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外国语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11-14 浏览次数: 浏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20—2035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重点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积极培育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效益。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学校全面完成新校区建设与搬迁,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形成完善的党建工作体系、政治思想教育体系、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学生工作管理体系、行政后勤服务体系、专业建设发展体系。整体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相融合,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活动方式创新,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重视对干部的培养,建设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加强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二)坚持依法治校,推进制度建设

围绕制度建设,加强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建设,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平。注重改革创新,着力破解制约学校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章程》为核心构建制度体系,及时做好制度的立、改、废。完善教代会制度建设,推进民主管理进程。加强依法治校制度建设,提升依法治校能力,营造依法治校制度文化氛围。机构设置按照上级编制部门要求实施,优化岗位职责,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等制度。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争取招聘计划和招聘政策。结合学校建设和发展实际,积极向编办争取调整编制规划,争取每年用人额度,进一步充实壮大教师队伍,确保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项指标全面达标。

2.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加强全校教师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培训,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以“双师型”为主体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完善主管部门培训、企业顶岗培训、校本培训三大体系。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并达到较高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省、市教学名师、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占比在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建成一支以“双师型”为主,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

3.加强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管理措施、聘用和培养机制、兼职教师奖励制度,规范聘用程序,加强兼职教师教学方法培训,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邀请兼职教师参加专业建设,共同研讨教学改革及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特色教材及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不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1.完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巩固发展优势专业,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及时开设新兴专业。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学资源条件合理确定专业招生规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专业群结构动态调整运行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布局,凝炼打造品牌特色专业群。

2.提升专业群建设成效。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调整现有的专业群结构,结合社会需求实际,新增3-5个新兴专业,淘汰部分过时专业,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占比,并集中力量打造品牌专业群。加强优质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推进多元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方法改革,利用名校名师网络课堂开展异步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翻转课堂优化课堂教学、动态交互评价教学等。

3.稳定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持续加大招生工作力度,结合新校区建设,在保证招生数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通过调整分数线等多种选拔方式提高入校学生文化基础水平,2025年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3000人以上。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学历教育或短期培训。

(五)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分阶段、项目化、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推行基于问题、基于任务、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持续提高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课时比例和校外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的课时比例,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将实习成绩作为学生毕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契合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科学设计顶岗实习内容,严格顶岗实习过程管理。通过实训实习管理信息平台,实现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即时性监督管理,实现顶岗实习管理全面覆盖。

2.健全大赛项目与教学内容对接机制。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完善“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机制,将大赛项目与教学内容对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提升全体学生专业技能。进一步加强竞赛组织管理的系统化,组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不断提高各级技能大赛成绩,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

3.持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建设完善校内各专业教室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争取每个专业至少建设一个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重点加强与各个学前教育机构的合作,强化学前教育实训条件建设。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完善专业标准。以教育部、省教育厅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制定完善的专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配置与建设、设施与设备配置、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教学实施、学生教育、社会服务等内容,要明确其建设指标和状态指标。根据国家及省相关课程标准,对接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专业标准,明确各课程负责人,明确质量控制点、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2.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国家及省颁发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导,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及职业资格、专业技能标准(1+X证书标准),完善学校各类各级专业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定位要求,确定专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美育、劳动教育及1+X证书要求等纳入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3.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规划,完善课程标准。推进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改革。加强对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改革情况的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质量,对存在问题的教师即时预警,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生态。

(七)提升教科研水平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工作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加快深化产教融合的模式理念,加强教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组织教师深入企业,接触了解掌握前沿技术,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服务,建设科技创新团队。

(八)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办学规模

紧紧围绕省、市经济建设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联盟式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深度对接。在建设新校区的基础上,利用保留的汝州校区,开展定向订单、定岗和学徒制培训,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脱贫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一座高标准幼儿园,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九)加强和改进学生工作

1.持续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和工作阵地建设。坚持以德为先,建立健全科室管理人员、班主任、教师、教官、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工作队伍,建立健全以思政课、班会、德育课、晨读、校园活动为主体的工作阵地。重点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课堂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全面开展特色班级文化建设,并通过广播、板报、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坚持对学生开展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让学生明事理,守规矩,做一个健康文明的中职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突出特色德育。一是学校坚持以“厚德明礼,感恩行孝”为主题,以践行“弟子规”和“感恩之星”评选等为载体,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人格修养持续提升。二是坚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帮助师生规划好人生,明确阶段目标和具体规划,增强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三是坚持实行军事化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适当的军训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纪律观念,重点打造校园军营化,教师军官化、学生士兵化,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3.持续深化群团组织建设。完善并落实教代会制度。加强对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经费使用等校务公开以及其他社会、师生关注度较高的重点、热点事项的全程监督。关注教职工身心健康,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健身活动,做好教职工体检工作,创新关心教职工工作方式,完善人文关怀制度,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团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发挥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学生的优势,培训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组织的目标管理和团员先进性教育,不断开创学校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十)数字化校园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建成统一、开放,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管理性的数据中心;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搭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继续推进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

(十一)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1.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凝练核心精神文化体系,构建高效有序制度文化体系,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更具人文气息的文化环境。持续开展养成教育,治理不规范行为,把品德养成与文化建设渗透其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2.打造质量文化体系。全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动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提高育人质量;引领良好师德风尚,增强教师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融入企业文化,铸就学生质量意识,提升职业素养;强化制度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章程核心作用,修订学校部门岗位职责和规章制度汇编,强化制度执行,提高服务质量。将“质量为本,品质为先”的质量文化内核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激发师生质量主体意识,构建起学校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体系。

3.突显法治文化建设。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宣讲,开设法治宣讲专题专栏,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园地,举办普法宣传活动周,促进师生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形成;健全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完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推进学校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二)加强后勤服务建设

1.健全财务及服务保障机制。坚持以制度规范办事行为、以制度约束人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管好用好各项专项资金,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结余留用。加强外界联系,多渠道筹措资金,提升办学的市场竞争力。做好对外合同的审查和监督。完善经费核定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成效。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招标档案管理。

2.全面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成效。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安全工作全员参与、全面防范、全时覆盖、快速反应、网格化管理的形势。落实“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安全管理要求,健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建立隐患排查、整治长效机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切实加强消防、治安、水电气、自然灾害和公寓安全等各项安全管理。坚持技防、人防并重,调整监控布点,提高校园监控覆盖率。切实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安全和用水用电安全,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

3.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积极推动后勤管理改革,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档次,及时解决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及困难,为教育教学做好后勤保障。加强后勤人员技能培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规范固定资产管理,逐步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建设新校区同时,持续加大老校区建设力度,打造精品校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成立发展规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各部门根据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学校总体规划的顺利完成。

(二)提高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加强财务收支活动的宏观调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推进新校区建设为重点,争取上级在经费方面更多的支持。广同时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建设,积极争取各种教育经费和财政补助;加强科技服务、职业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提高经济效益。 

(三)加强督查评估和管理

严格规划落实的督导机制。完善督导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监测分析与督导评估,学校按照岗位目标责任制,对规划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评价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评价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并与聘任、晋级、绩效奖励等挂钩,确保规划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严格落实“问责机制”,严肃责任追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