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平政办〔2025〕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传承弘扬平顶山陶瓷文化,加快平顶山陶瓷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提升我市陶瓷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做大做强平顶山陶瓷产业,现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省委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大力实施市委文旅文创融合工程,坚持以陶瓷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汝瓷名片打造为切入点,“抓大扶小”,推进陶瓷生产方式、产品结构、产业规模、销售模式等转型升级,建设以文化传承、科研创新、产业升级、经贸交流、休闲体验、研学旅游为一体的陶瓷产业发展体系,推动我市陶瓷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争创汝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和汝窑(平顶山)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平顶山古窑址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擦亮平顶山陶瓷文化名片,叫响“汝瓷之源”“汝窑为魁”。
二、主要措施
(一)出台扶持政策。制定陶瓷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出台平顶山市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设立陶瓷产业扶持资金和发展基金,将陶瓷产业扶持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加大对陶瓷产业能源供应支持力度,支持艺术瓷、日用瓷、工业瓷和特种瓷共同发展,促进我市陶瓷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二)加强传承保护。加强平顶山陶瓷学术研究,梳理陶瓷历史文脉,丰富陶瓷釉色数据库,建立陶瓷文化资源数据库和保护名录,推进平顶山市古陶瓷遗址申遗工作。加快清凉寺汝窑文化展示园建设,推进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张公巷窑址、严和店窑址、东沟窑址、段店窑址、黄道窑址等重点陶瓷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博物馆群建设。加强陶瓷文化遗产核心技艺保护,制定陶瓷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支持陶瓷非遗工坊等建设,鼓励陶瓷非遗传承人设立大师工作室、创研基地。在平顶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平顶山市博物馆专设平顶山陶瓷历史文化展厅,鼓励全市各类艺术馆、博物馆开发陶瓷文创产品并进行展示与销售。
(三)打造产业平台。推进平顶山市滨湖文旅小镇、大香山文化园,汝州市汝瓷小镇、严和店古窑址国际陶艺村,宝丰汝窑陶瓷产业园、清凉寺汝瓷产业园,郏县安良陶瓷产业园,鲁山花瓷古镇,卫东蒲城古陶产业园,平顶山学院中原陶瓷教育产业文化园,新华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陶瓷产业电商平台等项目建设,发挥各自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产业集群,为创业孵化、学术交流、展示销售、创新创业等提供平台。支持陶瓷创意体验文化街区、大师工作室、创意市集等特色项目建设,在留住我市培养人才的同时,吸引外地工艺美术创新人才到我市创业。支持陶瓷类相关高校与陶瓷产业园区、重点陶瓷企业合作成立陶瓷市域产教联合体。
(四)培育骨干企业。支持陶瓷企业协同发展,突出项目建设,推动上下游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陶瓷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头部陶瓷企业,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集团化发展。做优一批特色陶瓷企业,引导“低小散”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实施名牌战略,支持陶瓷企业注册商标,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平顶山陶瓷知名品牌,支持陶瓷企业参与中华老字号、省老字号的评选。
(五)强化科技创新。争创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设立传承与创新研究、孵化载体赋能汝瓷高质量发展研究等软科学课题。加强与中科院沈阳金属陶瓷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陶瓷材料、坯体成型、温度控制等陶瓷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提升陶瓷功能和品质。支持陶瓷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或个人取得国家专利并规模化生产。鼓励企业开展技术装备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支持陶瓷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
(六)促进融合发展。实施“陶瓷+”战略,突出创新创意,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开展“陶瓷+”文化活动,常态化举办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书法、美术、诗歌等活动,支持以陶瓷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打造以陶瓷为主题的国家A级景区、研学旅游基地(营地)、研学线路、主题餐厅、主题公园等陶瓷消费新场景。鼓励企业引进或培育创意设计团队、销售团队,利用外贸综合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扩大出口。培育数字化产业新业态,培育和引进一批陶瓷电商、网店,推动平顶山陶瓷全产业链融合协同发展。
(七)加大宣传推广。加大对我市陶瓷企业、品牌、专业人才的推介力度,加强陶瓷科普规划,创新宣传渠道,传播好陶瓷文化,讲好陶瓷故事,在全市形成大力发展陶瓷产业的浓厚氛围。与国家相关机构(科研院所、协会、学会等)联合举办大型赛事、大师作品展和学术交流等活动。争取承办全国性陶瓷学术研讨会、年会,持续举办汝瓷文化节,定期举办中原陶瓷博览会、中国(平顶山)陶瓷文化艺术作品展示活动,争取承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全国陶瓷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总决赛。统一组织陶瓷企业参加景德镇、北京、厦门、深圳等地国家级陶瓷展会、茶博会、文博会,叫响平顶山“汝瓷之源”“汝窑为魁”宣传品牌。争取将汝瓷等纳入国礼、国展,成为国家重要活动用瓷。推广使用平顶山陶瓷特色邮票和信封,宣传扩大平顶山陶瓷影响力。
三、政策支持
(八)加强人才建设。落实陶瓷产业人才引育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人才引育工作机制。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陶瓷烧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技术能手、创新达人等行业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陶瓷创意设计人才。支持陶瓷行业大师和高端人才申报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支持参选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实施“产教研”融合战略,加强高校、企业、大师(非遗传承人)“三大合作”,鼓励大中专院校和陶瓷企业与清华美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知名院校共建研发平台,持续优化平顶山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汝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陶瓷专业,建设陶瓷高技能人才、陶瓷非遗传承培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促进产教融合。支持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争创硕士点。选派干部到景德镇等地跟班学习。加强对从业人员陶瓷传统工艺和烧制技艺的培训,鼓励和支持各类工艺、美术、设计等相关专业人才创新陶瓷传统工艺和烧制技艺。组织编写中小学生陶瓷类教材和读物,培养陶瓷类专业教师,培训学校现有美术类教师陶瓷专业知识。
(九)加强土地矿产集约利用。对城镇范围内的陶瓷企业用地进行调整,积极引导陶瓷企业入驻产业园区,落实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对陶瓷原材料资源种类和储量进行管理,制定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组建陶瓷资源开发服务有限公司,一体化实现瓷土采购、生产、经营、研发、检测、实验等,对于私采滥挖和破坏性开采等行为依法依规从严查处。鼓励研发、使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废生产制作陶瓷产品。
(十)推进标准制定和标志保护。加强和规范陶瓷地理标志产品、商标专用标志、产品信息的保护和管理。注册平顶山汝瓷商标,加强与中国标准化协会、河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等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开展标准化研究,积极制定平顶山汝瓷地方标准、质量等级及鉴定评价和汝瓷制瓷泥釉料等陶瓷产业发展需要的团体标准。
四、组织保障
(十一)健全组织机制。按照“全市统筹、部门协调、县区实施”的运行模式,坚持共赢理念,营造良好生态。进一步完善陶瓷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机制,汇集全市各方力量,统筹推进陶瓷产业发展。市陶瓷发展促进中心承担全市陶瓷产业发展、经营的组织协调相关工作,加强与高效的紧密联系,将市文旅投、省陶瓷艺术协会、县(市、区)工美协会、县(市、区)陶瓷协会等平台公司和社团组织融入市陶瓷发展促进中心日常业务指导中;承担陶瓷产品对外展示、品牌推广、招商引资、经贸交流等组织协调相关工作;负责对接国家、省各级各类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团体组织(协会、学会、研究会等),推动平顶山市各级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团体组织完善和河南省陶瓷艺术家协会的成立。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市陶瓷发展促进中心负责解释。
2025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