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和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二、原因分析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如何补齐乡村产业振兴的短板,如何推进我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乡村振兴,是目前值得思考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三、具体建议
1. 以拓展联通城乡空间格局为突破,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文章。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从统筹规划城乡开发空间入手,积极打造“城乡协同、区域协作、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乡村振兴总体格局。
一方面,优化乡村发展空间,推进乡村空间结构优化。因地制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分村庄类型,按照村庄规划、村庄设计编制和审批的规范要求,全面开展“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注重因村施策,实施一批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形成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乡村发展空间新格局。
另一方面,活化城乡要素,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改变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向,挖掘乡村多元要素价值,推动各类要素“上山下乡”。重点盘活农村资源,注重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养生养老等需求,发展旅游体验导向型共享经济,构建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格局。
2. 以构建高品质产业发展体系为重点,做好乡村振兴“产业盘活”的文章。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鼓励和指导搭建电商平台。支持引导依托当地产业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乡村闲置场地、废弃厂房、闲置楼宇等建立创业孵化平台。依托“创业大讲堂”“创业诊所”和“小手拉大手,创业伴你行”创业服务品牌活动,针对农民工创业实际需求,组织我市创业导师走进区市县提供创业指导服务。同时,利用微信群、线上直播平台,线上线下并举,提供线上创业指导服务。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民给予场租补贴、创业带头人社保补贴等扶持政策。通过全方位的技术和服务保障,发挥创业孵化、电商培训、资源对接、物流仓储、品牌建设等服务功能,形成产、存、销、送产业链,促进区域“互联网+”经济模式在传统产业、创新创业及民生领域的渗透及融合。
二是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打造优势品牌。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加强大球盖菇、羊肚菌等珍稀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作出长远规划,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商标注册,推动更多农产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农业园区化为载体建设彰显集约效应的块状农业。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发挥财政投入引领作用,支持以市场化方式研究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推广特色农业信贷产品,积极创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推进农村信用建档评级工作,尽早实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建档评级全覆盖。支持农担公司做大业务规模,突出对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支持,逐步提高担保放大倍数。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有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丰富生猪等“保险+期货”品种。
三是分类施策推动乡村振兴,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农户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发挥黄牛养殖保险全国领先优势,支持继续郏县黄牛养殖产业发展。因地制宜、留白增绿,打造“城市绿肺”,避免过度开发。对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做好适度开发利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进村庄改造提升,建设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特色乡村旅游体系;打造节庆活动助推乡村旅游,以节庆拉动乡村旅游,以节庆放大宣传效应。
3. 以抓实生态宜居和人居环境为关键,做好乡村振兴“共享发展”的文章。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是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做好政策衔接,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明确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考核机制等衔接举措,确保政策不留空档。现已向各有关单位征求意见。要做好工作衔接,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逐步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协调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控辍保学、基本医疗保障、农村危房监测、饮水安全工程等各项保障工作,巩固扩大“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要做好产业衔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注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充分发挥资金引领作用,完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
二是提高农村各项保障水平,加强乡村建设。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特殊教育等各层次教育质量,改造农村中小学校非卫生厕所。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确保每个行政村有一所公益性标准化卫生室,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政策,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水平。创建乡镇区域医疗中心,强化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县级医院建设,持续提升县级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落实好农民工进城就业和返乡创业政策,支持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及时返岗就业、返乡入乡创业、就地就近就业。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道路桥梁安全隐患排查,落实管养主体责任。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燃气下乡,发展农村生物质能源。加强乡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完善提升村级各类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推进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制度。统筹农村改厕、城镇污水管网延伸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强化乡村治理工作统筹协调,发挥示范村镇典型引领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开展农村“大喇叭”理论宣讲行动,梳理推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有效做法,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县级行政区全覆盖;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广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加大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和村务公开“阳光工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积极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地区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加强县乡村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做好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等重大事件的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做好农民丰收节相关工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补充更新农村书屋图书,开展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作,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有序推进文化助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村全民健身设施,打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