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绿园故居大门口即景。记者 吕占伟 摄
中华文化灿若星河,文学作为星河里的明珠,更是熠熠生辉。亘古至今,又有多少文学巨擘灼灼其华,用旷世的作品、高洁的人格烛照着后人!
中原,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了大批文学家;鹰城,更以其独有的应国文明在文学的百花丛中浇灌出一株株皎皎玉兰,其中有一株“玉兰”就诞生在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他与吴敬梓、曹雪芹生活在同一时期,历经近30年,留下长篇小说《歧路灯》,被后世评价为“一幅清(朝)版的‘清明上河图’”。
他就是李绿园。虽有着20余年“舟车海内”的宦海生涯,却把人生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创作小说《歧路灯》。在故园山水的掩映下,他“静坐东轩”,“以左丘、司马之笔,写布帛菽粟之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近距离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律动”,12月6日上午,记者前往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的李绿园故居进行了踏访。
故居院内的今有轩
李绿园故居
各种版本《歧路灯》及研究资料
书斋二百八十年
栉风沐雨成今颜
李绿园,原名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亦号碧圃老人,原籍洛阳市新安县,1707年生于宝丰宋寨(今湛河区曹镇乡宋寨村),比吴敬梓小6岁,比曹雪芹大9岁,一生经历了康雍乾三朝。
李绿园故居位于白龟山水库大坝西南侧的宋寨村中部,现今看到的院内和屋里风貌乃6年前修复而成。2007年,李绿园故居因年久失修而坍塌,后经湛河区政府拨款修葺一新。故居属湛河区文保单位、我市5273处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不可移动文物之一。
故居大门朝西开,仿古样式的门匾上镌有“李绿园故居”五个大字,外围的白墙上覆有筒子瓦,推门进院,青砖甬路上满是青苔。院内东北角有竹亭亭而立,只是叶子在冬日里显得微微泛黄。李绿园的书斋“今有轩”坐北朝南而立,高台轩窗,朱色廊柱,门阶下两侧对称植有桂树。院内东南角有一凉亭,角檐如翼。整个院子显得古色古香,淡雅别致,幽静非常。
带领参观的李绿园第九代孙李红亮说,眼前的今有轩是在李绿园书斋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平顶山市郊区志》(199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中记载:“李绿园书斋,名曰‘今有轩’,位于曹镇乡宋寨村中,1736年李绿园中举后所建(也有说是他的次子李蘧〈qú〉买地9亩,特为老父亲安度晚年而建)。现仅存3间,面积约48平方米,李绿园第七代孙李春林居住。书斋东西屋出前檐,二门外苍松翠竹。李绿园曾在《今有轩独坐》中写道:‘静寄东轩,有琴有书。景庇清荫,林竹翳如。顾渐华鬓,岁月眇徂。’”
如今的今有轩内部被隔为3间,成为李绿园生平、家族谱系和《歧路灯》研究资料、印本的展示厅。轩内正中一间挂有李绿园画像,入室可见,画像中的李绿园身着长衫,面容清癯,黑须飘飘,一手垂于身后,一手持书一册,侧脸望向前方,呈思索状。
据李红亮讲述,李绿园出生在与今有轩一墙之隔的老宅,后有李氏子孙上世纪70年代在此基础上建起新房,现已墙倒屋塌,只剩一间露着天的偏房、半围土墙和几棵树了。
李绿园于1784年建了藏书楼一处,是李绿园次子李蘧送父亲回乡后为了让老人家安度晚年,在村西购得一处田地,在别墅内建成的。藏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楼板与隔山均为木质,前墙镶有木雕花格窗,便于采光和通风。书箱存放在楼上,外表涂有油漆,防潮性能极好。可惜的是,清末同治年间,藏书楼在战火中被焚,书籍时毁过半,现已无存。
李绿园以诗书立家,不仅有益于自家子孙,后学者也受益匪浅,除了次子李蘧考中进士,被授予相当于现在的部级高官外,后世子孙中亦不乏廪贡生、拔贡、太学生。
目前,李红亮家中尚保存有李绿园遗下的笔筒一个,以及后来编修的家谱、家训一套。
鱼陵山上滍河畔
绿园父子执书卷
记者在今有轩内驻足良久,正惋惜李绿园原宅和藏书之所荡然无存,忽然发现轩内《李绿园诗抄》中有几首诗提到“鱼山”“鱼齿山”,眼前不禁一亮。
其中《鱼山看残雪》一诗中写道:“雪融三日后,聚散欲平分。铺坂疑垂瀑,蛰坳讶断云。鸟留飞白体,叶落贴黄文。试看畦町处,羊欣几幅裙。”《立夏登村右鱼齿山》中写道:“取次将完九十春,晴光万里更宜人。鸟声衔字喉偏滑,柳荫垂丝色倍匀。今日山头方屐齿,客年江上正船唇。抱书此地童龄惯,坐数青山藉草茵。”有的诗还提到了李绿园乘船而过“滍河”的经历。可见,鱼山、鱼齿山、滍河,都是李绿园经常活动的地方。
“滍河”在《叶县志》中有记载:“滍河,一名沙河。《水经注》云:出鲁阳县西之尧山东,径鲁阳县故城,北出于鱼齿山下,又东南径昆阳县故城北,昔汉光武与王寻、王邑战于昆阳,败之,士卒争赴,溺,滍水为之不流,即此地也……”
那鱼山和鱼齿山呢?李红亮说,两者是一回事,如今更多称之为鱼陵山,就在宋寨村西南,富含黏土,可惜由于过度开采,山体早已不复旧时模样。但记者还是决意登山一看。
鱼陵山位于湛河区曹镇乡西部,是一座位于沙河之南、有着明显堆积层的土山。山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左传》中记载:“楚师伐郑,次于鱼陵,涉于鱼齿之下。”这段话所讲的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湛阪之战”,楚国的公子格率领军队驻扎在鱼陵山之后,再涉水到达对岸的鱼齿山。
这哪里还算得上山?最多是个土冈!和村庄之间的落差也就十几米。沿着土坡而上,南望处都是平地。据同行的湛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友峰介绍,鱼陵山为南北走向,早前南北之间有三四公里长,地势较高,宽度更大,但由于土质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建起了很多砖窑场,经过长时间的挖掘,大部分山体都被挖成了平地,有些地方甚至被挖成了坑。白龟山水库大坝把鱼陵山分为两半,大坝以北,鱼陵山伸入白龟山水库,形成一个半岛;往南,地势略高,有几家住户,中间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岗,冈上有座庙。
记者此行仅见到庙的简陋和荒凉,从守庙的老婆婆口中得知,此庙平时仍有香火,早前是学堂。记者从李红亮口中得知,李绿园曾在此处读书,其次子李蘧曾手持灯笼在此求学。
舟车海内宦游人
静坐东轩成巨著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绿园考中丙辰恩科举人。到40岁时,他三次赴京应试,都名落孙山,最后一次科考后,就留京谋职,当了3年教师,后经其学生举荐,李绿园被皇帝选任江浙漕运之职。从此,李绿园开始了他“舟车海内”的宦游生涯,晚年任思南府印江县(今属贵州)知县。20年间,他走遍大江南北,阅尽人世间百般风情,身经了宦海中沧桑变幻,留下了许多诗文名篇,并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歧路灯》。
有一次,漕运途中船沉江底,他不得不找人变卖家产,用镖车运往淮滨,以补沉船之失,到老来落得个两袖空空。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李绿园以68岁高龄回老家宋寨。居家期间,他把《歧路灯》书稿重新修改一遍,到70岁时才脱稿刻印。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李绿园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但他的骸骨并未被运回故乡,个中原因至今成谜。
《歧路灯》主要以康、乾盛世社会生活为背景,反映了富家子弟谭绍闻如何由一个败家子到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这也是一部中国小说史上仅有的以“浪子回头”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李绿园用他的笔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人物长廊,这部伟大作品为后人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书中铺演的故事发生在河南省会祥符(今开封市),沿着故事的主线,作者以写实的手法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浩瀚的社会生活画卷,全面生动地描绘出清代开封政治、经济及文化各方面的状况和风土人情,堪称清版的“清明上河图”。
在这幅画卷里,作者用了一百零八回,洋洋洒洒六十万言,“画”出二百多个人物,涉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其文献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近代小说史家蒋瑞藻评说《歧路灯》:“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现代著名学者朱自清更是击节赞赏:“《歧路灯》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并驾齐驱的。”鲁山籍诗人徐玉诺曾经把书稿推荐给哲学家冯友兰,偏逢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虽有冯氏兄妹大力推举,仅有20多回刊行问世。及至1980年,当代学者栾星(已故)经多年访史问藏、穷搜旧抄,方集成了60余万言、105回的三卷本。
为了纪念李绿园辞世220周年、《歧路灯》正式出版30周年,2010年8月26日至28日,“《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市召开。来自台湾、北京、天津、福建、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10余个省市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此外,李绿园还创作了《东郭传奇》等戏剧剧本,并采用戏剧的方式编写了《四谈集》教学读本。
李绿园的诗也在其文学创作上占有重要地位。《李绿园诗抄》是其主要诗集,收集了李绿园的主要诗篇佳作将近百首。主要体裁包括近体、古体、七言、杂言;内容包括吟咏风土人情、叙事、说理、名胜游记等。他的诗别具特色,耐人寻味,当时影响远超过其小说。
次子李蘧最出息
身居显位廉名传
李绿园有四子,长子李葂(miǎn)、次子李蘧、三子李范、四子李葛。
李蘧是李家科场和仕途颇为得志的一位,他在某种程度上圆了李绿园的功名梦。李蘧为乾隆四十年乙未进士,补吏部员外郎,擢郎中,后出任七省漕务,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值得一提的是,李蘧是当朝权臣和珅的门生,但他性情刚毅,为官廉洁,并未攀附和珅,在当时的官场已属难能可贵。
李蘧在江西粮道任中,因与江浙总督琦善不和,借有病回家静养,后嘉庆皇帝两次下诏让其复出,李蘧均以有病辞去,在家教子自娱。李蘧深感宦途艰难,告诫子孙以耕读继世。
李葂是最令李绿园悔恨的一个儿子。李绿园青壮年时忙于求取功名,对长子李葂疏于管教,致使其殴人致残被人告到官府,并被判充军陕州,后又转至开封服刑。李葂先于李绿园四年、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死于开封。当时李葂家人曾向身居显位的李蘧求救,李蘧只需稍微动用关系,就能免去兄长的刑期,但他有顾忌,并未伸出援手,这直接导致了李葂后人分家移居他处,与李蘧后人世代嫌怨。
李绿园三子李范为廪生,四子李葛为拔贡,工书法,曾任《四库全书》誊录官,著有《南园诗稿》。
李绿园孙辈名气最大的是李蘧之子李于潢,李于潢是道光年间中州著名诗人,有《方雅堂诗集》《汴梁竹枝词》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