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217/2023-00010
  • 发布日期
  • 2023-05-30
  • 主题分类
  • 2023年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提案
发布日期:2023-05-30 浏览次数: 浏览
提案号
市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第196号
提案者
​张萍
标题
关于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提案
提案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老龄化程度逐年攀升,养老问题日益严峻。大力发展养老事业,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建设,让更多农村老人享受新时代发展成果,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

一、基本情况

从人口比例看,我市60岁以上老人基本占全村总人口的30%~50%,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突出。五保户占各村人口的不足1%,并由民政兜底,根据个人意愿可以全免费入住乡敬老院,能够得到关心和照顾。大部分村庄配备有诊所,根据人口数量的多少一般有1~3个诊所,乡镇设有卫生院。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较低,养老依靠积蓄、子女的支持和养老保险金,消费水平低,日常开销用于支付医疗费用的比重较大。

二、存在的问题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农村养老工作,基本上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但也存着养老医疗服务发展不均衡、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差、老人生活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

(一)农村养老机构发展不均衡,养老服务专业水平低。现在养老院一般建设在乡、镇一级,老年人要去住养老院就意味着要离开家和熟悉的环境,老年人不愿去陌生环境,村里又没有养老机构;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程度低,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水平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老人去住养老院,没几天就主动要求回家,宁愿一个人在家住也不愿意去住养老院。

(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不足。现有的农村养老体系建设财政投入不足,缺少统筹规划;大部分村(社区)特别是偏远农村,缺乏老年养老机构和开展居家养老的场所和经费。很多村庄还没有具备开设敬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的条件。

(三)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我市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离县城、乡镇近的村庄养老机构、设施相对完善,并以公办为主,偏远地区就相对薄弱。通过调查了解有一部分有能力的个人和企业,有意愿投资农村养老业务,并未很好的利用和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四)农村独居人口程上升趋势,将成为未来养老问题重点人群。人口在2000人的村庄里,35周岁以上的独居男性就有二三十人,3000人的村庄里有七八十人,这些人基本终身未婚,无儿无女,也成为当下农村新的社会问题。

(五)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欠佳,农村养老工作缺乏有益的补充。多数村庄集体经济处于亏损或停滞状态,有个别刚刚起步;经费基本全部依靠上级拔款,拔付的经费只够村两委开展正常的工作,想为村上的老人开展一些服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就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免费或降费的养老服务;对家庭确实有困难的老人,从村集体经济中给予一定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国家的负担。

 三、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医保异地结算和长期护理保险及资助经济困难老人参加医疗保险等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切实解决农村老年人就医难、医不起的问题;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济困难失能老人救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扶助制度相结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适当提高高龄津贴,认真落实特殊困难群体和重点优抚对象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统保等政策,切实提升农村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二)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各级养老机构、乡村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社会服务组织为服务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将居家养老服务护助补助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整合资源,建立综合性、多功能老年人服务机构;组织村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以支撑和巩固家庭养老;加快日间照料中心经费投入和设施建设,促进其运行和管理与居家养老融合,加大日间照料中心经费投入和人员配备,鼓励采取“公建民营”和购买服务的形式,促其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三)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引导,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养老服务。出台政策,鼓励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兴办或运营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引进民间资金建设养老服务机构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公建民营”的形式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培育扶持本土养老服务产业和社会组织,充实养老机构服务队伍;推进养老院服务质量转变,以硬件设施和服务专业水平提升为重点,持续改善养老院服务质量,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推进医养结合,支持鼓励民营医院建立护理型养老床位。

(四)探索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新模式。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无儿无女的五保户不愿意去住养老院,与他关系比较好的邻居和朋友愿意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并负责他今后的一切事务,等他百年后其房产、土地,归照顾他的人使用耕种。这样既可以使老人安享晚年,也减轻了国家和村里的负担,老年人也乐于接受,可以通过村委会见证监督,双方当事人协商定立协议,并从法律、社会论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摸索一条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邻里互助养老模式。随着,我国老龄人口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能够通过这种互助方式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途径。

承办单位
平顶山市民政局
办理结果
A
答复内容

张萍委员:

您提出的“重视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积极应对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聚焦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11个;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90家,其中已挂牌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1家;建成农村幸福院326家,全市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21年底,我市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任双指挥长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挥部,建立了市级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了覆盖24个成员单位的养老服务沟通协作平台。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印发的文件和有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中,都将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机构、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建设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同部署、同推动,形成了城乡统筹、齐抓共管的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体系

近年来,我们先后印发了《平顶山市民政局关于全市城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市本级财政补贴办法(试行)》的通知》(平民〔2016〕88号)、《平顶山市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管理工作的意见》(平民〔2019〕76号)、《关于印发平顶山市加快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的通知》(平养老指办〔2021〕1号)等一系列支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文件。

三、坚持示范带动

我们注重示范效应,支持郏县探索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郏县通过统筹谋划布局、强化资金支持,已建设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2家,实现特困人员“应养尽养”;通过增加护理型床位、引进专业化服务等措施,提升改造乡镇敬老院13家,实现特困人员“愿住能住”;通过科学规划选址、健全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幸福院132家,实现农村留守独居老人“应照尽照”。郏县着力探索县、乡、村三级有机衔接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

四、倡导社会参与

积极推动乡镇敬老院等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探索公建国营、公办民营等运营模式。鼓励文旅、物业、家政、餐饮、教育、健康等行业市场主体、民间资本等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和敬老院转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的运营管理,培育农村养老服务品牌。当前我市已有石龙区社会福利中心、湛河区曹镇乡敬老院、宝丰县肖旗乡敬老院等机构实现公建民营,实现了设施设备和运营服务的双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重视和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将发展养老服务经费作为重大民生支出列入财政预算。引导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多渠道构建项目回报机制,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发挥慈善组织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爱心捐赠,支持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大项目谋划力度,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二是持续推进敬老院转型。持续推进有条件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范围内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2023年,完成18家乡镇敬老院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的覆盖率达到30%。到2025年,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的覆盖率总体达到60%。三是加强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按照就近设置、方便老人、功能实用、自愿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家院、闲置房屋和场所,持续推进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的日间照料服务,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四是引入专业服务。鼓励市场主体连锁运营县级特困供养机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向农村社区、家庭延伸提供服务,形成运行网络,实现规模化发展、打捆式运作。

非常感谢您对养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随时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改进工作。

                                                                                                                                                                  2023年5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