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41X/2023-00001
  • 发布日期
  • 2023-04-13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昭平台、沙河、白龟湖湿地连片保护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4-13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98号
提案者
谢朝晖
标题
关于昭平台、沙河、白龟湖湿地连片保护的提案
提案内容

  湿地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碳汇功能,提供旅游资源。白龟湖湿地是河南省湿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白龟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是平顶山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举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建立昭平台-沙河-白龟湖湿地理念,打造湿地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湿地景观独特,整体布局科学合理的优质生态空间格局。并完善湿地宣教体系和生态监测体系,编制“国际重要湿地” 和“国际湿地城市”生态保护专项规划,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存在的问题

1. 湿地生境破碎化:沙河流域由于受到采砂或堆沙破坏,水生植被和灌丛植被受到了严重威胁,生境景观类型单一,而且由于人为活动频繁,湿地鸟类栖息活动范围受限,水禽栖息地数量有所减少,生物多样性程度不高。

2. 湿地污染隐患多:白龟湖控制沙河上游2740km2的流域面积,其中90%以上是耕地。化肥利用率较低,只有40%~50%被植物吸收,50%以上的化肥被农田灌溉和地表径流冲走,最终汇集到水库,导致水体总磷、总氮含量增加。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垃圾将形成面源污染,枯水季节静水湾局部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3. 系统性规划有待完善:随着城市生活用水逐步置换为南水北调水源,加之昭平台水库扩容增加的水资源,在白龟湖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它的生态功能,白龟湖这一优质资源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缺乏系统性规划。

二、建议

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重要要求,依据昭平台-沙河-白龟湖生态修复整体性、连通性、自然性、生态性原则,构建生态系统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整体布局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特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 编制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对昭平台、沙河、白龟湖湿地功能定位,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上中下游一体考虑,重新编制昭平台、沙河、白龟湖及其流域空间专项规划。

2. 整治入湖支流河道环境。大力整治流入白龟湖沙河、荡泽河、澎河等流域环境生态,实施水系连通、坑塘整治工程,使区域内河道、坑塘、沟渠水系连通,打造出“水网相通、人水相亲”的水环境,恢复农村河湖基本功能、修复河道空间形态、改善水环境质量,扩大了湿地面积,并对受损的湿地进行修复,提高入白龟湖溪流的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

3. 恢复湿地动植物多样性。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链结构,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打造健康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强化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其碳库的协同关系,营造优质和足够数量的水禽栖息地,在详实的调查基础上,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辅助营造”的原则,以点带面,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和湿生植物,在河流湿地的河汊、河湾、静水区和洲滩区域进行湿地植物景观及多样性恢复,重建比较完善的河流湿地植物群落结构,营造良好的鸟类栖息环境和湿地景观,逐步恢复其原有的湿地结构和功能。

4. 有序推动湿地等级提升。依托沙河把尧山、昭平台、白龟湖连成生态文化轴,上移湿地中心,在昭平台与白龟湖之间的沙河两岸,打造成中原珍稀鸟类栖息地、绿色生态旅游滨水长廊,为建设“国际重要湿地”奠定基础。并将水源地生态环境与白龟湖及其流域周边的康养、休憩、运动、观光等绿色项目融入湿地空间格局,实现平顶山区域生态建设助推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底蕴相得益彰。

5. 成立湿地生态研究机构。为了充分实现对湿地环境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需要有效建立起专业的湿地研究工作机构,对湿地的各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同时针对受到破坏的湿地环境,需要编制出相应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策略,开展后续的湿地环境保护工作,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湿地环境修复工作方案,提高湿地环境的保护工作质量,促进各工作单位的协调工作,全面提高湿地环境的整体保护工作效果,为打造“国际重要湿地”和“国际湿地城市”这一优质生态名片提供有力保障。

承办单位
平顶山市林业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谢朝晖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昭平台、沙河、白龟湖湿地连片保护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科学编制湿地资源保护规划。2021年,我市聘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专家,在对全市全市湿地河流湖泊资源、湿地生物资源、水资源和旅游资源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开展了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2022年形成了《平顶山市湿地保护规划(2021—2030)》,并通过了专家组评审。为进一步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将湿地资源保护纳入了《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这有助于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绿色崛起的目标。

二、精心构建良好生态格局。根据我市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特点及湿地资源禀赋,结合不同区域湿地保护和发展方向,构建我市“一纵、五横、多核心”的湿地资源空间格局。构建我市湿地资源空间结构格局归纳为“一纵、五横、多核心”。“一纵”-南水北调干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在平顶山市境内自南向北流经叶县、鲁山县、宝丰县和郏县共 4 县 18 个乡镇,全长 115.53 公里,共穿越大小河流和沟渠 113 条。“五横”-五条重要河流水系。即平顶山市内五条重要河流,分别为北汝河、沙河、澧河、甘江河和滚河,分属于沙颍河水系和洪汝河两大水系,其中滚河属于洪汝河水系,其余四条河流均属于沙颍河水系。五条河流自西向东穿越了平顶山市,总长度达 401.5 公里。“多核心”-白龟山水库等散点分布重要湿地斑块。我市分布有 5 个大型水库,分别为白龟山水库、昭平台水库、石漫滩水库、孤石滩水库和燕山水库,以水库为核心形成散点重要湿地斑块。

围绕“一纵、五横、多核心”的湿地空间结构布局,将我市划分为 3 个湿地生态区,即:北部山地湿地生态区、中部平原湿地生态区、南部丘陵平原湿地生态区。依托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的建设,加强沙河、北汝河上游水源涵养林营造,提高森林、湿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防止水土流失,减少入河泥沙量。将河南平顶山白龟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与河南平顶山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联合申报国家重要湿地;申报新增昭平台水库、沙河(鲁山段)省级重要湿地;建立北汝河生态廊道、昭平台水库-沙河-白龟山水库生态廊道;开展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染源治理,进行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河道清淤、河岸整治,对入侵生物展开清理,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三、加强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一是对鲁山县河流发源地的山地丘陵区以加大封育保护治理为主,强化河流源头区保护修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推进鲁山县三里河、大浪河、沙河,汝州市北汝河上下游、黄涧河、牛涧河等沿岸河湖生态缓冲带划定修复与建设工作,形成一批有实效、可示范、可推广的河湖生态缓冲带项目。二是在沙河湿地(鲁山段)等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发挥湿地良好生态净化功能,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就近接入湿地,通过湿地净化后再排入自然水体。三是在沙河、北汝河上游山地地带建设生态防护林,在白龟山水库、昭平台水库等水库周边建设防护林,实施退耕还林,以保持和提高源头径流调节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同时,在重点河段设置警示牌和标志牌,保护林分。四是在应河下游至白龟山水库管理区区段、大泥河下游湛河区段、净肠河城区望京路至东环路段、玉带河从南水北调右侧入净肠河口段、大浪河从南水北调右侧至沙河入口段,结合河段特点和所在位置空间大小,分别建设 40 米、35 米、45 米、50 米、60 米宽的植被缓冲带,树种选择尽量采用乡土乔木树种,模拟自然植被群落结构。五是在北汝河、沙河、湛河等河流市区河段,从河流中心至岸边,依次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恢复和重建完整的湿地植物群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四、适度开展湿地生态休闲旅游。一是在沙河中下游湛河区段、应河宝丰县段建设生态植被护岸。对北汝河、沙河、湛河流经新华区、卫东区和湛河区等市区的河段两侧建设生态廊道,打造树种多样、层次丰富、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河流生态廊道。二是.在平顶山市各河槽周边修复的滨岸生态景观带、湖心岛等基础上,结合本底资源优势,建设融于生态环境的游览步道及观景台,打造沉水-浮水-挺水植物多层次、多季节的河道景观,供游客观赏休憩,为游客提 供趣味、多样的“网红”打卡点。三是依托以湿地珍稀鸟类为特色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设置融于自然环境的木栈道和观鸟台。邀请各类艺术家到此进行宣传性创作、定期开展以爱鸟、观鸟为主题的活动、举办鸟类摄影展览等,发展写生、摄影、艺术展等观鸟文化旅游。四是重点依托尧山大峡谷漂流、下汤温泉等,在湿地合理利用功能分区前提下,保持湿地原生态环境,完善现有设施设备,满足游客游览、活动体验的需求,五是依托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建设科普宣教馆、户外小型湿地植物科普园。通过新媒体展览、实地宣教、科普讲座等多元方式进行科普教育,让大众在观赏湿地植物的同时,提高湿地认知水平和保护意识。六是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淮河及其支流历史文化资源,发扬汝瓷文化、观音文化、红色文化、古运河文化等文化,打造平顶山湿地文化“名片”,树立湿地文化重点区域形象,推进湿地特色文化旅游。统筹改造提升沿线河道、古码头、庙宇、石刻、古村落等湿地历史文化景观,开发富含平顶山市湿地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举办湿地文化节和其他民俗活动,加强平顶山市湿地文化保护与传承利用。

五、建立完善湿地管理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湿地管理制度。制定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小区等重要湿地名录;推进出台《平顶山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以地方法律形式确定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制定湿地管理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湿地考核评价体系。二是设湿地管理机构队伍。平顶山市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涉及许多行政职能部门,需要有多方行业与领域人员参与,推动建立湿地管理委员会,指导、监督保护科的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市级层面的湿地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各县(区、市)设立相应管理机构及人员编制,专门负责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三是加强湿地监测体系建设,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科研监测,全面掌握湿地资源及湿地生态状况动态变化。基于自然资源、测绘、气象、水文、农业农村、住建、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信息系统平台数据,利用每年各级监测数据搭建湿地生态监测网络数据库,为湿地管理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并及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建立实现各级行政区划、各级湿地全覆盖的“市级湿地监测管理中心—县级湿地监测站—湿地监测点”三级湿地监测网络,掌握全市湿地资源状况,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之城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3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