红是凡常人间的日子,明黄为上界诸神的护佑,艳丽的元素张扬着平安岁月的欢乐,注释着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理念。人们喜气洋洋,感恩岁月,感恩神明,感恩衣食富足的时代,祈盼着新的一年日子更好更红火。敲响惊天动地的锣鼓,把喜庆、希望、喜悦张扬得泼天匝地,也把种种不尽意的失落震碎,让快乐和温暖如花绽放,一扫冬日的荒寒。

表演队伍里的小媳妇老大娘,大红粉红胭脂红,深绿淡绿翡翠绿,五彩缤纷。那个为旱船伴舞的“丑娘”,从头到脚全都是夸张的大红大绿,两朵浓艳的腮红,已经圆满得让人笑喷,再挂两只墨黑的小蝌蚪儿,活脱儿就是刘姥姥出了大观园。还有那位秧歌队里舞得活泛的大娘,明黄丝巾粉红袄,满头插花还簪着孔雀羽,对着相机,开怀一笑,就笑回了十八岁刚过门的新娘子!牵“驴”的大爷一身宝蓝,白袜黑鞋,头顶红巾,踏着舞步款款而行。他的毛驴儿旱船红得耀眼,脖子里系着和船娘子一样的黄丝巾,恍惚间就让人看见了七仙女和董永。最喜见是鼻子上顶块“白豆腐”的男丑,一会儿“撑船”一会儿舞扇,跑前跑后,旋转蹦跳,硬是把地上的旱船舞动成了颠簸潆洄的水上花舟……

庙会里的日子是悠长的,庙会里的人是能返老还童的。

民以食为天,庙会上吃是不可或缺的。今年的香山庙会一改旧俗,除了本乡本土的各色小吃,异国风味有印度飞饼、拉茶,澳洲大虾棒,韩国炸鸡杯、炒年糕;异乡特色有台湾馆里的原住民烤肉、蚵仔煎、章鱼小丸子、一口肠、台北辣椒鸡、狗王大热狗,香港馆又有十二道锋味之一的鸡蛋仔。还有新疆阿里巴巴大串、重庆酸辣粉、大连火爆鱿鱼、天津狗不理包子、云南过桥米线、老北京雪梨汤、长沙臭豆腐,真可谓烟火腾腾,琳琅满目。当然,这些美味不是刚刚出现在庙会上的,而是已经在本土经营多年的美食。再加上本土的特色美味羊肉汤、牛肉汤,各种烧烤、各色火锅,烈火烹油,食客云集,活生生涌动出一幅极富时代特色的庙会风俗画……

感谢庙会的承办人和组织者,尽心尽力操办了这场声光俱佳、含蕴丰厚的文化大餐,温暖了一座城市,饕餮了八方来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