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健康鹰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9年5月21日
健康鹰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和《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鹰城2030”行动规划〉的通知》(平发〔2017〕11号)要求,进一步凝聚共识,努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形成建设健康鹰城的强大合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进健康鹰城建设,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优化健康服务、普及健康生活、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保障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实现2019—2021年阶段性工作目标,打造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健康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健康优先。以人民群众的健康为中心,树立大健康、大卫生观念,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市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逐步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2.公平可及,共享共建。把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间基本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异。
3.突出重点,兼顾全局。根据全市现有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进协同整合,注重发挥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同时,重点弥补我市健康领域的短板,先急后缓,稳步推进。
4.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形成人人参与健康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到2021年,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更加完善;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10分钟体育健身圈”在城市社区实现全覆盖,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全面普及,健康生活习惯基本形成;健康环境日益改善,健康产业持续发展;建立完善高效的医保管理体系,群众健康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健康鹰城建设全面推进。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优化健康服务
1.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2019年,进一步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心脑血管事件报告等慢性病监测网络。深入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工作,市区继续开展适龄儿童口腔窝沟封闭工作。2020年,基本建立防、治、管相协调的重大慢性病防治体系,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做好居民心脑血管病监测防治工作,居民心脑血管病健康素养明显提升,危险因素控制率不断提高,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重大慢性病综合防治水平达到省内前列。有条件的县(市)启动免费开展适龄儿童口腔窝沟封闭工作。2021年,基本建成卫生健康部门组织领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覆盖城乡、职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慢性病防治体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2% 。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将适龄儿童口腔窝沟封闭费用纳入财政预算,逐步推行免费封闭全覆盖。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下同)。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2019年,构建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市区构建完善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县域构建完善以县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2020年,持续改善医疗卫生服务,重点优化诊区设施布局,营造温馨就诊环境;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畅通急诊绿色通道。2021年,实施临床专科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临床专科,重点支持肿瘤、心脑血管、儿科、精神、感染、妇产等领域重点专科诊疗能力提升,发挥其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市域就诊率。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政府。
3.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2019年,积极推进中西医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建设,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67%以上。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高效便捷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0%以上。2021年,医养结合服务网络有序运行,所有养老机构能够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2%以上。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4.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2019年,开展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优化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健全双向转诊机制;全面履行签约服务,智能化签约服务实现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增强基层首诊能力;整合现有各级远程诊疗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联动。通过医联体、签约服务和信息化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80%。2020年,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成符合我市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2021年,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制度,创新服务模式,完善运行机制,通过政府投入、医保支付、竞争激励、用药衔接等方式引导居民有序就医、合理分诊。县域内就诊率稳定在90%以上,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5.搞好全民卫生与健康信息化建设。2019年,建设区域医疗健康云中心,构建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及分级诊疗平台。将全市妇幼健康信息系统迁移至卫生专网,与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完善系统功能,为提高妇女儿童健康保障水平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全市80%以上的二级医院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基层网络、信息直报的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覆盖80%以上的人口。全市居民健康卡全覆盖,实现就医一卡通。2020年,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等现代科技手段,围绕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医疗健康等领域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全市90%以上的二级医院具备开展远程医疗的基础条件,基层网络、信息直报的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覆盖90%以上的人口。2021年,全面建成全市卫生健康信息化平台,实现移动卫生健康政策咨询、网上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医检报告查询、健康咨询及教育等多种服务。基层网络、信息直报的公共卫生和疾控体系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医疗保障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二)普及健康生活
1.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重点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提升城乡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素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建立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和比较完善的健康素养及生活方式监测制度,促进健康素养检测结果应用。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普及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群众健康生活方式形成。2019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18%。202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2021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2%。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教育体育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2.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2019年,新建一批体育公园、体育广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完善县级公共体育设施,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2020年,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并及时更新。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达到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2021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以上,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 。
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市、区)政府。
3.广泛开展有益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2019年,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文化活动场馆提档升级工作,为文化活动开展夯实基础。2020年,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四馆一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范围。2019年至2021年,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舞台艺术送基层、中原文化大舞台、送戏下乡、农村(校园)电影放映等公益演出,开展“春满中原”“欢乐中原”等系列文化活动,支持成立民办剧团、广场舞队、秧歌队、铜器队、曲艺队等各类群众文化团队,鼓励群众自娱自乐、自办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牵头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市、区)政府。
4.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2019年,实施食品药品安全工程,建成市、县、乡三级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健全食品安全全程追溯体系,实现监管从源头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全覆盖。2020年,学校食堂、大中型餐饮单位“明厨亮灶”视频工程全面普及,一体化、广覆盖、专业化、高效率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实行信用体系分级管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设置率和食品安全员(师)设置率达到100%;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2021年,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实现信用体系分级管理,公众食品药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率稳步提升。
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市、区)政府。
(三)建设健康环境
1.创新环保工作体制机制。2019年,建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出台相关系列文件,明确污染防治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和保障措施。2020年,完善考核机制,基本实现目标责任落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2021年,落实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制度,持续推进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建设。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2.建设全面覆盖的环境监控体系。2019年,加快推进县级大气监测站点建设,完善环境监测平台,深化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实时发布。2020年继续扩大重点污染源监控范围,在全市电力、钢铁、水泥熟料、焦化、陶瓷和有固定排气筒的砖瓦窑等企业安装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网。2021年,全面形成能够反映我市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大幅全面提升。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3.加强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治理。2019年,持续推进碧水工程和蓝天工程,扎实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严格环境准入,强化污染减排,促进再生水利用,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55%,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定目标,完成2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面积任务。2020年,严格保护白龟湖等饮用水水源地,通过实施巡逻执法、休渔制度、增殖放流、隔离防护、生态补偿等措施,使白龟湖等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处于较高水平。地表水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58%,优良天数比例完成省定目标,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2021年,推进重点流域规划项目建设,实现水环境质量达到全省前列。
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
4.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2019年,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建立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网络,逐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2020年,积极实施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新创国家卫生县城1个,建成国家级卫生乡镇10个,省、市级卫生乡镇达到25%以上,省、市级卫生村达到10%以上。2021年,深入推进国家级卫生县城(城市)创建工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农村改厕,切实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
(四)繁荣健康产业
1.加快健康养老建设步伐。2019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建设城乡居民养老服务中心(站、点)。2020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比例达到35%以上,建立健全老年医疗护理人才培养机制,专业队伍得到持续保障。2021年,大力发展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居家养老服务。
牵头单位:市民政局。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市、区)政府。
2.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2019年,立足我市特色,加快推动体育、生态、健康、体闲、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突出“休闲、度假、养生”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山、佛、汤、寺、湖、衙”等六大资源优势,集中推介“中原灵秀地,魅力平顶山”城市品牌。2020年,健康旅游、健康养生、体医结合等业态融合取得重大突破,健康产业规模达到105亿元。2021年,体育、生态、健康、休闲、文旅等产业品牌形成,健康旅游、健康养生体医结合等业态融合有新的进展。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体育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
3.培育体育产业新模式。2019年,积极打造体育品牌赛事。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依靠平顶山的资源优势,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举办(承办)国际级和国家级体育赛事,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赛事品牌。2020年,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使我市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体育赛事举办地。2021年,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举办(承办)各类品牌体育赛事,努力形成“一县一品”的品牌赛事格局。
牵头单位:市教育体育局。
责任单位: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县(市、区)政府。
4.加快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规划健康食品产业园项目。2020年,逐步造就一批具有国内或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企业。2021年,建强食品及冷链优势产业链,使我市由食品大市向食品强市迈进。
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
(五)完善健康保障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2019年,持续推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以信用评价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建立医疗卫生综合监管新机制。继续推进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健全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慈善救助和商业健康保险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监管体系,比较科学的卫生健康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21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医疗行业综合监管机制更加成熟。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医疗保障局,各县(市、区)政府。
2.完善健康筹资机制。2019年,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逐步提高政府健康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2020年,健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偿机制,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购置必要设备,全面提升服务能力。2021年,完善健康服务业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康服务类公共产品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
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
3.健全人力资源建设体系。2019年,加强基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优秀医疗卫生人才。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称层次明显提高,学历层次显著提升,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49人,每万名居民有2—3名全科医生;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围绕健康产业发展和健康服务新业态,加强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建设力度。建立完善医学辅助技术人员的培训、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各县(市、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