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意义
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智慧技术高度集成、智慧产业高端发展、智慧服务高效便民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已经城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实现数字中国战 略的重要引擎,在历经萌芽期、探索期后,迎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各级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约 94%的省会城市、71%的地级市以及 25%的县域级城市已经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河南省智慧城市“十 四五”规划明确了我省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河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当前,我市正在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 ,紧扣 “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奋斗目标和“四城四区”建设任 务,全力构建郑洛平“新三角”。我市建设智慧城市,既关系到 做好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 卷” ,也关系到我市成为中原城市群重要一极、加快现代化治理 的现实路径。近年来,我市瞄准群众所盼、企业所需、社会所向,围绕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探索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形式。2015年,我市在建成全省首个“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提出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目标,并于2016年启动了“互联网+”行 动计划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工作,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建设,成为全省继郑州之后第二个启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智慧平顶山时空信息云平台试点项目2017年2月启动, 2019年12月16日通过自然资源部验收,全国首创“一体三面” 的服务体系,大力推动项目成果在自然资源、政务服务、公众服务方面的应用。2022年12月28日,经过近一年的建设,我市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正式投用。城市运行管理指挥中心作 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治理的核心基础设施,是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载体, 为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政府运 行“一网协同”打下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市在创新城市治理服务模式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智慧城市建设开启了新篇章。
二、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与发达地区的先进做法和建设成效相比,我市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企协同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运营涉及业务领域广、 复杂程度高,需要政府、企业、机构协同参与。当前受财政资金不足、业务队伍匮乏、角色划分不清等因素影响,我市党政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同机制还不健全,少数部门单位对智慧城市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顶层设计和管理制度缺失,没有形成科学的运营服务评价标准,极易被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绑架”。
二是运营模式创新不足。缺乏专业运营公司,政企合作边界不够清晰,局限于采用传统的“总集成商+分包商”模式建设, 在合作机制、收益分配、风险分担等方面规则体系不完善,致使后期运营中形成了各自为政、各自基于自有产品、技术来实施的格局,与政府投资、管理、决策产生分歧,导致平台运营进程受阻。
三是数据共享难度较大。数据能否实现融合共享是决定智 慧城市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对我市来说,目前数据融合共享难度仍然较大。有的怕造成信息泄露而不敢融合共享,有的以部门利益受损为由而不愿主动融合共享,有的因为数据管理的体制机制缺失而不知道如何融合共享。由于部门之间条块分割,无法真正形成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反而造 成“信息孤岛” ,导致数据价值难以被有效挖掘利用,严重制约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四是专业人才不足。数字智慧专业技术人才和既懂技术又熟悉政府流程及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智力支撑不足。
三、意见和建议
一是优化统筹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智慧平顶山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决策能力,健全智慧城市协同推进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体系,强化业务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重大问题,打破壁垒,强化资源共享,推动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合力,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借鉴先进地市经验,切合我市实际,使规划更具前瞻性、科学性、 可操作性。
二是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统筹制度,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保 障。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 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新型智慧城市多元化 建设运营模式。加大智慧城市领域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为智慧产业加快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针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流动机制,积极引入相关高端人才,增强人才的支撑作用,将智慧城市列入党政干部培训的核心内容,提高政府部门领导的信息化素养。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数字经济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培养。
四是积极拓展应用场景。引导企业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运营管理,探索智慧工厂模式,提升智能化管理水平,促进大数 据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破数据壁垒,深化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改革,推动服务事项掌上办更为顺畅,实现无人干预自 动化审批。持续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在综合执法、智能交通、 智慧环保、智慧医疗、智慧监督等方面构建智慧化城市管理体系,形成城市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打造便民服务通道,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 ,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