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身体和心理日趋走向成熟,但自我意识发展仍不稳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着高中生的正常生活、学习和身心发展。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的科学检测发现,约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学习问题、交往问题、情感问题所占比重最大,其比例分别为40%、35%、25%左右。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集中在14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17岁的孩子烦恼最多。因此,科学分析高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心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对2182名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高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逆反和厌学。看问题偏激、片面,行为冲动,情绪变化多端,总喜欢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去分析和判断事物的性质。当客观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尺度时,产生对立情绪。上课精力不集中,走神、发呆、讲话、捣乱、睡觉或者做小动作,无视课堂纪律,不愿看书,不愿写作业,经常找理由请假,对老师家长的要求有抵触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动性,没有自己的目标,每天只是在外部压力下机械的、被动的、不动脑子的学习。调查统计,有8.4%的高中生存在逆反和厌学情绪。
(二)焦虑和抑郁。调查统计,有8.4%的高中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倾向。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过分担忧,过分紧张。持久的过度的学业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导致每当考试就会唤起一系列的应激反应。由于升学压力、交友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没有处理好,导致心理负担过重,出现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消极看待事物、喜欢责备自己、缺少热情、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的导致自残甚至自杀。
(三)自卑和敏感。自信心不足,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习惯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进行比较,生活中充满了悲观暗淡和沉闷压抑的气氛。与人交往时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缺乏必要的生活勇气和信心。同时神经过敏、多疑,觉得他人时刻在品评自己,担心自己的形象遭到别人诋毁,感到别人时刻用挑剔的态度对待自己,并因此喜怒无常,猜忌、压抑、孤独,情绪变化很大。调查统计,有6.5%的高中生自卑、敏感。
(四)网瘾和暴力。调查统计,有2.3%的高中生由于厌学或者其他原因,沉迷网络。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游戏……下网后空虚,失落,无所事事,浪费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业,也不愿与家长、同学交流,严重阻碍了人际交往。由于不经意的一件小事或一句口角引起了不愉快,便产生霸凌现象,纠集一伙人凌侮一个人,以戏弄别人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成帮结伙打群架。
二、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高中生的心理特点。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日趋强烈,思维的成熟度不足,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性,容易冲动。意志品质不坚定,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不完整或不和睦的家庭里生活学习,或是父母是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盲从型、严厉型等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是父母的过高期望,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学生身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焦虑、恐惧、甚至厌学。调查中显示,在家感到无聊,晚上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父母不加干预的高中占45%,在家中诉苦,会使家人厌烦的高中占48%,能够在家中畅所欲言的仅占41%左右。
(三)学校教育的问题。教师良好的素质能让学生尊其师而信其道,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否则教师就会在学生中失去威信,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和厌学等多种心理问题。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围绕高考指挥棒开展教学活动,只重视学习成绩,没有做到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生活枯燥无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调查发现,认为老师不会理解学生的占45%。不希望老师家访的占65%。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面对错综复杂,良莠不齐的外部世界,是非分辨能力尚不够成熟的中学生,往往是取其精华、吸其糟粕。因此,高中阶段,必然是学生心理发展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
(五)学校心理干预缺位。部分青少年被所谓的“满足需要”教育理念惯坏,养成了个人追求快乐、无责任感、无上进心、自我中心和反社会人格倾向,心理健康和个性问题变得日益严重,但是学校缺乏心理干预机制建设、技术培训和师资配置,更缺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理念的教育和铺垫,导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熟视无睹,放任自流。
三、解决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设心理健康课,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增强自信心,减少失败感,达到“会学、乐学”的境界,实现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引导高中生自我调节心态。在高中生主观因素上,要引导中学生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是非分辨力。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品质、优点和缺点、在学习中扬长避短,从失败中吸取积极的教训。通过高中生自我心态的调节,促进自我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家长积极配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参与者。应该充分尊重和相信孩子,积极的与自己的孩子沟通交流,家庭管理上应尽量采用民主的方式,关注孩子的心境。积极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现代家庭教育方法等相关知识,提高父母自身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的效果,减少或避免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中学生心理问题,配合学校开展对高中生进行的教育工作。
(四)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师生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光要以身立教,还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及时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每个学期做一次全体师生心理健康筛查,教会一些心理学干预教学成绩的使用技巧,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配备专任心理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使学生了解、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出现心理障碍时的干预方法。对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尤其是高三备考的阶段以及报考阶段更要加强心理辅导,增强学生抗挫心理,以及学生耐挫心理,阳光向上。此外,学校还要科学有效安排好休息时间,让学生劳逸结合,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五)优化社会环境。2022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需要更多社会机构、单位、学校、社区、企业共同推进,形成合力,优化高中生教育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