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579217291/2021-00001
  • 发布日期
  • 2016-12-23
  • 主题分类
  • 规划信息
  • 体裁分类
  • 其他
  • 服务对象
  • 全社会
平顶山市“十三五”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发布日期:2016-12-23 浏览次数: 浏览

为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突出“接市场、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可持续”五项重点任务,确保我市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前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特制定本规划。
一、农业结构调整现状
(一)粮食生产大局稳定
立足抗灾夺丰收,全市年度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80万亩以上,总产达150万吨以上。以高标准粮田建设和高产创建为抓手,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为目标,确保粮食生产大局稳定。积极整合各类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定期对高标准粮田建设进行督导检查,加快建设进度。2015年,建设高标准粮田14.57万亩,全市高标准粮田累计建设面积达到61.9万亩。大力开展高产创建“百、千、万”示范方建设,落实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机耕、统一供种、统一机播、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七统一”技术,增加创建内涵,提高示范效果,示范方全部达到吨粮田标准,两季亩产在1300公斤以上,平均亩产比创建前高100公斤以上。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163.89万吨。
(二)生态循环农业启动实施
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牧结合、循环发展、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的要求,以畜牧业为龙头,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企业,实现养殖业、种植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组团经营,形成一批技术先进、设施配套、机制完善、生态环保的县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样板区;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扩展建设市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形成农林牧结合、资源循环、生态高效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通过对接市场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种养加结合循环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市发展循环养殖企业101家,形成了以舞钢瑞祥、宝丰康龙为代表的“农牧结合、就近利用”;以鲁山民丰、龙潭峡生态养殖为代表的“林牧结合、自然利用”;以舞钢市万东、九牧公司为代表的“协议消纳、异地利用”;以叶县双汇为代表的“无害处理、集中利用”;以叶县金汇源田、郏县润德为代表的“加工制肥、分散利用”和“就地还田、直接利用”等六大类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三)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
1、畜牧养殖。“十二五”期间,我市畜牧业生产得到持续快速发展,整体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生猪优势产区的规模和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肉牛、肉羊具有地方特色,得到突出发展,奶业、家禽属于潜力产业,得到积极推进。2015年,肉类总产量29.5万吨,禽蛋总产量9.72万吨,奶类总产量19.48万吨。
2、水产养殖。通过加快高产池塘创建和低产池塘改造、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及渔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初步建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管理手段比较先进、科技支撑能力较强、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水产养殖示范基地。2015年,实现水产养殖面积22万亩,水产品产量4.5万吨。
(四)产业化取得长足进步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7家,其中从事种植业企业83家,养殖业企业47家,加工业企业58家,流通企业4家,其他企业5家。从业人员4.4万人,带动农户总数39余万户。农民合作社达到2637家,其中从事种植业472家、养殖业165家,农机服务195家、植保162家,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服务216个,其他1427个。成员出资总额104.02亿元,带动农户数14.75万户。全市家庭农场达到512家。     
2、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实现新突破。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资产总额20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69亿元。销售收入247亿元,利润22.5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的企业17个,收入5亿元以上的7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3个。
    3、农业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2015年,发展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5个,面积0.6万亩,新增生产能力11万吨。林业合作社经营林地面积5万亩,全市发展循环畜牧企业101家。郏县远航实业有限公司年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全市优质柞坡面积达 10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亩,烟叶种植面积达到13多万亩,建成标准化养殖场(小区)1750个,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4个,初步形成了4个养殖及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林地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的非公有制林业大户250多户,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基地初具规模,为农业产业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五)特色产业逐步壮大
围绕蔬菜瓜果、烟叶、柞蚕、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产业,着力加强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以韭菜为特色的蔬菜种植辐射全国各地,带动全市发展蔬菜瓜果总面积达到66.7万亩,总产量265.8万吨;以郏县为代表的优质烟叶供应全国大部分著名卷烟生产企业,生产基地13万亩,产量2.9万吨;以鲁山县、舞钢市闻名全国的优质丝棉加工业带动山区柞蚕养殖业快速发展,柞鲜茧总产量1672吨;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亩,食用菌产量10.69万吨。“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发展木本油料林、高效经济林、生物质能源林等30多万亩。2015年,全市林业总产值26.47亿元,林农来自林业的纯收入平均达到1400元。 
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布局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有待提高。近年来,虽然我市小麦、玉米持续增产,总产创历史新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比,单产水平还较低,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还不高。并且粮食品种结构不合理,优质专用品种种植面积较小。二是特色农产品发展缓慢。特色农产品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精深加工滞后,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市农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循环农业+品牌农业+协同农业”的做优农业发展战略,以打造平顶山农业安全高地、生态高地、品质高地、价值高地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以争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为重点、以建设河南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河南省生态循环畜牧业示范市、河南省生态粮和饲料粮基地建设示范市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开展粮食“双高”创建、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品牌农业创建和健康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安全发展,高效发展。
(三)主要原则。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立足本地,面向全国,适应消费者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素质,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坚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引导农民自主进行结构调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科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四)主要目标。按照我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总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年均5%以上的增速,农民增收与GDP增长同步。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178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新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亿元。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三、农业结构调整重点
(一)确保粮食生产大局长期稳定
1、强力推进“双高”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扎实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继续实施高产创建,搞好示范带动,推广关键技术措施,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保障。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确保总产稳定在150万吨以上。继续在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生产中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在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域内,及时跟进粮食高产创建。在示范方内强力推进模式化集成技术,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均衡增产。加大粮食高产集成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综合配套技术。加大种业科技创新力度,引进、培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新品种。加强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加快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模式,为粮食稳产提供技术撑。“十三五”期间完成投资5.5亿元,力争建成高标准粮田50万亩以上,全市高标准粮田面积达到115万亩。结合叶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及叶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围绕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实施100万亩“双高”粮田建设。
2、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按照种养结构调优的要求,着力“四优”,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和绿色生态小麦、优质饲料玉米、优质瓜果菜、优质草畜。坚持种养结合、配套发展的原则,建设生态粮、饲料粮基地,发展优质高效油料作物和林果业,扩大高效蔬菜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十三五”期间围绕秸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实施100万亩生态粮建设项目;围绕发展优质草畜,实施100万亩优质饲料粮(牧草)建设项目;围绕市场需求、产业配套、农民增收,实施100万亩优质瓜果菜、100万亩优质大豆建设项目。
(二)强力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1、优化养殖结构,培育产业龙头。培育以畜牧业为龙头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品牌化生产格局,建成具有区域优势、地方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打造“猪、牛、羊、禽、驴、加工”六大优势产业区,构建饲草饲料供应体系,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畜牧综合执法体系、畜牧信息化体系等支撑体系。2020年,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1万吨、11万吨和30万吨,推进“232541”绿色养殖行动计划(300万头猪、30万头肉牛、500万只散养柴鸡、500万只肉兔、100万只肉羊、100万对肉鸽、10万头奶牛、10头肉驴)。
2、强化生态循环,促进种养结合。建立种养结合农田消纳基地,按照“畜—沼(有机肥)—粮”、“畜—沼(有机肥)—菜”、“畜—沼(有机肥)—果”,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上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就近利用”;“林牧结合、自然利用”;“协议消纳、异地利用”;“无害处理、集中利用”;“加工制肥、分散利用”;“就地还田、直接利用”等六种循环模式。启动实施“减施农药、化肥,节约用水、用种,回收废旧农膜、农药包装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的农业绿色行动。选择适宜的区域开展农药、化肥氮磷控源治理,实施坡耕地氮磷拦截再利用,降低农田排水的氮磷等污染物含量,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大力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推广化肥机械化深耕、精准化施肥、诊断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发展订单种植,引进推广适宜青贮、产量高、效益好的玉米新品种,规避收、贮污染,发展粮食烘干设备,保障养殖饲料生态安全和有效供给,满足畜牧养殖业规模发展需求。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使生物质能得到多层次、多级化循环利用,2020年,全市有机肥的产量达到100万吨。带动养殖业、种植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一体化经营,实现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
3、综合利用秸秆,保护生态环境。一是秸秆肥料化利用。对秸秆进行机械粉碎、破茬、深耕和耙压,配合建设大田堆沤肥设施。二是秸秆饲料化利用。通过建设青贮窖、饲料库房等,开展秸秆饲料商品化建设。三是秸秆基料化利用。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基料发展食用菌。
到2020年,建设南北两个市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涵盖全市85%的乡镇;建成县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验区24个;建设100个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企业。在试验区内大力实施“5153”千头线发展工程,即“百亩田、千头猪”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工程(5年内建设1500条千头线,年出栏300万头生猪)。积极推进正大集团“2+1”项目建设(100万只蛋鸡项目、100万头生猪项目、100家正大优鲜店项目)。
(三)大力实施品牌农业发展战略
1、进一步夯实品牌农业基础。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可追溯体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不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2、健全品牌农业制度体系。抓住品牌农业发展关键环节,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切入点,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健全品牌农业制度体系,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申报评定机制,全面推行“三品一标”认证和“鹰城名优”品牌认证,建立品牌动态监管、原产地品种保护开发及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3、知名品牌数量明显增加。按照“市场引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知名品牌,努力形成由国优、省优和“鹰城名优”品牌农业构成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发展体系。努力打造“滍源生猪”、“金牛足”、“众口菜粮”、“清壤园”、“冯异米醋”、“远航咸菜”、“国润红牛肉”、“云外鸡”、“状元驴”、“天成肉鸽”等一批名优品牌。到2020年,实施100个名优品牌发展计划,全市新增“三品一标” 农产品5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0个,绿色食品10个,认定“鹰城名优”农业品牌50个。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市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上海目标市场,在不断扩大生猪、肉牛、肉羊、柴鸡蛋向上海供应的同时,将平顶山“鹰城名优”农产品全面推向上海市场。
(四)大力推进协同农业联动发展
1、加快培育产业化集群。大力培育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加促养,以养带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完善产业链,重点支持生猪、肉牛、奶业、禽业、蔬菜等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自建或带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联建原料专用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保证原料供给和质量安全。大力提高产品档次,着力打造一批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化集群。建设“一园”即平顶山市健康食品高新技术产业园,“三区”即食品加工区、奶业、粮食及特色产品加工区、清真食品加工区。强力推进健康食品加工“1+3”项目建设,突出实施生猪、大豆、鸡及蛋品3个全产业链百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开发医药中间体、保健功能食品等高科技产品。到2020年,初步建成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入驻企业60至80家,实现食品工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0亿元、20亿元,实现税收6亿元,就业人数达到1.5万人左右。
2、着力优化功能区划布局。鲁山县突出精准扶贫,叶县以“双高”建设为主线,舞钢以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宝丰和市属各区突出现代都市生态农业建设,郏县打造特色产业区。主要农业功能区划布局:⑴农产品供给功能区:该区域以叶县、郏县为主,涵盖全市各县(市、区),主要任务是突出抓好粮食“双高”,打好粮食稳产基础,保障粮食安全。⑵农牧结合发展功能区:该区涵盖我市浅山丘陵区,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抓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⑶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功能区:打造以市区为中心,周边乡镇为重点,辐射市郊及周边的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建设一批产业特色突出,集高效、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⑷特色农业产业功能区:该区涵盖舞钢市、鲁山县、郏县等区域,主要任务是:发展优质油料、瓜果、烟叶、食用菌、柞蚕、水产品等区域特色产业,提升我市特色农业的知名度,打造我市特色农产品新品牌。⑸农林结合功能区:该区涵盖我市叶县、郏县、鲁山县、舞钢市、宝丰县等,在浅山丘陵大力发展以核桃、油用牡丹为主的木本食用油和优质珍贵用材林。在淮河主要支流沿岸、南水北调工程及沿线,大力发展珍贵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名优经济林、木本食用油和苗木花卉。
“十三五”期间,瓜果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蔬菜50万亩、水果30万亩、瓜类20万亩,实现水产养殖面积22万亩,水产品产量5万吨。形成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15个,林农来自林业的纯收入达到2000元。
3、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农户通过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以及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大力培育各类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围绕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支持开展代耕代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十三五”期间,力争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3000家,50%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合作组织加工和销售。
4、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发展地域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业。挖掘乡土文化、创建具有平顶山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着力抓好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创建、知名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建设、乡土文化挖掘、精品线路打造等工作。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和整体水平,构建环城市游憩带。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农业观光带、市民农园、民居农庄、民俗观光村和农业公园等农业旅游重点景区。“十三五”期间,建成100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打造南水北调沿线高品质生态林带、平桐公路生态循环农业观光带、鲁山县西部百里温泉休闲农业观光带、叶县农业公园、鲁山县蓝莓休闲采摘体验区、舞钢市瑞祥观光农业示范区。改造提升湛河区艺隆有机蔬菜休闲观光园、鲁山县林丰庄园生态林果观光园、宝丰县顺义都市农业观光园、舞钢市丰瑞生态休闲农业多功能示范区。
5、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经营。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实用人才、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扶贫攻坚培训计划,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从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示范基地,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生产技能水平、经营管理和创业发展能力。加强技术跟踪指导,强化创新创业服务,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发展能力,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到2020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5万人次,农民培训达到100万人次。三是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综合执法、市场信息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和区域农技站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广100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6、推进实施互联网+农业。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业,促进智能农业升级,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加快推进农业物联网区域示范工程,在高标准粮田规划区、设施农业和畜禽水产养殖基地推广基于环境感知、实施监测、自动控制的网络化农业环境监测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鹰城名优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建设,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电商企业对接,支持名特优、品牌农业、“三品一标”和乡村旅游资源入驻电商平台,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网上交易以及农产品网络零售等,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农产品增值。利用互联网+农业,助力农村信息服务,开展面向基层农民的科技和文化知识远程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等,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整合涉农信息网站和数据库,打造信息新、产品优、服务全的现代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
四、农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作为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着眼于农业与市场的对接,着眼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着眼于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的提高,着眼于生态绿色发展。要根据农业结构调整总体规划,制定出本县(市)、本行业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做到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有效果,确保按年度完成农业结构调整任务。运用政策引导、经济协调、信息技术服务等市场经济管理办法,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整合资源,统一协调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项目。重点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步伐,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提高农业抗旱能力;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切实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加快田间末级渠系建设步伐,解决农业有效灌溉问题。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科技含量,逐步改变原有灌溉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2020年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2%。
(三)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推动农业机械大型化、智能化,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农机农艺相融合,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智能化水平。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建设机械化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重点提高粮食收获、烘干、加工等装备水平,推进秸秆饲草收集、加工贮存以及饲养设施、畜禽水产绿色养殖机械化。到2020年,农机总动力达到298万千瓦,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20个以上,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四)提高农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高精细化农业气象情报、预报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定量化水平,进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评估,逐步开展小麦、玉米等作物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服务。到2020年,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时效提前3天以上,准确率提高15%以上。把万亩以上高标准粮田气象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布设必要的自动化监测预警设施,完善主要粮食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及防御气象灾害等系列化服务。                                   
(五)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实施目标市场开拓战略,全力开拓上海目标市场,把平顶山打造成全国一流的供沪农产品生产基地。以重点乡镇、重点基地为依托,发展规模配套、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劳动力、技术、资金、土地等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构建以重点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及配送中心为骨干,批发市场和超市为基础的市场网络。建立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培育壮大流通企业、农业公司和物流企业等农产品物流主体。实施农业信息网络落地入户工程,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网络体系,拓宽流通渠道,为农业经济发展赢得更多的市场机遇。
(六)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人才队伍体系、科技培育教育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成果转化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到农业第一线开展创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做强农业科技人员服务能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努力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全方位、多层次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增强农民依靠科技增收的能力。围绕粮食、畜牧、蔬菜、水产等主导产业的关键科技需求,发挥市农科院、健康食品协同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红英农业院士工作站、顺义循环农业研究院等科研服务平台作用,搞好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使农业科技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核心动力。到2020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超过95%。
(七)创新农村金融保险体系。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创新涉农融资担保方式,推动大型农机具、股权、债权、保单、仓单等纳入抵(质)押担保范围。充分发挥“政、银、担、保、投”支农平台,以及“合作社+政府+银行”“互联网+京东金融+中华保险+合作社”等融资平台作用,搞好农业融资服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涉农企业,由保险机构直接给予融资+保险的一揽子资金和保险支持,政府给予相应农户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各保险公司大力开发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农民和保险公司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保险机制。充分发挥农业保险作用,扩大目标价格指数、安全繁育、贷款信用保证等新险种保险面,为农业安全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八)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进行,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信托中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研究会、专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引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经济组织。开展经济组织与农民股份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