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故里话七夕
作者:叶剑秀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6-08-03 浏览次数: 浏览



牛郎洞

织女河


雄伟壮观的伏牛山,如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自西向东绵延起伏八百里,舞动到河南省西部的鲁山县缓缓而止,倏然又在县城东十八里甩出一座突兀山峰,名曰露峰山。

露峰山坐落在鲁山县辛集乡境内,有鲁山独秀之称,为鲁山古代八大景之首。

“平原突起一青峦,对峙郊东壮鲁观。峭拔长空连众岳,秀通远汉俯尘寰。瑞云渺渺仙居远,幽涧潺潺水鸟欢。飞步一登咨顾望,乾坤只在两眸间。”这是明代诗人蒋希周对露峰山真实而形象的赞叹。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使露峰山的美轮美奂传扬古今。

“其山平地介立,不连冈以成高,峻石孤峙,不托势以自远,四面壁绝,极能灵举,远望亭亭,状若单楹插宵矣。”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传世之作《水经注》中经典精辟的描述,使露峰山名载史册。

●放牛郎被赶出家门

传说天宫仙女九姑娘被人间美景所诱,时常驾临露峰山观赏散心,游玩洗浴。直到有一天,在一个晚霞绚烂的黄昏,九女与青年牛郎在此邂逅,一个千古绝唱的神话传说就此诞生。

正是天仙九女与牛郎的爱情故事发源于此,露峰山才享有盛名,并被世人称作“牛郎故里”。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翻越历史的天空,再现那段动人优美的传说……

露峰山偏西南方向的山脚下,有一个不大的村落,名曰孙义村。村上住着一户孙姓人家,父母早亡,留下哥哥孙守仁,嫂嫂马氏,弟弟孙守义一起生活。孙守义,乳名小义,忠厚朴实,为人宽厚善良,终日上山放牛,与牛为伴,人称“牛郎”。

一天,嫂嫂马氏让牛郎赶着家中的九头牛上山,扬言不赶回十头牛就不要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上山。

正是秋高草肥之季,九头肥壮的黄牛啃饱吃足,在秋阳下欢快地追逐嬉闹。忧伤的牛郎坐在一旁的石头上,想起嫂嫂的无情和哥哥的无动于衷,不禁潸然泪下。夕阳西沉,落日荒野,哪里找得一头牛来?可怜的牛郎被逼到了孤独无助的境地。

正在这时,一位银发白须、仙风道骨的老人,来到牛郎面前,微笑着说:“你的遭遇我已知晓,不必伤心。在山顶上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喂养它,等老牛的病养好,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向嫂嫂交差了。”老人说完,便飘然而去。

果真,牛郎找到了那头卧地残喘的病牛。以后的几天里,他白天给老牛喂草喂水,晚上与老牛相依为命,精心照料。终于几天后,老牛伤病痊愈,欢蹦乱跳地与牛郎回到了山下的家。

牛郎有所不知,那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相传,盘古开天地以后,地上没有五谷,人类无以生存。天上的金牛大仙为救助人类,偷天仓之五谷,遍撒人间,后被玉帝发现,贬入凡界。金牛仙在露峰山生活数载,福荫民众无数,知道牛郎境遇,便起扶危救难之心。

牛郎赶着十头牛回家,嫂嫂马氏又惊又喜。没过多久,嫂嫂仍然不改本性,多次设法加害牛郎,都被老牛从中相救。最终嫂嫂恼羞成怒,以分家为名,独占家中全部财产,只给牛郎那头老牛,并把牛郎赶出家门。

从此,无家可归的牛郎带着老牛到露峰山上艰难度日,白天披荆斩棘,开荒种地,晚上就栖居于山洞。

牛郎居住的山洞,就叫“牛郎洞”。清嘉庆《鲁山县志》关于牛郎洞的记载:“北壁穴宽数围,不测其深。风吼若雷,寒气逼人。”牛郎洞位于露峰山南半腰偏高处山崖上,主体由棕红色花岗岩构成,自然石体叠压成层,洞呈椭圆状,内有小洞,连环相通,至今尚存。

●牛郎织女相识相爱

这期间,九女依然经常到露峰山游玩、洗澡。九女洗澡的地方在露峰山西北方向,这里由南向北、由上而下,自成一沟,名曰九女潭沟,环境偏僻静谧。沟的中间地带,有一个水池,周围被天然石块包围,池内贮存一泓碧水,这便是传说中九女洗澡的九女潭。

一日,九女和诸位姐姐再次下凡洗浴。仙女们把脱下来的衣服在洗衣池里洗涤后,散在草丛上晾晒,而后一个个抱臂掩身,嬉笑着跳入潭水里。一时九女潭内欢声笑语、热闹异常。九女的一身红衣,在草丛里十分鲜艳醒目。

这景象被远处的老牛看得真切,他忽来灵机,何不成人之美,撮合一桩天地姻缘?于是便开口对牛郎说:“眼前有一桩好事,你在这里等着,待我把那洗澡的九女引过来,你主动上前和她搭话,这九女就能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开口说话,又惊又奇,正要问个究竟,那老牛眨眼不见了踪影。

仙女们正在潭水中嬉戏打闹,突然见一头老牛来到洗衣池旁,衔起九女的红衣撒腿就跑。九女急忙跳出水潭,顺手折来一束花草,闭目使了仙术,化作薄纱裹体,冲那老牛奔撵而去。老牛跑到牛郎跟前,把九女的衣服塞到他怀里,转眼不知去向。九女正追得匆忙,忽见一年轻后生抱着自己的衣服站在面前,赶忙止住脚步,娇羞地拂袖掩面,低头站在那里。四目相对,心意交融……

此时天鼓擂动,召唤着众仙女速速回宫。众位姐姐听到天鼓声响,唯恐错过回宫时机,等不及九妹回来,只好坐云先行离开。夕阳落下,暮色渐深。九女和牛郎说得亲热,居然没有听到天鼓作响,等到暮霭弥漫,已经失去回天良机,只得留了下来。

后来,九女和牛郎成了婚,并生下一双儿女。九女和牛郎共同生活的日子里,看到露峰山上漫山遍野的栎树林,就托天上的大仙弄来一批天虫放养,然后抽丝织布。九女的手很巧,能织出云彩一般美丽的绸缎,所以人们也把九女叫作“织女”。

织女不但自己织布,还把那些天虫分给山下的村民,有识字的人就把天虫记载下来。因为当时的书写习惯是上下书写,或许是两个字的距离太近,或许是谁看走了眼,后人把“天虫”念成了“蚕”。

传说现在露峰山上的橡林栎丛,都是当年织女亲手所栽。她还鼓励村民种树养蚕,并到山下教姑娘们剥茧抽丝,传授织布技巧,深受村民爱戴。那时的露峰山下,一天到晚,银梭不息,机杼声声,家家户户忙碌,一派男耕女织的繁荣景象。

鲁山丝绸的传统工艺也由此开始。鲁山生产的丝绸,得天仙织女传道,冠名“仙女织”,面料上乘,做工精美,质地柔绵,曾经获得世界万国博览会金奖。据史料记载,鲁山的“仙女织”丝绸,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辉煌,曾畅销全国,享誉海外。

●触犯天规夫妻缘尽

王母娘娘在琼宫不见了九女的身影,召来女儿们询问,众姐姐不敢隐瞒,只得说出实情。王母娘娘听后,大发雷霆。前有七女私自下凡,与那董永结合,现在又有九女不轨,私通人间,与那牛郎结婚生子,真是犯上作乱,有辱天尊。即刻唤来天兵天将,迅速去凡界捉拿九女回宫问罪。

最先有不祥预感的是终日默默无语、勤恳耕耘的老牛。

早在一个月前,老牛突然对牛郎说:“我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规,被贬到凡界改过。近日我感到身体不适,恐怕不能侍奉你们了。我死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若遭遇不幸,披上我的皮就能飞上天去。”

牛郎把老牛的话说给织女听,夫妻俩感到疑惑不解。几天后,老牛真的死了。牛郎和织女悲痛欲绝。他们按照老牛所嘱,把其皮剥下来保存,随后将尸骨安葬在露峰山西大平坡的朝阳宝地。

那一年的农历七月七日,露峰山上突然乌云翻滚,狂风大作,悲剧发生了。织女知道天命难违,如果不肯从命,定是一场厮杀和混战,最终伤害牛郎和儿女。为此,织女选择了与亲情诀别。在生死离别之际,她泪如纷雨,肝肠欲裂,对着悲伤万分的牛郎千般叮嘱,对着恸哭不止的儿女万般抚慰,而后嘶哑地呼唤着牛郎和儿女的名字,飘然而去。

牛郎拉扯着一双儿女在山野中撕肝裂肺地号啕着、疯跑着……

情急中,牛郎想起了老牛的话,急忙找来牛皮,披在身上,用箩筐挑起儿女,飞身向天上追去。

王母娘娘看到天兵天将把九女带回天宫,正要发火怒斥,忽见后面尾随三人,便知是牛郎和儿女们追来。唯恐九女和牛郎藕断丝连,日后再生祸端,王母娘娘急忙拔出头上的发簪,迅速划下一道波浪汹涌的天河,把牛郎无情地阻挡在天河的另一端。自此,牛郎和织女隔河相望。

后来,王母娘娘被牛郎的忠贞不渝和儿女们的真情感动,发下慈悲,同意牛郎和儿女们留在天上,并答应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允许牛郎和织女见面团聚。牛郎带着一双儿女在天上苦心等待,日久成形,化为星座。

●七夕乞愿盛传不衰

“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牵牛织女之星各处一方,七月七日得一会同矣。”此语出自三国时期的曹植,这是把牛郎织女最早称为夫妇的文字记载,以后才逐渐演绎成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民间故事。

由于织女在凡界惠泽乡邻,恩及飞禽,因此,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天,天下的喜鹊自发组织,衔上树枝,从不同的方向纷纷飞向天空,到天上的银河搭建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倾诉思念之痛,互表别离衷肠。这便是七夕节的来历,也称七桥节。

七夕节那天晚上,姑娘们相约来到月下,仰望星空,虔诚祈愿。据说,如若心诚,即可得到天技,一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并能得到忠贞爱情和如意郎君。因此,七夕节也有乞巧节之说。

还传,七夕那天晚上,人们藏在葡萄架下,回想当年牛郎织女的恩爱生活,追忆他们的悲欢离合,似乎可以看到他们相会聚首的身影,还能隐约听到他们无限眷恋、无尽思念的呢喃情语。

七夕节是美好爱情的象征,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随着华夏灿烂文化的弘扬光大,各个艺术门类的勃发兴起,后经历代文人修饰、民间传诵,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不断得到丰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七夕文化,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传世之作《长恨歌》里,写出了对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忧伤和哀怨,表述了对忠贞爱情的信仰和意念。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过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代词人秦观的一首《鹊桥仙》,把牛郎织女的两情相悦描述得柔美飘逸。

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发源于露峰山,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在鲁山县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上,根深蒂固,在世世代代久居这里的村民心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积久成俗,盛传不衰。2009年,中国民协命名河南鲁山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