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发布日期
- 2022-04-08
- 主题分类
- 统计公报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平顶山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平顶山调查队
(2022年4月 7日)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交织叠加的冲击,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直面挑战,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发展韧性不断增强。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694.16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6.87亿元,增长7.1 %;第二产业增加值1208.53亿元,增长4.8 %;第三产业增加值1268.77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结构为8.0 : 44.9 : 47.1。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122元,比上年增长7.7%。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9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7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26.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45%,比上年末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4.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09‰;死亡人口3.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46‰;自然增加人口0.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0.6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79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7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0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9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4万人,新增返乡下乡创业1.47万人,带动就业13.1万人。年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136.55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4%。其中:食品烟酒类比上年下降0.9%,居住类比上年上涨0.9%,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6.9%。
全年财政总收入330.29亿元,比上年增长8.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21亿元,增长 14.2 %,其中税收收入144.82亿元,增长17.6 %,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7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389.37亿元,下降4.6 %,其中民生支出283.70亿元,下降6.3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72.9 %。
二、农 业
全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 446.0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9千公顷。其中,小麦种植面积 220.57千公顷,增加0.2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6.13千公顷,增加 2.06千公顷。其中,花生种植面积34.1千公顷,增加2.6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47.64千公顷,减少1.11千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27.91万吨,比上年减少6.55万吨,下降2.8 %。其中,夏粮产量121.96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1.0 %;秋粮产量105.95万吨,减少7.77 万吨,下降6.8%。小麦产量121.92万吨,增加1.22万吨,增长1.0 %。
全年油料产量15.32万吨,比上年增加0.20万吨,增长1.3 %。其中,花生产量 12.65万吨,减少0.07万吨,下降0.6 %。蔬菜产量231.01万吨,减少5.6万吨,下降2.4 %。食用菌产量11.9万吨,减少1.1万吨,下降8.5%。瓜果产量 23.7万吨,增加0.3万吨,增长1.2 %。
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 32.15万吨,比上年增长 22.5 %。其中,猪肉产量23.55万吨,增长32.5 %;牛肉产量 2.11万吨,下降2.5 %;羊肉产量1.86万吨,增长2.5 %;禽肉产量4.64万吨,增长 3.0 %。禽蛋产量17.68万吨,增长0.8 %。牛奶产量20.33万吨,增长48.4 %。年末生猪存栏250.57万头,增长19.0 %;生猪出栏 320.87万头,增加35.8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2.3%;股份制企业增长9.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6%;私营企业增长21.5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0.5 %,制造业增长15.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9.7%。产品销售率98.6%。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1.8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17.5%;传统支柱产业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8.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7.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6%;高技术制造业增15.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5%;高耗能工业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9%。
2021年末发电装机容量781.1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4%。其中,火电装机容量490.2万千瓦,下降5.2%;水电装机容量0.8万千瓦,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并网风电装机容量136.63万千瓦,增长12.4%;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84.6万千瓦,增长3.1%。
全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62.6 %。
全年建筑业总产值229.31亿元,比上年增长6.0%。建筑企业本年新签合同额243.32亿元,增长9.6 %。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下同)比上年增长12.5%。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7.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9.4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9.8 %。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1 %,民间投资增长25.1 %,工业投资增长11.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住宅投资149.12亿元,增长17.1%。商品房待售面积156.36万平方米,下降5.7%;其中,商品住宅95.97万平方米,下降5%。
全年亿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261个,完成投资比上年增长9.4%。鹰城大道、市第一高级中学新校区、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尧山至栾川高速等项目建成投用,河南鲁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等项目加快推进,焦作至唐河高速公路平顶山段等项目开工建设。
五、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10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分城乡看,城镇895.97亿元,增长10.6 %;乡村204.86亿元,增长11.1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 889.06亿元,增长10.2 %;住宿餐饮业211.77亿元,增长13.0 %。
全年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1.56亿元,下降9.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25.2 %,饮料类增长 19.5 %,烟酒类增长27.0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9.7 %,金银珠宝类增长16.1 %,日用品类增长21.3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9.9 %,中西药品类增长7.7 %,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9.3 %,家具类增长17.3 %,通讯器材类下降 11.3 %,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5.6 %,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7 %,汽车类增长13.9 %。
六、对外经济
全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值 41.90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出口总值 40.00亿元,增长 31.5 %;进口总值 1.90亿元,下降51.4 %。
全年外商直接投资(不含银行、证券、保险)新设立企业 15 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5.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6.0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 638.70 亿元,增长 3.2 %。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
2021全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1.15亿吨,比上年增长67.3 %。货物运输周转量270.69亿吨公里,增长37.0 %。旅客运输总量0.16亿人次,下降41.2%。旅客运输周转量7.02亿人公里,下降48.4%。年末全市铁路营业里程672公里,其中高铁67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78.26公里。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83.3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5 %,其中私人汽车77.58万辆,增长6.7 %。民用轿车拥有量40.48万辆,增长9.1%,其中私人轿车38.93万辆,增长9.4%。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5.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含快递)13.02亿元,增长24.5 %;电信业务总量42.23亿元,增长30.6%。快递业务总量0.63亿件,增长49.6 %;快递业务收入5.80亿元,增长36.9%。年末互联网用户165.70万户。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667.2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 9.7 %,其中境内住户存款余额2568.60亿元,增长11.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2626.99 亿元,增长12.0 %,其中境内住户贷款余额690.38亿元,增长12.0%。
年末共有上市公司4家。发行股票4只,其中发行A股3只,发行境外股票 1只。本年首次发行、再融资募集资金10.65亿元,其中A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10.65亿元。年末A股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449.80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98.56亿元,比上年增长4.12 %。其中,财产险24.31亿元,人身险74.25亿元。全年赔款支出与给付34.48亿元。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6.88 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15.81亿元,赔款金额1.79亿元。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69元,比上年增长7.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344元,比上年增长14.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42元,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380元,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19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395元,增长15.5%。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87.31 万人。其中,城镇参保职工65.53万人,参保退休人员21.78万人。基本医疗参保人数508.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73.98万人(含参保退休人员25.05万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434.0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4.52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7.8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46.80万人。
全年全市发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0.95亿元,共保障城市低保人员2.52万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2.91亿元,共保障农村低保人员12.80万人。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81万人,在校生8.39万人,毕业生2.1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16万人,在校生2.65万人,毕业生1.2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1.94万人,在校生4.84万人,毕业生1.52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73万人,在校生12.46万人,毕业生3.23万人。初中招生9.39万人,在校生25.76万人,毕业生8.92万人。小学招生8.39万人,在校生52.78万人,毕业生9.68万人。特殊教育招收残疾儿童537人,在校残疾儿童4255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1.45 万人。
年末共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5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启动实施3个省重大科技专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7项(人)。全年授权专利4659件,截至年底,有效发明专利2200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333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1.87亿元。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公有制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95 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个。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9.90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99.3%,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8.9 %。年末共有综合档案馆1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5.9万卷(件)。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6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0.3 亿元。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60处,其中4A级以上旅游景区15处。星级酒店12个,旅行社41家。
2021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06个,其中医院1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34个,卫生院96个,村卫生室 2793 个,门诊部6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35,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3个,卫生监督机构 11 个,急救中心5个,采供血1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18个,其他卫生机构11个。卫生机构床位 35359张,其中医院27400张,卫生院5952张。卫生技术人员35257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321人,注册护士15007人。按机构分,医院卫生技术人员23504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763 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技术人员423人,妇幼保健院(所、站)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148人。全年总诊疗人次29658917人次(不含核酸检测人次数),总出院人数814717人。
全年全市运动员共取得全国冠军1个,共获得省级及以上比赛奖牌数325枚,其中金牌109枚,银牌93枚,铜牌123枚。全年体质监测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1.45万人次。年末共有体育场地15602个。
十二、资源、环境
全市年末已发现的矿种58种,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29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29种。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7.4%。
全市国考河流监测断面中,水质符合I-III类标准比例100%。全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76.4%,PM10平均浓度为80微克/立方米,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16千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8.16千公顷。年末共有自然保护区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森林公园7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
注:
1、本公报2021年数据为初步统计结果。经最终核实,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418.24亿元,比上年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为8.5:43.7:47.8。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三次产业分类依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剔除国际组织)。
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不含汝州。
4.资料来源: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平顶山调查队、市财政局、教体局、商务局、文广体旅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人社局、民政局、卫健委、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邮政管理局、交通运输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人行平顶山支行、银保监分局、通信管理办公室、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