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镇: 乐善好施之乡
作者:李荣欣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6-09-14 浏览次数: 浏览


王乔飞凫图



仙台镇,是叶县东南部的一个农业乡镇,过去叫坟台镇,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名仙台镇。

仙台镇的起源,与一个人有关——东汉明帝时的叶县县令王乔,又叫王子乔。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神话传说——“王乔飞凫”。

当时各地官员每月都要入朝见驾,王乔任叶县县令,每次圣旨传出的次日他就到了。叶县离京城洛阳三四百里,从不见他骑马坐轿。明帝觉得很奇怪,于是密令太史暗中观察,数次后,太史向明帝报告:“每逢朝日,总有两只凫鸟从东南飞来,接着便见王乔站在朝廷门外。”明帝听罢更是诧异,便命令武士设法把凫鸟捉住。再一次朝见时,武士事先准备好大网,两只凫鸟飞来,武士们撒网急罩,一只被罩在网中,另一只飞去,再打开一看,网中却只是一只靴子,经过辨认,这只靴子是王乔在京城做尚书时皇上赐给他的。自此,朝中上下都把王乔当成神仙一类的人物看待,“王乔飞凫”也就成了他的尊号,并广为流传。

王乔是一位清正廉洁、体恤百姓的好县令。传说,每次进京途中,飞经平顶山市区北面的山上,王乔总要落凫小憩,并四处巡看体察民情。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座山叫落凫山。

这无非是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们的好县令编撰出来的故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为民造福的官员,人民是不会忘记的,还会千方百计地纪念。

仙台镇附近有王乔墓,终年香火不断。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赠王汉阳》一诗中写道:“天落白玉棺,王乔辞叶县。一去未千年,汉阳复相见。犹乘飞凫鸟,尚识仙人面。鬓发何青青,童颜皎如练。”

传说有一天,王乔衙前忽然天降玉棺,差人推拉不动,王乔说:这是上天要召我去了。他沐浴更衣,躺在棺材里,告诉差人:“我死后你们用麻绳抬着棺材往东北方向(当时的叶县治所在旧县街,即现在的叶邑镇,仙台镇在叶邑镇的东北方)走,到哪里绳子断了,就把我葬在哪里。”差人们依言办事,走到今天的仙台镇时,风吹绳断,棺材落地,周边的泥土自动敛来,形成了一个大坟包。于是,王乔就被葬在这里,坟台也由此而得名。相传当晚叶县境内所有人家的牛马全都像干了重活一样,个个汗流浃背,主人均不知是怎么回事,其实这些牲畜是帮着送棺材运沙土了。

大凡古乡镇,都有几个共性——民风淳朴,历史厚重,传说动人,交易活跃,热闹繁华。也有各自独特的个性,譬如这仙台镇,特点就是当地人有乐善好施的传统。现在还耸立在镇子主街南头的古建筑南阁楼(也叫玉帝元帝阁),就是佐证。

据当地人讲,这仙台镇是个杂姓镇,当初南来北往的遭灾落难之人,来到这里大家都收留,还想方设法地给碗饭吃,久而久之,这里人越聚越多。后来,众人出钱在村子的南北寨门处分别盖起了两座阁楼,楼上敬神,楼下收留落难遭灾之人。不久前我们来到仙台镇,在几位热情老者的指点下,见到了阁楼重建记事碑。从碑记可以得知,这阁楼重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碑记开宗明义写着“万善同归”。

这仙台镇,水脉很旺。我们去时当地已多天没有下过雨,可十多个大小坑塘,还满当当地存着净净的水,水塘里鱼跃鸭凫,宛若江南水乡。镇子里的几口老井,离井口一两米的地方,均碧水汪汪。这在附近的其他地方,是少有的。

这仙台镇,林木众多。镇上和人家,到处都栽种着树木,可谓“箭杆杨夹道,泡桐树盈门”。镇子周围,有个几丈宽的林带围绕,颇似一道无形的城墙,将整个镇子护在其中,抵挡了风沙,减少了噪声,让镇子更加恬静安逸。

这仙台镇,还是个农业乡镇,镇子上的几千口人,大部分还在与农业、土地打交道。此外,这里的畜牧业也很发达,主要是养羊。镇子里随处可见羊群。据镇上的人讲,仙台镇每年要出栏肉羊几万只。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羊,少的十几只,多的几百只;年收入少的几万元,多的几十万元。每年立秋前后,他们从内蒙古、新疆等地买来半大的羊羔,精心饲养几个月后,卖给屠宰户。

我们在镇子里转了一圈后,感觉这里是:房舍整洁、树木茂盛、水塘遍布、人心向善、乡风浓郁、交易活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