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平政〔2023〕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2023〕31号),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现代科技创新、服务、业务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到2035年,智慧气象全面建成,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气象社会服务现代化基本实现,建成气象强市。
二、重点任务
(一)保障生命安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健全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健全以属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应急联防联动机制,完善分灾种、分行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决策信息支撑系统。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巨灾保险等风险转移制度。(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负责,不再列出)
2.提高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韧性应对能力。定期编制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相关规划。将智能气象设施纳入城市新基建范围,融入“城市大脑”,建设城市水电气暖、防汛、交通、建筑节能等智能气象服务系统。科学规划布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开展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估、暴雨强度公式修编、城市通风廊道规划设计以及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相关成果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平顶山区域中心城市智慧气象保障工程。(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气象局)
3.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加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和设施建设。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内容。将气象灾害防御科学普及工作融入中小学义务教育体系,推进气象科普场馆(展区、流动设施)县级以上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市气象局)
(二)推进融合发展,实施“气象+”赋能行动。
4.实施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创建行动。实施农业气象能力建设工程。规范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定。构建村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创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示范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
5.实施文旅康养气象保障行动。加强4A级以上旅游景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实现气象监测设施和预报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全覆盖。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灾害避险场所等工作。争创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级气候品牌,打造鲁山、舞钢、汝州、叶县氧吧民宿集群;打造乡村氧吧、气候康养乡村、气候宜居乡村等特色村镇。创建以尧山为核心的伏牛山国家气象公园和二十四节气之城。(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水利局、市气象局)
6.实施民生保障服务提升行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制度。建设平顶山气象公园。建立平顶山风能太阳能气象工程实验室。推进气象融入数字生活,开展智能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公室)
(三)保障重大战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支撑。
7.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开展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监测,加强生态系统安全气象风险预警。建设温室气象立体观测网。落实绿色生产总值气象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工作。建设气象卫星遥感应用试验基地。建立气象资料保护和开发利用协作机制,助推全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效能全面提升。(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8.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和效益。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格局,落实各级政府属地责任和相关部门职责,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管理和防雷安全。健全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
9.强化能源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气象服务保障。建设中国尼龙城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落实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安全责任体系。加强风险普查和气候论证成果在能源化工产业集聚区的应用。(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应急管理局)
(四)坚持创新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
10.搭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平顶山市气象科技园。创建中国气象局伏牛山暴雨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平顶山暴雨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一批气象领域技术攻关项目。(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11.建设高水平气象人才队伍。支持气象领域专家人才申报“鹰城英才计划”。对符合条件的气象高层次人才落实人才奖励和激励政策。将气象人才统筹纳入地方人才队伍,将气象部门领导干部纳入地方干部交流范围,鼓励地方干部到气象部门交流锻炼。(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气象局)
(五)推进数字化改革,发展智慧气象。
12.建设高分辨率立体协同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健全相关行业气象统筹发展机制,将各部门各行业建设的气象探测设施纳入国家气象观测网络,由气象部门实行统一规划和监督协调。健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平顶山新一代天气雷达,建成鲁山县、郏县X波段相控阵气象雷达。建成风云四号B星地面接收站。加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13.完善智能网格精准气象预报系统。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预报预测业务,逐步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气候异常。(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14.发展智慧精细气象服务系统。面向重点行业分类构建数字化、智能化气象服务场景。打造面向全社会的气象服务支撑平台和众创平台。建设平顶山智慧气象示范市。(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局)
15.提升整体智慧气象信息支撑水平。实施气象数字化工程,构建“气象大脑”。落实气象数据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气象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推动气象融入社会整体智慧治理架构。(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16.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能力。实施“百站提质”行动,建成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和防灾减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及本地特色气象服务功能体系。开展智慧气象示范县创建。(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统筹做好项目、用地、人才等保障工作,加快实施气象发展规划重点工程,协调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保障投入。各级政府要坚持和完善气象双重计划财务体制,逐步加大地方财政投入保障力度。统筹协调重点任务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健全气象基础设施、气象设备系统升级迭代及运行维护等保障机制。
(三)加强法治建设。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相关行政事项纳入“多规合一”数字监管范围。健全气象标准体系,加强优质标准供给。
2023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