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1X/2023-00001
  • 发布日期
  • 2023-04-13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之城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4-13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 第90号
提案者
李玉洁
标题
关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之城的提案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论断和战略部署,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而打造国际湿地城市,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有13座城市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我市理应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将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提上重要日程,构建“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一、我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优势

根据《国际湿地公约》,申报城市行政区域内应当有一处(含以上)国家重要湿地或者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或者国家湿地公园等,并且湿地率在10%以上,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而我市生态资源禀赋较好,是河南省山水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境内88条河流水系纵横交错,各类水库169座星罗棋布,湿地面积35201.92公顷,湿地保护率为65.55%。其中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白龟山),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这些生态湿地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是我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底气和信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在治山理水,重塑绿色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仅在白龟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到来此迁徙、栖息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东方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3种、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保护的鸟类80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18种,每年在白龟湖越冬的国家保护鸟类数量超两万只。如今,平西湖畔成群结对的红嘴鸥,吸引很多市民前来观赏,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这些为我们加强湿地保护、建设共生湿地城市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路径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优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同推进湿地与城市共建共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之城。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运维机制。建议成立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制的湿地保护修复、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湿地专职管理机构,提升湿地管理水准。制定出台《关于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实施意见》,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总体要求,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监管网络,成立湿地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湿地保护协会、湿地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全市湿地保护、管理、协调、监督和宣教工作。立足多元保护,签订毗邻区县联动共治协议,纵深推进“五水综改”,切实把“四水同治”落到实处,构建“多方联创、市县联动”的创建格局。

(二)突出重点修复,提升湿地质量。制定昭平台、白龟湖水源保护地准入负面清单,明确严禁入驻项目的类型、范围,强化源头控制,从源头上消除农业面源污染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历史性破坏的水域岸线、地貌、植被等实施生态修复,种植适宜鸟类栖息觅食的植物、水草等,改造和增加浅水浅滩湿地。依托沙河把尧山、昭平台、白龟湖连成生态文化轴,把昭平台与白龟湖之间的沙河两岸打造成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三)坚持全域治水、实现湿地润城。加快昭平台水库扩容、南水北调工程调蓄配套及防洪提升、燕山水库引水、城乡一体化供水等项目建设,不断扩容增蓄、丰富水资源。把昭平台水库建成我市饮用水备用水源地,逐步把白龟湖从一级饮用水源地“释放”出来,以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下大力气抓好北部山区生态水系修复和荒山育林工程,充分发挥森林、湿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中的作用。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实施尾水水质提升,全面提升流域生态修复功能和水质自我净化能力,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场景。

(四)建设湿地共同体,共享绿意空间。以白龟湖为城市湿地网络核心,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引水入城,让湿地融入城市,打造一批城市湿地公园,城市小微湿地群入社区入小区,聚力建设城市湿地共同体。精心雕琢白龟湖、白鹭洲重要湿地,着力打造集湿地文化展示、科普宣教、湿地体验、市民休闲等为一体的精品小微湿地生态文化长廊和湿地宣教场所。科学绿化城市基底,丰富林冠层次,形成别有风味的城市多维迷你生态景观,呈现“碧珠串联、溪水蜿蜒、湿地绕城”的湿地生态画卷。在生动体验中引导市民保护自然、爱护湿地、共创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人文家园,营造“全域共建、全域共享”的创建氛围,力争早日荣获“国际湿地城市”这一优质生态名片。

承办单位
平顶山市林业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李玉洁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之城”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我市湿地资源保护工作,以创建“国际湿城市”为突破,加强全市湿地资源保护,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之城。市领导指示市林业局提早研究谋划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要求对全市湿地自然资源进行调研,摸清底数,科学规划。2月1日至2月2日,市林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带队,专程赴国家林草局华东院考察学习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参加2023年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了解杭州市创建经验,主动与华东院副院长刘道平、湿地处处长张现武等专家沟通,对平顶山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进行了初步评估,一致认为,平顶山市具备较好的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条件。

二、整合优化全市湿地自然资源

按照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着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总体思路,聘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专家,对全市湿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构建“一纵、五横、多核心”的平顶山市湿地资源空间格局。“一纵”-南水北调干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在平顶山市境内自南向北流经叶县、鲁山县、宝丰县和郏县共 4 县 18 个乡镇,全长 115.53 公里,共穿越大小河流和沟渠 113 条。“五横”-五条重要河流水系。即平顶山市内五条重要河流,分别为北汝河、沙河、澧河、甘江河和滚河,分属于沙颍河水系和洪汝河两大水系,其中滚河属于洪汝河水系,其余四条河流均属于沙颍河水系。五条河流自西向东穿越了平顶山市,总长度达 401.5 公里。“多核心”-白龟山水库等散点分布重要湿地斑块。我市分布有 5 个大型水库,分别为白龟山水库、昭平台水库、石漫滩水库、孤石滩水库和燕山水库,以水库为核心形成散点重要湿地斑块。

围绕“一纵、五横、多核心”的湿地空间结构布局,打造我市湿地自然保护体系。建立北汝河生态廊道、昭平台水库-沙河-白龟山水库生态廊道、孤石滩水库-澧河生态廊道、燕山水库-甘江河生态廊道、石漫滩水库-滚河生态廊道等一体化特别功能区,系统保护湿地自然资源。一是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与河南平顶山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联合申报国家重要湿地,申报新增孤石滩水库、昭平台水库、沙河(鲁山段)、甘江河、澧河 5 处省级重要湿地;二是申报晋升河南宝丰北汝河省级湿地公园、河南郏县北汝河省级湿地公园为国家湿地公园;三是根据《河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在整合优化湿地公园的基础上,新建澎河省级湿地公园、叶县燕山湖省级湿地公园,沙河省级湿地公园、孤石滩省级湿地公园;四是对纳入平顶山市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的湿地斑块,但不具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条件的湿地区域,特别是在重要水源地、重要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重要生态廊道、河流河口湿地等,新增湿地保护小区 9 处,开展湿地保护小区示范建设。到 2030 年,湿地保护小区增加至 13 处,建设小微湿地修复示范点至少 10 处。通过不断加强湿地建设,逐步使我市的湿地自然资源形成连续、完整、系统的生态保护格局和空间网络体系,维护湿地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三、修复提升全市湿地资源品质

(一)重点河湖水体治理恢复。针对卫东区及高新区北湛河、叶县灰河、宝丰县净肠河、鲁山县金鸭河、湛河区三曹寨河、示范区贺营沟等污染较重河流,谋划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推进汝州市牛涧河,石龙区玉带河,鲁山县三里河、将相河、大浪河、南城壕,平顶山市湛河、北湛河等河流综合治理工作。

(二)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对鲁山县河流发源地的山地丘陵区以加大封育保护治理为主,强化河流源头区保护修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按照生态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推进鲁山县三里河、大浪河、沙河,汝州市北汝河上下游、黄涧河、牛涧河,舞钢市滚河等沿岸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修复与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一批有实效、可示范、可推广的河湖生态缓冲带项目。在北汝河湿地,沙河湿地(鲁山段、叶县段),灰河湿地,澧河湿地,甘江河湿地,石漫滩湿地等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发挥湿地良好生态净化功能,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就近接入湿地,通过湿地净化后再排入自然水体。

(三)推进河岸带植被恢复。在应河下游至白龟山水库管理区区段、大泥河下游湛河区段、净肠河城区望京路至东环路段、玉带河从南水北调右侧入净肠河口段、大浪河从南水北调右侧至沙河入口段,依照《河岸植被缓冲带区划标准》中对于缓冲带宽度的要求,结合河段特点和所在位置空间大小,分别建设 40 米、35 米、45 米、50 米、60 米宽的植被缓冲带,树种选择尽量采用乡土乔木树种,模拟自然植被群落结构。

(四)营造水源地生态防护林。结合《森林平顶山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平顶山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相关林业发展规划,在沙河、北汝河上游山地地带建设生态防护林,在甘江河、澧河、滚河、湛河等主要河流,燕山水库、白龟山水库、昭平台水库等水库周边建设防护林,实施退耕还林,加强支流水系汇水区的生态防护林建设,以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调节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在重点河段设置警示牌和标志牌,保护林分。

(五)市区河段水生植被恢复。在北汝河、沙河、湛河等河流市区河段,从河流中心至岸边,依次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恢复和重建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在修复和重建过程中,对现有长势良好的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以保护为主,防止人为破坏,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补植。

四、建立完善湿地管理保障机制

(一)完善湿地管理制度。制定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重要湿地名录,明确各级重要湿地标准,实行名录管理,分类保护。推进出台《平顶山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以地方法律形式确定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规范管理程序及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规定各级湿地执法监督机构检查频次及程度等,为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及时制止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制定湿地管理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湿地考核评价体系。将湿地保有量、自然湿地保有量、自然湿地保护率、湿地修复等湿地保护考核指标及湿地管护能力考评指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实施社区共建共管,将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湿地范围内引入社区共建共管工作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当地政府和群众保护湿地的积极性。社区引导居民主动参与湿地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湿地管理机构队伍。平顶山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涉及许多行政职能部门,需要有多方行业与领域人员参与,推动建立湿地管理委员会,指导、监督保护科的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市级层面的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各县(区、市)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专门负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三)加强湿地监测体系建设,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科研监测,全面掌握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状况动态变化。基于自然资源、测绘、气象、水文、农业农村、住建、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利用每年各级监测数据搭建湿地生态监测网络数据库,为湿地管理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并及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实现各级行政区划、各级湿地全覆盖的“市级湿地监测管理中心—县级湿地监测站—湿地监测点”三级湿地监测网络,掌握全市湿地资源状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之城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3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