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百姓在原址复建的苍谷寺后大殿
《苍谷全集》
“青山玉瘗”坊
苍谷寺中殿被埋的柱础
基建清理出土的原古建筑灰陶构件
王尚絅与其子所建的青龙太子唤雨桥
在中州河南郏县,有一座始建于唐代、曾经喧哗、如今却躲进深山人未知的千年古刹——苍谷寺,其位于郏县县城西北60里玉屏山之北的苍谷山,曾和汝州的风穴寺亲如兄弟,患难与共,并因接纳过明代在宦海沉浮长达10年“文追秦汉、诗逼苏李”的一代学者型高官——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而一度声名大振。
王尚絅,字锦夫,号苍谷,生于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卒于嘉靖十年(1531年),祖籍河南上蔡县,由其五世祖王伯达徙郏县今李口镇,后迁入县城南大街。王尚絅中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进士,历任兵部主事,吏部郎中,山西、陕西、四川参政,浙江右布政使等职,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
据同治三年《郏县志》记载:王尚絅著有《义方堂》《维正诗稿》《苍谷集》等数十卷文集,且有《苍谷全集》十二卷传世。《河南通志》和《浙江通志》均记载有其生平传略。值得一提的是,王尚絅出任陕西参政后,因不忍宦官当道、官场龌龊,遂上疏朝廷恳请辞官乞养,养粹学醇十九年。
近日,我慕名拜访了这座藏在大山深处、肃穆安静的古寺。
1.苍谷寺之前世今生
由依山傍水的千年古刹到滑稽的古建筑
苍谷寺建在苍谷山脚下的缓冲地带,在古代这里应该是一个钟灵毓秀之地,其“山势盘礡,巨石磊落,林壑拱郁,绝壁周环,俊皆数仞”,北靠苍山,南临蛇山,左傍凤岭,右依花山,寺东侧是当年山泉成涧的青龙涧。然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当年小桥涧泉、绿水回绕的苍谷美景。
“逶迤北山道,风劲欲催颜。雁塞纷成阵,岩华乱砸斑。路回黄涧曲,水绕白云关。绝顶开山尽,曾无寸土闲。不才安济世,无病许归田。况复尪羸母,同临迟暮年。乡山共采药,涧水学耕烟。何兴中秋节,长吟下颍川。”这首《出苍谷山》是王尚絅二次复出走出苍谷山时写下的,形象地再现了苍谷山状貌,以及自己隐居苍谷、怡然生活的情景。
由于地质变迁和水位沉降,当年的青龙涧早已干涸,但我们仍然找到了王尚絅与其子王同筹资兴建的青龙太子唤雨桥,此桥高丈余,为红石构砌,是当年通往苍谷寺的必经之路。今天,因历经山洪数百年冲刷和泥沙淤积,桥身已深埋地下,只露出拱顶于地面的野草丛中,偷窥着这个世界。
再说当下的苍谷寺。它并没有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其后大殿是当地群众按照记忆在原址自发筹资建造的,而中大殿还仅仅是个只有围墙的“半拉子”工程,我们在殿中发现了一个露出地面、近一平方米大的巨型柱础,据说这样的柱础还有三个,都被当地群众用土封存起来了。而由群众自发建起来的大殿,其实外观更像民房——因为大殿大多数门用的都是当下的防盗门,这种滑稽的古建筑也许是对民间资源的一种浪费,如果政府能吸纳民资,投入专业资源加以引导,也许会对苍谷寺的重建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敬佩当地的村民,他们没有忘记曾经庇佑过家园的先辈,以朴素的情感构筑并厮守着这片庄园。问及苍谷寺的情况,有村民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苍谷寺保存完好。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建设葫芦套前庄小学缺少建筑材料,就把苍谷寺及山门全部拆掉了,山上的大树也被砍伐殆尽。”至于石碑等文物,村民说,修建红旗水库时,也大都作为建筑材料沉入坝底。
一个和风穴寺齐名的寺院就这样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它不是毁于战火,而是毁于人祸。大殿的柱础以及散落周围的残砖烂瓦,无不在昭示着这段令人伤感的历史。
2.王尚絅之哲学成就
在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
王尚絅是明代郏县12位进士中官职最高、学问最大、诗文最丰,在当时思想、学术、文学、理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家。尤其在他人生重要的29年中,在郏县苍谷寺就待了19年,其留下的丰厚文化积淀可谓郏县本土地域文化中最为醒目的一张名片。
王尚絅可谓是明代的理学大家。王尚絅的先世为河南上蔡人,于明朝初年落户郏县。弘治二年(1489年),其父王璇任南郑训导,王尚絅随父读书。弘治八年(1495年),十八岁的王尚絅举河南乡贡,由于博通经史,在与显达名流探隐析理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尚絅进士及第,授兵部主事,开启了十年宦海生涯。
王尚絅信奉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时期朱熹的理学,程朱理学是以理或天理作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理派生出来的,理是生物之本,理即形而上的道。王尚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尊崇理学,更重要的是能够在二程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并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而大凡能够吸纳诸家理论并加以创造形成新思想者,往往都会成为影响某一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一方面王尚絅维护二程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又将这一哲学体系发展壮大。他的研究成果是明中叶“气本论”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尚絅认为:气决定风的形成和变化,是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才产生世界万物;气的不同运动形式是构成事物变化的基础。对立气的矛盾运动引起事物变化的哲学观点,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王尚絅这种崇古而不泥古、颇有创新精神的作风也同样表现在其诗歌创作方面。诗人薛应祺曾评价他说“左二程而右三苏”。而与李颙、黄宗羲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的孙奇逢,在追踪宋明理学发展史时,特为王尚絅作传,列入其所著的《洛学编》一书。
我认为“进思尽忠,退思尽孝”是王尚絅践行理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在苍谷寺请归养母19年,正是他面对当朝皇帝昏庸、宦官当道、充满负能量的官途险境,选择洁身自好的体现,即“退思尽孝”。即便这样,他仍然关注社稷民生,保持品行高洁——“归来自刷羽,独立自当朝”(《题画》)。一俟“清和景明”,便“进思尽忠”,重返官场。
3.王尚絅之诗歌造诣
诗歌类型丰富:关注民生、抨击时政、吟唱山水,风格与杜甫颇似
王尚絅在诗歌方面造诣极高,他没有被妇孺尽知,与他的英年早逝以及内敛的秉性大抵是有关的。我猜想,王尚絅个性内敛,剑走中庸,崇尚内心的调和,应该不像苏东坡、李白那般因才华横溢而锋芒闪烁,从其诗“不才安济世,无病许归田”中即可窥见一斑。
诗歌创作方面,王尚絅注重创造性地借鉴李白、杜甫、苏轼等各家所长,尤其对李白的作品,更是心仪非常,但“怪才”的作品毕竟难以琢磨,尤其律诗。于是,杜甫的律诗便成为他借鉴的范本,而正是这种借鉴,王尚絅的作品与杜诗颇为神似。如《过抱哥村》:“中原昔丧乱,义姑出里门。遂使千载下,抱哥犹村名。伏腊走祠庙,义姑嫣有神。维兹因饥馑,逃云尽四邻。空过抱哥弯,不见抱哥人。”如《仓中鼠》:“仓中鼠,猛如虎。嗟民死兮不可数。仓空尚可盈,民死那可生?”读这样深切关注民生疾苦的诗,让我们很容易就想起杜甫的“三吏三别”。
《宿镇海寺》一诗,借眼前景象表达官场的险恶和对现实的无奈——“古寺临湍立,新春冒雨来。飞流妨殿角,奔岸折墙隈。夜磐惊龙卧,香烟逐浪回。梦游空镇海,钵酒愧吾才。”
王尚絅的山水诗创作亦成就斐然,善借吟咏山水寄托自己的大爱情思——“元坛碧殿出嶙峋,胜日遥临万仞春”(出自《登天台山》)。总体来说,王尚絅的诗歌轨迹是承袭唐诗,并在李杜苏诗影响下有所创新,他的诗或隐或露,或直击时弊或山水唱和,都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宣泄。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明朝文学由于把目光聚焦到模仿上,就像再高超逼真的临摹都是赝品一样,没有形成崭新的诗种基因,没有像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形成一个与前朝有着千丝万缕血缘而又迥然不同的崭新诗体,故它只能是唐诗形而下的附庸。
在长达19年的隐居生涯中,王尚絅把主要精力用在著述上,著有《平山年谱》《义方堂集》《维正稿》《游嵩集》《密止堂稿》《西行类稿》等。王尚絅去世后,其子王同(时任随州知州)将其遗文分类整理成《苍谷集》十二卷,计含赋4篇、诸体诗804首、诸体文146篇,另附诗余一卷,并邀请王尚絅生前故交王崇庆、王綖、韩邦奇等人作序。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苍谷集》存藏无多,其时年七十二岁的八世孙王纯,恐日后家藏残卷及手抄本损毁失传,遂见时任郏县县令潘思光泣诉原由。潘思光对王尚絅十分仰重,应允解决银两所需,委派专人协助其进行整理、编纂事宜,并亲自审稿和撰写重刊序。书名由《苍谷集》更名为《苍谷全集》。
4.王尚絅之人生足迹
热衷行走于寺院、大山、书院之间
在王尚絅出仕及隐居的29年中,其足迹可谓广矣。为官10年间,他的步履疾走在北京、浙江、山西、咸阳、苏州、华山、易水等地。隐居苍谷寺的19年间,他的脚步则在郏县周边徘徊,如临汝、禹县(州)、登封、襄城县、宝丰等。
我们可以想见,作为当年京城的高官学者,尽管“退居二线”,但王尚絅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依旧不小。跟着王尚絅的脚步一路走下去,不难发现,其所隐居或生活过的地方,必定有山有水,在苍谷寺是这样,在当年郏县黄道镇的扈涧山庄也是这样。
当年在郏县隐居期间,王尚絅最常居住的地方除了苍谷寺,就是黄道的扈涧山庄。经考证,扈涧河发源于郏县北的大刘山庄,也就是现在黄道镇黄道北村的拔剑泉,这条扈涧水系流经谢湾村与青龙河交汇后,以豪宕不羁的意绪欢畅地流入南汝河。经郏县王尚絅研究者李学义等介绍,扈涧山庄应该就在扈涧河西岸,附近一座新兴大桥已经矗立。至于王尚絅瞌睡时休息的“瞌睡洞”,今天已无法考证。其曾著书立说的“密止堂”,我们也只能判断大抵方位在现在黄道镇的竹园村附近。
王尚絅敬仰三苏父子,就在黄道与苍谷之间的三苏坟立下一座高七米、宽六米的“青山玉瘗”坊,坊柱上刻有苏轼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坊额刻“青山玉瘗”四个大字,模仿的是苏东坡的字体。道光四年(1824年),县令李虎臣下令重修。
在留宿苏坟广庆寺期间,王尚絅曾作诗《宿苏坟诗》:“流落奇才本两贤,梨花土苑贺春先。晓来洗耳河边过,闻到冰山又一年。”
纵观王尚絅的行旅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总是热衷行走于寺院、大山、书院之间。苍谷寺与汝州风穴寺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由于当年郏县归汝州管辖,两寺僧众便多有往来,王尚絅在苍谷寺隐居期间就多次到风穴寺,写下了《游风穴寺》《珍珠帘》《大慈泉》《玩月台》《吴公洞》等诗作。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这里亦留有王尚絅的足迹。嘉靖八年(1529年),登封知县侯泰复兴嵩阳书院,邀请王尚絅为书院题名纪念。其题写的《兴复嵩阳书院题名记》被收录《苍谷全集》。
除此之外,我们在郏县周边市县还发现不少王尚絅的诗文碑刻——嵩山少林寺碑林有王尚絅的书法碑、《游少林寺》诗碑;在嵩山大唐碑背面,有王尚絅为嵩阳书院的题诗《咏汉柏》(登封知县侯泰摹刻上石);在南阳卧龙岗,有其诗《题武侯祠》《诸葛庵》;山西沁水县德胜寺,有其诗《宿德胜寺次韵》……王尚絅的人生痕迹可谓广矣,我们发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如他隐居长达19年的苍谷寺,不可能没有留下诗文碑。
王尚絅处事低调,不张扬,且英年早逝,以致其诗文著作未能在有生之年广为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不过,我们还是要感谢他的儿子王同以及那位开明的郏县知县,是他们几乎完美地保全了王尚絅的诗文著作,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