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也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使命。近年来,驻平高校紧密围绕我市产业链、需求链,优化整合人才、学科和创新平台等优势资源,积极构建科技创新载体,高水平优化布局科技创新服务链,主动对接、深入融入平顶山市重点规划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了校地校企协同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驻平高校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存在问题主要有:
一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各级政府总体上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比较重视,但是在推进方面着力不够。比如,在将产教融合纳入产业发展统筹规划,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布局,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等方面,工作开展还不深入。对于加大对产教融合的财税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支持,切实构建完善的产教融合政策支持体系的工作也刚刚起步。
二是企业主动参与合作不积极。校企合作的成效,主要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教师到企业锻炼、开展订单班培养、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等方面,校企合作总体不够广泛,项目数量少且渠道不多。平顶山市现有高等院校6所,其中本科院校2所,高职院校4所。客观上讲,各类性质的高校都很重视产教融合,力求推动校企合作,但“校热企冷”现象比较突出。企业普遍存在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参与途径不宽和参与深度不足问题。
三是人才培养企业参与不充分。不少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校企合作模式仍然单一,合作面比较狭窄,合作的深度远远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多数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是订单培养、举办校外实训基地、组建职教集团等。据了解,我市已经有多个职教集团,但多数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不健全,实际推进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不多,进展不快。另外,受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影响,高校聘请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难度较大,邀请其参与专业建设很难深入,现代学徒制推行效果较差。
为此,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建议成立校企合作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政府相关负责人兼任),发挥统筹保障作用,为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发展生态进行科学顶层设计。制定校企合作发展系列政策、建立产教融合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各类人才培养标准,促进高校和企业联动发展、良性发展。同时,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校企合作有积极性、基础较好的县区或行业(如尼龙新材料、智能电气、新型能源等行业),针对产业行业特殊性,细化各项政策,制定可量化指标,促进政策落实落地。
二、发挥关键作用,激发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一是要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以行业为单位,在学校、产业组织、行业协会组建产教融合体,建立投入--产出相对平衡的利益补偿协调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原则,根据企业、学校的实际贡献进行综合考量、补偿协调,以维持各方可持续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完善合作服务机制。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导向、对接供需、精准服务、规范运作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企业),支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加快组建职教集团,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校企之间紧密联结。
三、优化培养方案,校企协同创新人才成长动力机制。高校要根据地方产业结构战略布局,积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吸引相关高层次人才、提升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强大的智力保障。要根据市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实时资讯,及时优化资源,与企业、科研院一同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企业要深度参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实习实训、师培师训、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环节。以服务外包、创客空间、工作坊等方式向学校提供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与学校联合组建二级学院(产业学院),设立工作室、实验室,打造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实训实践基地,最终实现以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