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业强国建设中的鹰城作为”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23-02-28 浏览次数: 浏览

(记者 毛玺玺 杨沛洁 张鸿雨)2月26日,吃罢早饭,叶县仙台镇吴哲庄村村民王小刚到地头转悠。在村高标准农田核心区,王小刚流转了300多亩(1亩≈666.67平方米)土地,那是他心头的“宝贝疙瘩”。

麦苗绿油油的,长势喜人,田间浅沟里略有水痕。王小刚很高兴:“到底是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前几天那场春雨下得很透,但没积水,麦苗也喝饱了,今年收成不愁。”

两年前,王小刚可没少犯愁。虽然这些田地紧邻马河,但是河里旱时没有水,下点雨就涝进田里。2021年,叶县将这些田地打造成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又结合“四水同治”治理了马河,并将澧河水引进马河,既消除了易涝问题,又为高标准农田增加了一道水源。

“改造后特别抗涝。去年叶县下了场大暴雨,田里的水很快退去了,收成没受影响。这两年,小麦亩产在1200斤(1斤=500克)以上,一亩花生能净挣近两千元。” 王小刚喜滋滋地说。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从地里刨收成,多一分收获自然多一分喜悦。要想让农民有更多收成,离不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绕不开高标准农田建设。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积极融入大局,展现农业强国建设中的鹰城作为,平顶山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土地生“金”有底气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这些机遇,就在我市广袤的田间高标准建设图景中。正如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林胜国经常说的那样:“强农就要藏粮于技,让土地生金。”

让土地生“金”,就是要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鹰城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此,平顶山是有底气的,也是有信心的。因为,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一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多次受到省政府激励表彰。仅近4年来,我市就新建高标准农田130.1万亩,总投资超20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1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5%以上。

2020年,我市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总产、单产创历史新高,全面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2021年5月21日,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暨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推进会在我市召开,农业农村部和我省多位领导对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此后,全国各地组团十多次来我市观摩学习。当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2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涉及8个县(市、区),总投资4.4亿元。目前,7个县(市、区)的工程均已完工。

2022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25.6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8万亩,涉及8个县(市、区),总投资4.068亿元,目前项目已经基本建设完成。

当下,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脚步依然铿锵,2021-2030年平顶山市高标准农田规划编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初稿已上报省农业农村厅审核,将为高标准农田后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劲动能。

农田变成“三高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叶县走在了前列。

“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提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叶县县委书记徐延杰如数家珍。作为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大县,叶县仅小麦种植面积就达96万亩。建好高标准农田,叶县责无旁贷。

截至目前,叶县累计投入9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78万亩,实现了8个乡(镇、街道)全覆盖。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实现‘三高’,让农田质量高、产出能力高、资源利用率高,建成后还要管护好。”林胜国说,叶县在这方面做得很扎实,自前年开始小麦亩产最高一度达到1400斤。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关键是做好管护。叶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施管护。去年起,叶县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向常村、保安等山区乡镇倾斜;今年,该县将继续在龙泉乡打造3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叶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产生了“近悦远来”的效应,去年从事农机生产的山东五征集团挺进河南种田,首选的就是叶县。小试牛刀流转土地3000多亩后,今年该集团又陆续签订新的土地流转订单,在叶县加入万亩“地主”行列。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供给保障强,叶县还吸引来了用粮大户。去年,叶县政府与贵州仁怀签订泛麦8号收购订单,面积近10万亩,种子还没有落地,对方就打来了订金。

全面开花绘“丰”景

建设“超级良田”,还要藏粮于技,良田配良技,让田野“智慧”起来,让农民轻松种田,打粮卖粮有保障。

与叶县毗邻的舞钢市,2019年以来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14.5万亩,今年计划再建两万亩,且融入了“智慧农业”元素。“有了地头装的‘脑袋瓜’,地变得好种了,好收了,打粮多了,俺家5亩地,一年两季收入万余元。” 2月26日,舞钢市枣林镇后袁村村民袁壮说。

袁壮说的“脑袋瓜”指的是在袁庄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配套的智慧气象站,在田间地头安装智能化装置开展实时监测,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田间管理。

当下,我市各县(市、区)都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竞相出彩,全面开“花”绘就农业好“丰”景。2019年以来,郏县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0.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是该县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

卫东区虽然基本农田仅有1.8万亩,但在打造高标准农田上也不松劲。2021年,该区始建高标准农田,东高皇街道的观上、小店两个村成为首批受益者,0.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2022年,蒲城街道0.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90%。今年,光华路街道0.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入设计阶段。“拿东高皇街道为例,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年新增优质粮食产量36万公斤,新增加粮食产值为93.6万元,受益人口超过5000人。”卫东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张朝雨说。

…………

时下,万物复苏,万象“耕”新。鹰城“农人”抢抓好时光,“农”墨重彩描绘新画卷。农业强市的干劲、冲劲、拼劲更足了。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农田改造赋能耕地质量,粮食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平顶山人牢牢端稳“鹰城饭碗”的底气更强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