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364/2021-00001
  • 发布日期
  • 2021-11-09
  • 主题分类
  • 规划信息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平顶山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
发布日期:2021-11-09 浏览次数: 浏览

平顶山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

 

粮食安全事关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适应平顶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粮食事业全面发展,现将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平顶山市粮食工作实际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总结评估如下:

一、 指导思想

抓住国家推进实施“粮安工程”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粮食物流现代化建设,夯实粮食流通基础,搞活粮食市场流通,增强粮食调控手段,以全面提升粮食收储、供给能力为目的,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等各种突发事件的保供能力,着力构建稳定有序、调控有力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保障全市粮食供应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

二、 基本原则

1、坚持安全至上,服务民生的原则。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粮食安全责任意识,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作为保障民生工作的基本任务

2、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的原则。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健全制度,加强监督,规范流通行为,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的扶持和投资力度,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3、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的原则。统筹规划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新建、改造和布局调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升粮食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4、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的原则。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大资产整合重组力度,加快推动粮食流通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做大做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充分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兼顾,注重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促进,注重日常运行和应急保供相结合,努力构建高效灵活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三、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一)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坚决守住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现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土壤质量不下降。进一步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提升产出能力。

2、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产量。组织实施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体系。整合政策、资金,推广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主产区要切实用好中央和省财政补助资金,落实配套措施,改造中低产田,开展连片大规模高产高效示范片建设,增加粮食产量。

3、落实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切实保护种粮积极性认真完善和落实粮食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逐步推进粮食直补与粮食生产者挂钩,与高产、优质的粮食品种挂钩。新增粮食补贴要向粮食主产县倾斜,向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加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补贴到粮食生产者手中。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为粮食生产者提供信贷等金融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粮食作物保险给予支持。搞好粮食收购。

4、抓好粮食收购。强化各级政府抓好粮食收购的主体责任,健全粮食收购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制。根据粮食种植布局和交通条件,统筹设立粮食收购网点,合理布局,方便农民售粮。在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落实收购资金贷款,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企业自主收购粮食的支持力度。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打白条”、压级压价和“转圈粮”等坑农害农及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

(二)加强粮食流通能力建设,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1、加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管理。组织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将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作为重要农业基础设施抓紧建设。加快粮食新库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着力支持重要物流节点建设,推进粮食物流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四散化”。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尽快建成与本地区粮食收储规模和保障供应要求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仓储物流体系。

  2、健全粮食物流网络。大力推广散粮、成品粮集装化物流方式,引导购销运企业联合运营,打造跨区域的粮食物流通道。将粮油批发、配送和供应网络建设纳入各地城镇建设规划和商业网点规划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省级粮食交易中心功能,推进政策性粮食规范交易。培育公益性粮食批发市场。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按照平顶山市作为国家内陆散粮物流节点的总体规划, 以及满足全市粮食购销平衡、地方粮食储备规模调整和粮食规模化生产的要求。

3、加大建设改造的力度。根据国家粮食局老仓改造工作部署, 各(县)市全面完成 1 个中心库的新建和若干个骨干库的改扩建任务, 并加大收纳库的维修改造力度。充分利用我市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建造仓容量大、机械化程度高、粮食进出快捷的散粮中转储备库,实现铁路、公路无缝衔接,提高物流效率,节约粮食物流成本。中心库、骨干库粮食物流的“四散化” 率达到90%以上。

4、推广应用现代先进保粮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保粮技术,新建仓库必须全面达到科学保粮“四项新技术”的规范要求, 改造一批重点骨干仓库。到“十三五” 期末,全市粮食机械通风达到100%,环流熏蒸仓容达到 60%,具备粮情自动测控系统的仓容达到60%。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准低温粮库,大力推广应用先进低温保粮技术,提高成品粮和过夏粮食的安全保管能力。

(三)落实粮食储备规模,加强储备粮管理

1、创新粮食储备机制,提高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完善市级储备粮“动态经营、滚动发展”的管理机制,增强粮食调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分梯级粮食储备新机制。通过运用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政府掌控的社会粮食周转储备。在坚持政府对储备粮所有权、动用权和监管权不变前提下,创新经营管理机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府粮食储备相关工作。严格执行粮食经营、加工企业最低最高库存制度,鼓励企业保持合理商品库存。建立地方粮食储备和中央粮食储备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调控市场、稳定粮价的协同效应。

2、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健全储备粮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储备粮布局和品种结构,落实储备粮费用和利息补贴、动用和轮换价差补贴,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储备粮费用和利息补贴标准。按照粮食储备贷款管理规定,积极提供储备粮收购、轮换和应急供应等贷款支持。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与维修改造,要与当地储存的储备粮规模相适应。

     3、严格落实管理制度,确保储备粮安全。按照高效灵活、运作规范、监管到位、保障有力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企业责任。不断完善库存、质量和轮换监管机制,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稳步推进集中和统一规范管理,增强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强化日常监管,确保粮食储备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四) 创新创优服务,积极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

继续加快推进放心粮油工程。要结合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积极探索建立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发挥批发市场粮油产品品种多、质量优、价格低的优势,共同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扩大市场优质粮油的覆盖面,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以市(县、 区)级粮食购销公司为抓手,以直接投资或控股等形式设立一定数量的放心粮油窗口, 完善放心粮油产品的配送机制,构建放心粮油的产销服务体系。 引导和鼓励大中型粮油加工企业发挥优势,创建放心粮油销售网络。

(五)保障粮食市场稳定,健全粮食应急保供体系。

   1、完善粮食调控机制。有效发挥粮食储备吞吐、加工转化的调节作用和财政补贴的导向作用,确保粮食市场基本稳定。认真执行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

2、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根据十三五粮食流通的新形势,加快《平顶山市粮食应急预案》老版的修订,严格执行新版本《平顶山市粮食应急预案》,进一步加强粮食应急保供体系建设。统筹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军粮供应体系、“放心粮油”市场体系、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四位一体”的粮食供应保障体系。每3万人应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每个乡镇、街道应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网点,并配套相应的应急加工企业、储备设施和配送中心。城市和山区的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0-15天市场供应量。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时的粮食供应。

3、加强粮食监测预警。健全粮食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调查统计体系。建立部门间粮食统计信息共享机制。落实粮食经营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加强粮食流通统计执法检查,督促各类涉粮企业按照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规定,建立经营台账,定期向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数据。建立粮食监测预警平台,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分析、信息发布。

(六)加强粮食质量安全治理,提高质量监管能力 

  1、加强源头治理。建议市政有关部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管,控制工业“三废”和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耕地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调查监测,土壤受污染严重地区采取耕地土壤修复、调整种植结构、划定粮食生产禁区等措施,从源头上防治粮食污染。大力推广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建立耕地土壤环境和农田灌溉水质监测网络,加快建成农村垃圾、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水等处理系统,加强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污水的资源利用,有效解决耕地面源污染问题。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预警。

  2、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粮食生产标准体系,推进粮食标准化生产。着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城乡普遍建立“放心粮油”供应网络。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粮食、食品药品监管等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作用,加强粮食收购入库和入市质量检测,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制度。积极探索分开收购、分仓储存、分类处置的有效途径。加强监测预警,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加强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超标粮食的管控,建立完善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

3、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严格实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各级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建立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机制,粮食、农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基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县乡两级监管责任。深入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治理整顿,完善不合格粮食处理和有关责任者处罚机制。 

(七) 推进依法行政,规范粮食流通正常秩序。

切实履行法律法规的职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权力运用, 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维护粮食流通正常秩序。

1、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以及重大行政处罚、重大项目投资,全面实施合法性程序,逐步建立专家咨询、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制度,从制度上来保证重大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努力使各项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2、完善行政执法机制。深化行政执法责任制, 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切实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 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 实现公开透明运行与岗位责任有机结合

3、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完善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加强部门沟通协调, 加大对粮食流通各环节的专项整治和监督检查, 完善市县两级粮食质量监测体系, 提高检测能力, 确保我市粮食供应安全和粮油产品放心消费。

4、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进一步完善粮食行风监督员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的监督, 加强对行政许可、 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的实时监督,加强层级监督。

5、推进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加强行业自律。

(八)开展爱粮节粮减损行动和健康消费,树立爱粮节粮的良好社会风气 

1、加强爱粮节粮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大力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将爱粮节粮宣传纳入“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活动,加强媒体公益宣传。推行科学文明餐饮消费方式,加强对餐饮业和单位食堂等的引导和监督,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制止粮食浪费行为。支持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重点加强对学生及广大青少年的爱粮节粮宣传教育。各级机关、国有企业和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杜绝粮食浪费。

2、全面实施节粮减损。在粮食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全面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大幅度降低粮食损耗。加快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改造,鼓励新增设施使用绿色储粮技术。大力推广农户科学储粮。督促粮食加工企业合理控制加工精度,避免过度加工造成粮食浪费和营养流失,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

(九) 加强粮食行业队伍建设,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科学制定粮食人才队伍发展规划, 做到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加强校企合作,指导企业引进人才。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平台,加快引进粮油专业人才和市场营销管理人才, 把懂市场、 会管理的人才聘用到重要岗位上。加大培训力度, 建立人才长效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在职人员的业务和技能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努力提高全行业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促进粮食事业全面发展。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建成散粮物流及粮食物流节点网络体系,基本实现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2015、2017、2020年,全市粮食物流散化量占总粮食流通量的比重分别提升至70%、80%、90%。加强我市与周边地区的产销对接。

    (1)市辖区内粮食物流通道。市内粮食物流流向主要为由东南、中部及西北三个区域输送的供给物流,形成粮食主产区到粮食加工聚集区和周边地区的物流通道网络。该通道网络与省内粮食物流通道互联互通,实现毗邻周边地区之间的粮食余缺调剂和功能互补,粮食流通方式主要是汽车散装运输。

(2)引导粮食企业进驻产业集聚区。根据我市粮油食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在宝丰、郏县、叶县、市区等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具有贸易、加工、储存、运输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粮食现代物流园区,吸引粮食加工、储藏、运输及食品企业向园区转移和集中。以粮食物流园区为载体,实现粮食企业供应、加工和销售物流的一体化,逐步构建粮食现代物流供应链,推进我市粮食加工业发展。

(3)加快粮食物流资源重组整合步伐,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提高粮食行业总体竞争力。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整合市内粮食企业,带动行业快速发展。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粮食物流企业发展,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4)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积极探索推进贯穿收纳、集并、中转、运输、储存、发放各个环节一体化的散粮运输系统,形成多种运输方式高效衔接。采用先进互联网技术及基于网络的数据库技术,将粮油物流企业各项业务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开发应用粮油物流业务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研究试点基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生产执行管理系统(MES)和物联网的粮食流通信息集成系统,构建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并逐步从单个节点到全部节点实现粮食物流全过程监控管理。

(二)、加强粮油仓储设施改造步伐。完成我市现有“危仓老库”的维修改造和报废重建工作,健全粮食收纳体系,基本消灭“危仓老库”,提高仓储水平。2015、2017、2020年,全市完好仓容分别达到 90万吨、100万吨、110万吨,实现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比例分别达到100%、90%、90%,具备低温和准低温储粮系统的仓容量分别达到10%、15%、20%,具备气调储粮系统的仓容量分别达到2%、4%、8%。

(1)修复“危仓老库”。截止2012年底,我市粮食仓库有效仓容为70万吨,其中,80年代(含)以前建设的仓容32万吨。共有“危仓老库”32万吨。其中需大修仓容7.98万吨,达到报废标准需重建仓容约25万吨,简易仓 13.4 吨。

(2)造及功能提升。粮食储备仓房大修改造的重点内容是对各类粮食仓房进行防潮防雨、保温隔热更新改造,配置先进适用的仓储作业设备,提升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等功能。具体内容和标准应符合《粮食仓房维修改造技术规程》的有关要求。

    (3)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含油罐)。1、报废拆除达到报废标准的旧仓仓容约0.5万吨,拆除简易仓容13.4万吨,原址翻建仓容32万吨,新建收纳库仓容8万吨。2、完善一级大型粮库,在全市重点打造一级大型粮库,市属企业通过“退城进郊”重建2个一级大型粮库。一级大型粮库仓容规模在10万吨以上。3、推进二级粮库和骨干粮库建设。全市5个县(市)和城郊粮食分局重点建设8个左右仓容2.5万吨以上的二级粮库,13个仓容在1.5万吨以上规模的骨干粮库。二级粮库和骨干粮库采取报废没有维修和使用价值的旧仓,翻建新仓。4、整合一线收纳库点。重点打造仓容量5000吨以上1.5万吨以下的主要收纳库25个,配置一定的仪器、设备,满足粮食收购需要。5、储备油罐建设。全市规划拆除重建、新建油罐2万吨。

(4)设施功能提升。对现有粮库提升功能,建设机械棚、器材库、药品库、化验室、地磅房、变配电间、消防池、泵房、道路、室外地坪、绿化等附属设施;配置吸粮机、扒谷机、输送机、清理筛、汽车衡等“四散化”作业设备;配置机械通风、粮情检测、环流熏蒸等科学保粮设备;购置检化验设备;建设粮库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气调和低温储备仓改造。

(三)、完善应急供应体系。逐年增加市级储备粮规模,加强储备粮管理,做到管理规范,运作科学,确保储备粮严格管理、运作灵活、调控自如、效益显著、调得出、用得上;

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从保障粮食安全对监测工作的需要出发,调整和适当扩充监测网点,不断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满足应急状态下的粮食监测的需要。

推进主食产业化,建立粮食加工和供应网络建设,保证应急状态下的加工和供应工作不断档。

在现有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粮食应急供应网点的覆盖范围,确保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个应急供应点,实现应急供应网点城乡全面覆盖,辐射所有乡村和社区。对偏远丘陵、山区,重点搞好乡镇级应急供应网点布局和成品粮储备,确保应急供应。

粮油应急供应点的设置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以现有粮食应急供应点、军粮供应店(点)、成品粮批发市场、放心粮油店、粮油平价店为重点,完善设施,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提高应急功能,对于一些重点地区,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改造、新建一批粮食应急供应点,不足部分从部分商场、超市、粮油经营店中择优选定,承担应急粮油供应任务。积极参与军方组织的军民融合,与军方合作建设军粮应急保障基地。同时选择认定一些信誉好的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经营企业和城镇连锁超市以及农村连锁服务网点,委托其承担应急粮食供应任务。

至2020年,全市建成市、县二级应急粮源及成品粮油供应指定企业140个(家),改造军粮供应站(点)5个,应急加工企业18家,指定乡镇农村应急超市80个。

(四)、增强储备保障能力。继续充实粮油储备规模。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争取建立与中央储备粮相适应的市、县二级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健全储备粮油轮换机制。

为建立粮食应急保障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维护粮食安全和社会秩序,需要在市区建立成品粮油储备,满足成品粮油应急供应的需要,拟在市局直储备库建设两栋成品粮油低温储备仓房及附属设施。

(五)提高粮油应急配送能力。以现有粮食购销企业中心库、骨干军粮供应站(配送中心、储备库)、重点骨干应急加工企业等为依托,鼓励和支持改造建设18家区域性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增加必要的应急运输等保障设施,提高粮食应急配送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应急粮食加工配送企业18家,完善粮食应急储运网络,合理确定部分应急储运企业,做好应急粮食的调运准备。

争取省粮食局支持,以市直属军粮供应中心为依托,建设省级粮食应急保障基地,争取在平顶山存放0.5万吨省级成品粮油储备。

(六)强粮油应急加工及运输能力。改扩建粮食加工生产线,增建部分加工配套设备,改造、维修、扩能供应网点,新增部分物流、配送设备,健全和完善粮食应急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协调的粮食应急网络。增加投入,加强对全市县级城市及重点地区粮食加工、供应等应急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应急工作需要。

选择一批实力强、信誉好的粮食加工企业,指导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确保粮食应急日加工能力基本满足辖区内口粮日需求量。加强对粮食应急加工企业配套设施的投入和技术改造。增加对粮食应急加工企业柴油机、发动机等应急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应急加工的需要。对全市18家粮油应急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加强对粮食应急加工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等的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对粮食应急工作的成效投入机制,必要时可设立粮食应急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七)完善零售市场。在全市五个市(县)确定35个城市粮油超市、便民连锁店;确定25个城镇粮油连锁店。为方便农村居民生活,在80个乡镇确定80个农村粮油超市、连锁店。加快制定粮食零售市场管理办法,规范粮食零售市场管理,健全粮食零售经营者诚信档案制度,保障零售市场粮食质量安全。大力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深入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切实提高城乡口粮质量安全水平。

(八)保证粮油质量安全。2020年全市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健全,粮食检验监测机构与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网点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装备水平明显提升,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初步建立,应急处置能力明显增强,质量监管和检验技术水平大幅提高。

到2020年,建立粮食检验监测机构6个,其中市级检验监测机构1个,县级检验监测机构5个;完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和大型粮油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检化验室80个,其中国有粮食收储企业75个,大型粮油产品生产加工企业5个。

 (九) 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

2015 年全市粮食行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建成覆盖市直粮油购销企业的粮食电子政务网络,建成全市粮食动态信息系统。2017年,全市粮食行业物联网、云计算应用取得示范性效果,建成一批粮食行业信息化示范单位,行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2020年,全市形成统一完善的粮食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粮食流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粮食电子商务水平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粮食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1)构建粮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的市、县各级粮食电子政务网络,有效推进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建设,打造政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统一完整、安全可靠、管理规范、保证有力的粮食流通电子政务平台,满足政务应用需要;有序推进粮食行业业务协同和政务资源共享,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整体运行效率和社会服务效能显著提升;进一步增强对粮食突发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理能力,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

依托统一的粮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以粮食行业业务协同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保障共享信息安全。围绕粮食行业业务流程,优先选择业务流程相对稳定、信息密集的粮食业务开展应用系统建设,改造和完善已建应用系统,提升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水平。

(2)组建粮食流通数据中心。围绕粮食购销、储运、加工、管理等业务环节和监管需求,建设平顶山市粮食流通数据中心,实现粮食数据资源的汇聚和共享,提升对粮食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综合信息支撑。建立以粮食供求形势和市场价格为重点内容的监测预警系统,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撑,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