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好扬万里帆——我市以党的建设引领转型发展综述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5-01-21 浏览次数:85 浏览

记者 孙聪利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2024年,我市每项成绩的背后,都跃动着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脉搏,凝聚着党建工作迸发的磅礴力量。

这一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注重对标落实、系统施策、抓总抓要,注重改革赋能、补短强弱、提质增效,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提供了坚强保证。

强化学习筑牢思想政治根基

2024年,我市把凡事讲政治落实到工作全链条、实践各方面,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突出抓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学习培训。我市通过鹰城大讲堂、陶瓷产业发展研修班、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班等,市、县两级培训干部3万人次;开展“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党课开讲啦”等活动,培训党员干部30万人次。

入脑入心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我市通过党校集中训、专家辅导讲、书记上讲台等形式,举办县处级领导干部集中轮训6期、培训1175人次,市、县两级培训11.01万人次;组建市、县两级“党委宣讲团”“百姓宣讲团”“十支宣讲小纵队”等,开展各类宣讲1100余场,推动全会精神进基层、进机关、进企业、进课堂。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抓实原原本本自学、集中研讨深学、解读培训助学、警示教育促学等规定动作,市、县两级开展中心组学习研讨、集中学习交流3.54万次,线上线下培训24.7万人次,廉政集体谈话1.2万人次,组织观看“一片两录”10.3万人次。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我市紧盯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列出7个方面53项重点任务清单,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落到实处,推动各方力量劲往基层使、力往基层聚。2024年下放机构451个、编制2420名、人员1841人,18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考入乡镇事业单位;探索实行党建、综治、民政、卫健等网格“多格合一”,推动1.29万个网格、1.96万名网格员立足一线服务群众。

大抓基层提升治理效能

2024年,我市持续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整合“人、治、物、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我市坚持育强“头雁”+补齐短板+带好队伍齐头并进,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桥头堡、主心骨。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2024年,市委组织部在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班子队伍的同时,持续实施村(社区)干部学历提升计划,与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平顶山开放大学等对接,450名村(社区)干部提升了学历。市、县两级举办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44期4882人次、乡村两级干部培训班137期2.3万人次;组织乡村骨干赴湖南长沙、福建厦门等地参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培训班4期290人次。组织30名优秀年轻村党组织书记到宁波农村跟岗实训,通过“书记教书记”“跟着书记学”,把先进地区好的模式、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转变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务实举措。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我市开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富民强村”项目培育行动,全市投入各类扶持资金2.43亿元,培育富民强村项目287个,推动59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成为中央财政扶持项目。

“双报到”赋能基层“微治理”。2024年5月,市委组织部印发《关于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进一步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通知》,市委直属机关工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市直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工作的意见》,吹响了“双报到”的集结号。为确保“双报到”工作取得实效,我市进一步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结对单位班子成员兼任社区“大党委”委员,定期召开民情恳谈会、党建联席会,共商社区事务、共解居民难题。目前,全市已有157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和57163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1个市直单位+1个区直单位+N个驻区单位”的结对共建机制推动实现了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问题联解,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人尽其才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强。市委坚持产业聚才、平台育才、生态留才、事业用才,探索出一条人才引领创新驱动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径。

我市把产业作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应用场景,市委组织部牵头,围绕市委确定的7大产业集群、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强化“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团队、振兴一个产业”理念,开展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供给侧”与“需求侧”大调研,列出紧缺人才、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需求“四张清单”,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全年累计引育领军人才2200余人,推动123家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集聚科研人才3700余人进行“揭榜”“破题”,己二腈、对位芳纶、特殊性能钢、碳化硅半导体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为确保人尽其才,我市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用人单位“小气候”、打造创新发展“大生态”,同时紧扣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围绕推进中国尼龙城高质量发展和白龟湖科创新城高水平建设,加快搭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企业、构建创新生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施展才华创造空间、提供舞台。

高规格打造尧山实验室、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龙门实验室平顶山成果转化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实现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全市创新平台达到902家,省级以上336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建成全国质量技术服务行业产教融合体、省级尼龙新材料市域产教联合体;全市建成省级以上特色专业38个,培育高技能人才32.8万人;305名博士到企业担任技术指导,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的51名博士挂职园区企业科技副总或担任研发负责人。

新的一年,我市将聚改革之力、兴实干之风,持之以恒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