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364/2022-00002
  • 发布日期
  • 2022-05-12
  • 主题分类
  • 规划信息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平顶山市“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2-05-12 浏览次数: 浏览

平顶山市“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谱写新时代鹰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为加快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改革发展,根据《河南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推进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着力促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总体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

——收储调控能力显著增强。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收购粮食约55.73亿斤,其中最低收购价小麦11.39亿斤,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粮食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粮食储备任务。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入统应急供应网点127个,应急加工企业18个,应急储运企业32个,应急配送中心7个,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经受住了考验。扎实做好军粮供应和保障服务工作, 有效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与3个市、县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产业实力明显提升。粮食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2020 年我市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3.35亿元,较“十二五” 末增加6.35亿元,年均增加 7%。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40个,粮食质检中心1个,“好粮油”示范县1个,“好粮油”省级示范企业3个,在产后减损促增收、源头把控保安全、品牌引领好粮油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入实施品牌战略, 遴选“河南好粮油”产品,支持企业品牌建设,全市涌现出创大、明轩、松林等一批知名企业与品牌,粮食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 2020 年末,全市完好仓容达到 108万吨。粮食物流通道全面打通, 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原粮散粮运输、成品粮集装化运输比重大幅提高,粮食物流效能稳步提升。实行粮食仓储信息化管理,智能化粮库实现互联互通,仓储数字化管理取得新突破。

——物资储备工作顺利开展。2019年机构改革后,全市各级应急物资储备职能划转工作有序进行,市物资储备保障中心顺利组建,市级救灾物资管理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为构建完善的物资储备体系奠定了基础。目前市级救灾物资储备种类达到3类30个品种,物资仓容规模达到1000㎡,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法管粮管储水平全面提高。全面压实粮食安全责任,有效形成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全省粮食安全市长责任制考核中连续4年获得优秀等次。全面修订《平顶山市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平顶山市市级成品储备粮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健全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大粮食流通领域监督检查力度,严格落实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依法管粮管储能力进一步提升。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结构深刻变化,水土资源约束日益加深;粮食储备规模结构布局有待优化,多元粮食储备体系尚未形成;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相对落后,粮食流通效率亟待提高;物资储备种类单一,统一的物资储备体系仍未建成;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推进缓慢,极大限制了行业转型发展;依法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实现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重道远。

第二节 新阶段的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错综复杂,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十四五”时期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市委市政府将粮食安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明确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国家部署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有利于促进我市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加大高标准粮仓、绿色仓储设施、现代粮食物流骨干网络和应急能力建设力度,有利于我市争取更多国家支持,改善仓储物流条件;“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为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向国内市场传导的压力增大,保供稳市的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粮食供需仍将维持紧平衡态势,粮食生产区域集中度不断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兄弟地市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我市粮食产业发展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洪涝、风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频发,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通过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安全的主动权,开创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新局面。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主动对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 着力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着力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着眼于全面提高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紧盯弱项短板,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防风险、稳市场、守底线、保安全、促发展相统一。

——坚持市场化方向。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强化政府储备公共产品属性,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引领、监管服务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坚持高质量发展。树立“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夯实保障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

——坚持依法管粮管储。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手段,推进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立法修规进程,全面加强执法监管,确保各类粮食和物资储备数量真实,质量可靠,确保需要时能调得动、用得上。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着力实施粮食储备体系升级、粮食产业升级、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提升、救灾物资储备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化粮储工程等“5 大工程”,加快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粮食调控、粮食产业、粮食仓储物流、物资储备、科技人才支撑、依法治理等“7 大体系”,到 2025 年, 基本建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

——粮食收储调控更加有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粮食储备体系更加完善,粮食应急综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政府调控更加精准,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全市粮食应急供应能力保持在2000吨/天以上。

——粮食产业发展更加高效。粮食加工布局更加优化,“三链同构”取得有效进展,“五优联动”得到全面推广,优质品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增强,粮食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全面提升。到 2025 年,全市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粮食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更加优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形成资源共享、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体系。到 2025 年,粮食完好仓容稳定在165万吨。

——物资储备体系更加健全。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和种类能够满足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重要物资管理得到系统加强,全市统一的物资储备体系初步形成。到 2025 年,市级物资储备库区面积增至3000㎡以上。

——科技人才支撑作用更加突出。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创新取得有效进展;人才兴粮深入实施,粮食和物资储备人才队伍不断充实,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人才凝聚力、吸引力显著增强。到 2025年,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提高。

——依法监督管理更加有效。粮食安全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进,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不断加强。

表: “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类别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属 性

1

粮食供应

地方储备粮规模完成情况(%)

100%

100%

约束性

2

粮食应急供应能力(万吨/天)

0.15

≥0.2

约束性

3

应急供应网点(个)

127

144

预期性

4

应急加工企业(个)

18

28

预期性

5

粮食加工

粮食加工业总产值(亿元)

23.35

50

预期性

6

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研发

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

0.6

预期性

 7

设施建设

粮食完好仓容(万吨)

122.71

165

预期性

8

跨地区粮食物流节点(个)

1

预期性

9

地区内粮食物流节点(个)

1

预期性

10

物资储备

市级物资储备仓容面积(㎡)

1000

3000

预期性

第三章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构建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

深化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严格储备安全管理,更好发挥政府储备调节本行政区域内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 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的作用,切实提高区域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 优化粮食储备结构

严格落实省下达我市的储备规模计划,确保储备规模足额到位。建立政府储备规模动态调整机制。按照以口粮为主,建立必要成品粮储备的原则,优化储备品种结构,使之与区域粮食消费相适应。小麦等口粮品种(含成品粮)合计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储备计划的 70%, 按要求适时充实成品粮(含小包装粮油)储备。紧密结合城镇化背景下人口分布的变化和粮食市场需求,在城市及人口密集地区、边远山区和价格易波动地区合理布局政府储备库点,优化储备布局,增强粮食保供能力。

第二节 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机制

坚持分级储备、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原则,完善政府储备体系,政府储备以市级储备为主,县级储备为辅。加强市级储备和县级储备协同运作。改革政府储备运营管理制度,按照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政府储备承储企业储备运营业务与企业商业经营业务实行分离,人员、实物、财务、账务管理严格分开。强化政府储备安全管理, 制定完善政府储备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基础工作规范,加强承储企业和库点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做到数量、质量、品种、地点“四落实”,实行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记载, 确保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守住政府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的底线。

第三节 构建多元粮食储备体系

建立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落实我市《关于建立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的实施方案》,按照明确功能、分级建立、分步到位的原则,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结合本行政区实际,督促和指导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建立一定的规模的社会责任储备,增强粮食应急保供能力。鼓励粮食经营企业保持适当商业库存,执行特定情况下的粮食库存量。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存粮,鼓励大型超市及机关、学校、医院、大中型企业等单位食堂,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成品粮,推广应用节粮减损、绿色储粮新装具,科学引导城乡居民储粮,构建功能互补、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

第四章 提高保供稳市能力,构建完备的粮食调控体系

 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的文章,确保粮食市场平稳有序运行,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第一节 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

 统筹抓好粮食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政策性收购“兜底线、稳预期” 作用,保护种粮农民基本收益。有效落实粮食收购企业备案管理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入市收购粮食。鼓励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开展订单收购,推动形成“五优联动”。强化粮食市场化收购资金保障,拓宽资金渠道,为收购企业提供融资增信, 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加强粮食收购监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落实超标粮食处置办法,对超标粮食实行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定向销售、分类处置、全程监管,坚决杜绝超标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第二节加强粮食市场调控

   严格执行粮食流通统计调查制度,优化完善数据采集渠道,推进数据标准化管理,实现数据资源互通共享。着眼于粮食“产购储加销”全过程,以建设专职机构、专业团队为抓手,着力推动粮食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部门协作,加快构建新型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为市场调控和预期管理提供依据。完善粮食市场体系,支持建设布局合理的粮油市场交易“主动脉”;加快发展粮超对接、粮批对接、粮校对接等直采直供模式,发展粮油连锁店、加工配送供应网络,推动粮食购销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畅通粮油市场供应的“微循环”。建立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向农民、企业等各类涉粮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 有效引导市场需求和预期。

第三节 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依托综合性粮食储备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等,布局建设集粮油储备、粮油加工、主食加工、物流配送、 供应网点、应急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强化粮食储备企业、军粮供应网点、粮油批发市场、“放心粮油”店、“主食厨房”、连锁超市、电商平台和各类粮食零售终端功能,建设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市县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立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成品粮储备,提高小包装成品粮储备比例。修订完善各级粮食应急预案,健全预案体系。探索建立粮食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完善与应急管理部门的会商协调机制,强化应急培训演练,持续加大对粮食应急储备、应急保障系统、应急保障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加快形成上下协调、 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

第五章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为抓手,重点围绕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通过强化粮食加工业带动,加快培育粮食品牌,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粮食产业布局

统筹考虑粮食产销区分布、重要物流通道和节点,优化粮食加工空间布局。推进小麦、玉米加工向产地集聚,引导建立优质专用原料基地,促进就地加工就地增值。引导以口粮为主的加工产能,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粮食消费需求,提升成品粮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

第二节 推进“三链同构”

围绕小麦、玉米和油料等粮油产品,兼顾杂粮、薯类等特色粮食产业,以产业链整合带动价值链和供应链升级,引导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集群使粮油产品获得全过程、多层次的增值。以龙头企业、产业集聚区、批发市场、区域品牌等具有市场优势的载体为主导,向上下游两端延伸产业链,有机联结分散的市场主体、分散的环节和产品, 打造 “产购储加销”综合体,塑造“三链同构”的微观主体,加强粮食副产物综合利用。

第三节 加快培育粮食品牌

实施品牌兴粮战略,落实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积极推荐“河南好粮油”产品。全面实施粮油产品公共品牌建设行动,培育区域公共品牌,继续扩大知名粮油品牌的市场影响,鼓励粮食加工企业发挥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着力培育一批消费者认可的优质企业品牌。深入挖掘粮油产品的地方特色。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公共品牌的推广宣传力度,提升我市粮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竞争力。

第四节 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强化粮食全链条节粮减损,将节粮减损工作列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在粮食收储环节,改造和建设一批粮仓设施,加快推广绿色低温储粮技术,推进分品种分仓储存,实行优粮优储。在粮食物流环节,提高粮食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四散化运输程度。在粮食加工环节,推广口粮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在粮食消费环节,组织开展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普及爱粮节粮知识,大力倡导科学文明消费方式,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

第六章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优化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布局,实施仓储物流设施提升工程,完善“通道+枢纽+节点” 的粮食物流网络,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配套的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第一节 提升粮食仓储水平

继续优化粮食仓储布局,不断提升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粮食仓储体系。通过新建或改扩建方式,推动建设高标准粮仓。重点对仓容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提升功能。推动建设浅圆仓、立筒仓等大型机械化仓储设施, 提高粮食中转、应急能力。探索建设成品粮低温储备库,依托大型粮油加工企业实施成品粮动态储备,提高粮食应急效率。充分发挥不同仓房的使用效能,提高仓容资源配置效率。

第二节 提高粮食物流集聚效能

畅通跨区域粮食物流通道,构建连接省内产销、加工区的“通道+枢纽+节点”的物流网络,基本实现粮食物流全过程的有效衔接和供应链安全稳定。鼓励收储企业、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建立完善散粮接发设施,全面提升粮食散装化对接水平。

第三节 推广应用先进储运技术

鼓励引导粮储企业应用先进储运技术,平房仓重点推广高效环保进出仓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立筒仓和浅圆仓重点推广粮食进出仓多点智能防分级技术。加快推广低温保鲜等绿色生态储粮技术、高效环保型装备、散粮接发设施等应用,提高仓储物流设施绿色化水平。

专栏3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鼓励和支持粮储企业建设高标准粮仓。提升现有粮食仓储设施功能。推广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机械制冷、气调储粮、低温储粮等科学储粮装备,探索应用富氮低氧气调储粮技术,完善粮情在线监测和自动化控制功能,实现绿色储粮。到 2025 年,在稳定粮食完好仓容规模的基础上, “一符四无”粮油率保持在 95%以上。加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吸引粮食加工、储藏、运输及食品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粮食企业供应、加工和销售物流的一体化发展。

第七章 增强应对风险能力,构建高效的物资储备体系

综合我市自然灾害、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按照就近储备、调运迅速、保障有力的要求,有效整合各类储备资源,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资储备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品类齐全、规模适度、布局完善、信息共享、调拨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第一节 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制机制

按照分级负责、分级储备、分级管理、分级保障的原则,合理确定救灾物资的储备品种、储备规模,优化储备布局,落实救灾物资储备计划,鼓励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物资储备,加强与省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衔接。加强市级救灾物资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研究制定我市《市级救灾物资管理暂行办法》,推动市级救灾物资购置、储备、调运、使用和回收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完善救灾物资储备数字化平台,健全救灾物资储存、管理、调拨和使用的部门联动保障机制,切实提高救灾物资使用效能。加强公共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提高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动员能力。

第二节 强化救灾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区域性物资储备中心,支持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按照满足本级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响应需要的标准,市级综合中心库建筑面积达到 3000 ㎡以上,县级基础储备库建筑 面积达到 1000 ㎡以上。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对接“应急保障调度平台”,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大数据平台,实现机构、人员、设施、物资、装备的全方位数字化管理提升。强化应急人员管理,进一步提高救灾物资调运效率。

第三节 加强重要物资管理

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各类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的衔接和协同。按照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统一部署,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国家物资储备管理相关工作,保障物资储备安全。统筹利用闲置国有粮食储备库,为做好接收、储备更多物资品类和规模做好准备。认真落实国家储备发展计划,切实增强应对不同突发事件和紧急状态的保障能力,服从和服务统一的国家储备体系建设。

第八章 坚持创新引领,构建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坚持创新在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兴粮兴储战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粮食和物资储备深度融合,推动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围绕粮油仓储、粮油加工、现代物流、粮食信息化等重点领域,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粮油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引导粮油企业与涉粮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让中心等创新平台,解决制约产业升级的难点问题。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持续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科技成果、人才、机构“三对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化运作的科技成果转移新模式。

第二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人才培育行动。针对我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实际,深入实施干部素质提升、“人才库”建设,促进全市粮食和储备行业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凝聚吸引高端适用人才,构建以新技术应用促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高质量发展涵养适用人才的科技—产业—人才互动发展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竞赛”和职业教育培训,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围绕新一轮粮食企业改革,优化企业规模结构,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强对青年职工和仓储保管、质量检验等紧缺实用人才的吸引力。

第三节 加快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坚持以数字化为引领,以更好满足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加强数字平台建设,着力加强行业信息化基础施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强化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效能,全面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能力。到2025 年,粮储信息化标准规范、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安全支撑、运行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建成政务一体化服务、储备动态管理、军粮综合保障、应急指挥调度、质量安全监管等各大类应用协同运行的新模式,数字粮储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 5 信息粮储工程

依托粮安工程智能化管理系统、国家物资储备信息系统等在建项目,建立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系统,提高库存动态监管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加快统一应急调度指挥系统建设,应对不同级别紧急突发事件的粮食和物资储一体化应急调度。加快数据资源整合暨追溯试点配套设备配置,加快与我市其他数据资源系统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与军粮企业数据对接,构建军供粮油食品数量、质量的全方位监管,保证区域内军粮供应安全。统筹用好“双随机、一公开”、市“互联网+监管”等平台,全面提升办公效能。实现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府网站便民服务功能深度融合。

第九章 提升依法治理水平,构建现代化的治理体系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全面推进粮食安全法治建设,强化粮食依法监管和执法监督,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由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转变,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一节 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按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聚焦粮食生产能力、粮食储备能力、粮食市场供应、 粮食产业发展、粮食质量安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相关部门责任落实等重点内容,切实履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公室职能,协同有关部门修订考核标准、优化考核指标,进一步增强考核精准性、导向性和实效性。严格执行考核规范和程序,组织抓好考核实施,确保考核结果公平公正。坚持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强化问题整改和结果运用,更好发挥“指挥棒”导向作用。建立与有关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将粮食安全责任制纳入法治轨道。

第二节 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法治建设,强化依法管粮管储。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河南省储备粮管理办法》,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和规范,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制度体系。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 深入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实施“八五”普法,全面提高干部职工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深化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放管服”改革,精简办事程序,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执法体系建设,落实粮食执法监管人员、经费、装备,推动执法监管高效规范,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第三节 强化监管督查

深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健全分类分级监管机制,完善粮食和物资监管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实现监管制度化、常态化。做好“12325”全国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监管热线受理、处置、调查、反馈及运行维护,加大对涉粮违法违规行为核查处理力度。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效率。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第四节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提升粮食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继续实行收购、储存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指标检验制度,强化收获粮食质量调查、品质测报和安全风险监测。压实粮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企业粮食质量安全检验能力,严格粮食收购、储存和销售出库检验。加快质检队伍建设,依托市级检验监测中心,开展质量安全技能培训。

第五节 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落实《河南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和《河南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优化国有经济在粮食领域的布局,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在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对市直国有粮食企业现有资产进行调整重组,组建集团公司,实施现代企业制度,将政策性粮食储备与市场化经营分开。各县(市)结合实际,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推进粮食企业改革,按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策性粮食储备和经营分离。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

加强党对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规划组织实施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规划实施合力,确保规划任务如期完成。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规划实施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加快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深化改革转型发展。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提升基层组织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二节  压实规划实施责任

各级政府粮食和物资储备部门要切实承担规划实施主体责任,制定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实施方案,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程、行动计划和重要任务,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进度要求,分解落实到位。坚持年度计划跟着规划走,建立规划与年度计划的有效街接机制,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计划指标体系,合理确定年度工作重点。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统筹做好工作部署,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努力形成协同推进规划落实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粮食和物资储备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制。坚持资金和要素跟着任务走,争取有关部门加大对粮食仓储物流、粮食产业、物资储备等重点项目的用地支持和其他扶持政策。积极争取粮食仓储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债券类资金,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政策性粮食收购有仓容缺口区域的粮食仓储设施项目,以及位于粮食物流重点线路、节点上的粮食仓储物流项目。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

加强规划落实情况评估。做好重大项目实施跟踪,及时研究把握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主要规划指标、重大工程落实情况纳入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考核。完善规划实施监督管理机制,实行专项检查与经常性监督检查相结合,做好阶段性评估,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本规划的宣传解读,充分凝聚共识、动员力量,积极交流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