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平政办〔2020〕17号
  • 索引号
  • 114104000054525676/2020-00001
  • 发布日期
  • 2020-07-20
  • 主题分类
  • 行政规范性文件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发布日期:2020-07-20 浏览次数: 浏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促进消费升级、脱贫攻坚、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快我市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原则,从市场需求出发,强化规划引领,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到2025年,实现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年经营总收入达到200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规划引领,保障乡村旅游合理开发。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原则,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到全域旅游规划中,与市、县(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农业农村、交通水利等规划深度融合。坚持对农业生产过程、农家生活、民俗文化、古村古建古树等原始风貌保护优先的开发原则,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形成乡村风貌环境协调一致、平顶山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格局,引领乡村旅游向集约化、生态化和品质化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负责)

(二)围绕脱贫攻坚,发挥乡村旅游富民作用。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整合资金,集中扶持一批乡村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景区辐射、重点乡镇和特色村带动、旅游企业就业等方式,推进村镇变景区、农舍变民宿、农民变导游,以游脱贫、以游富民。(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负责)

(三)丰富产品供给,培育乡村旅游新型业态。一是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园区。以汝州市硕平花海、士博生态园、华予生态园、桑蚕养殖基地等田园综合体为依托,打造农耕文化观光园区;以鲁山县精品温泉、农家乐为基础,形成特色民宿集群,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郏县姚庄乡,叶县南部山区,舞钢市尹集镇、杨庄乡,湛河区曹镇乡等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为载体,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园区。二是打造康养型乡村文化旅游体验园区。以鲁山县四棵树乡、团城乡,舞钢市尹集镇、杨庄乡,汝州市蟒川镇、寄料镇,宝丰县大营镇、观音堂林站,郏县白庙乡、安良镇等地森林公园和美丽乡村为依托,完善度假设施、健康游步道、生态绿道、休闲驿站、旅游厕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大力发展森林度假、健身运动、体育赛事;以汝州市、舞钢市、宝丰县、郏县、鲁山县、叶县的古镇、古村、古寨、传统村落和我市丰富的文物、非遗资源为依托,建成一批访古游村镇和乡村研学旅游基地,成功打造一批康养型乡村文化旅游体验园区。三是推出具有我市乡村旅游特色的乡村美食。以汝州市、舞钢市、宝丰县、郏县、鲁山县、叶县等地特色餐饮为支撑,举办乡村美食大赛、年货大集、乡村旅游商品展等活动,全面推广乡村旅游美食。四是推出具有我市乡村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以汝州市汝瓷、粉丝、粉皮、粉条、花椒、石榴,鲁山县蚕丝被、露峰山葡萄、张良姜、清壤园蔬菜、蓝莓,舞钢市白茶、香菇,宝丰县汝瓷、白酒、米醋、花椒、秋月梨,郏县长桥坡河萝卜、红牛、汝水湾富硒水果和杂粮,叶县马湾白桃、张武岗红薯、常村艾产品,卫东区金牛山石榴,湛河区曹镇大米等乡村特色产品为依托,推出一批体现平顶山乡村文化特色且具有时尚气息的乡村旅游商品。五是打造乡村旅游节会品牌。以宝丰县马街书会、魔术节、汽车拉力赛,汝州市曲剧艺术节、汝瓷文化节、温泉镇汤王街古镇庙会、大峪镇杏花节,舞钢市水灯节、国际龙舟赛、环湖国际马拉松,郏县三苏园诗词大会、姚庄年货大集,鲁山县牛郎织女节,叶县燕山水库赏花节、采摘节等乡村文化旅游节会为依托,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会品牌。(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四)打造示范标杆,带动乡村旅游全面发展。一是创建乡村旅游A级景区。支持资源禀赋好、基础设施完善的乡村旅游乡镇、村(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以汝州市王湾村、郝寨村、青山后村、罗圈村,舞钢市蔡庄村、姬庄村、臧坪村、王庄村、楼子沟村、岗李村,鲁山县花园沟村,郏县姚庄乡、马湾村、李渡口村,宝丰县石板河村、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康龙休闲观光园区,叶县杨令庄村、桐树庄村、柴巴村,卫东区吕庄村、土寨沟村,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花山村等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村(点)为代表,创建一批以乡村旅游为特色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二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组织开展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生态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观光园区的创建工作,打造省级乡村旅游品牌。到2025年,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达到3个、生态旅游示范乡(镇)1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60个。三是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汝州市温泉镇、寄料镇、大峪镇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汝州市西部、中部和东部三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舞钢市尹集镇、杨庄乡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舞钢市东部和南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宝丰县大营镇、观音堂林站、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宝丰县西部、北部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郏县白庙乡、安良镇、冢头镇、姚庄乡、堂街镇、李口镇等地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郏县北部、南部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鲁山县四棵树乡、团城乡、赵村镇、尧山镇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鲁山县西部、南部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叶县保安镇、辛店镇、常村镇、夏李乡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叶县南部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以卫东区金牛山、湛河区曹镇乡、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花山村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打造城区近郊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五)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交通道路。加快建设通达乡村旅游景点的道路,开通公交线路,打通全市涉及乡村旅游景区(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完善服务设施。在乡村旅游景区(村)道路沿线建设咨询服务点、特色旅游商品销售点、特色驿站、观景平台等配套服务设施。三是推进环境整治。开展乡村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工作。实施乡村湖面、河道、溪流等水域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四是推进服务标准化。贯彻落实各类行业标准,完善乡村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和乡村旅游标识系统,提升民宿、农家乐服务和消防安全管理标准化水平。五是提升智慧化水平。借助市智慧文旅平台,统一发布乡村旅游资源信息、产品信息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林业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六)加强宣传营销,扩大乡村旅游品牌影响。一是整合资源,强力进行宣传推介。把乡村旅游宣传营销纳入全市和各县(市、区)旅游整体营销体系,安排资金,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做好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宣传营销工作。二是实施乡村旅游智慧营销。支持建设专业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网站,加强乡村旅游与知名电商平台的对接,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抖音、微视频等新媒体开展推广营销。三是统筹各类旅游节庆活动。把乡村旅游与各类节会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一县一品牌、一乡一特色、一村一风韵”的要求,支持策划举办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当地民俗特色策划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实现以节促销、以节促游和以节富民的目的,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广播电视台、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七)加快人才培养,激活乡村旅游发展活力。一是吸纳乡村旅游人才。引导和支持返乡务工人员、非遗传承人、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就业,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旅游意识的乡村旅游管理人员、技能型人才和从业人员。二是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鼓励支持高校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专业班”,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雨露计划、千人干部帮扶计划、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等培训中提高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比例。三是在乡村旅游重点乡镇、村建设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在有条件的乡村旅游重点乡镇、村,利用公共服务文化活动场所建立乡村旅游培训基地,对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带头人、乡村工艺传承人、旅游商品研发人才等,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和开发、景区经营管理、从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文化旅游工作领导机构要统筹做好乡村旅游组织、协调、推进等工作。鼓励各县(市、区)和重点乡镇、村成立乡村旅游协会、联合会、专业合作社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运营组织,发挥好行业互助和行业自律作用。(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负责)

(二)加强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市、县两级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精品民宿、农家乐、旅游景区、精品线路、旅游商品研发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乡村旅游营销宣传推广、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训等。二是强化用地保障。对用途单一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站 (点)、集散中心、休闲驿站、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划拨建设用地。对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实行点状供地政策,鼓励采用离地高架方式建设旅游固定设施,该类设施建设用地按相关规定可不办理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支持以出租、合作方式盘活集体、个人闲置房屋、宅基地等资源。三是强化金融支持。鼓励各大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三)加强市场监管。明晰乡村旅游安全监管责任,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安全管理机构和应急联动机制,各责任单位各司其责、有效联动、落实到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负责)


2020年7月1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