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曹晓雨)在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鹰城实践新局面进程中,我市如何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1月14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平顶山英才计划”加快建设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传递出鹰城敬才爱才、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潮勇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对人才工作的具体要求,全面提升我市人才竞争力、科技创新力、产业聚集力,打造与我市产业体系相融合的人才发展格局,按照市委书记、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向平同志的指示批示,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科学技术局等有关部门,经多次专题研讨、考察学习、征求意见,起草了《若干措施》,并经市委科技委第二次会议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于2024年12月2日正式印发实施。
《若干措施》共5个部分,包括大力集聚一流人才、建设高端人才发展载体、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人才服务生态、强化人才工作组织保障。
在大力集聚一流人才方面,将聚焦实施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青年人才倍增行动、潜力人才筑基行动、技能人才提质行动、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行动“六大行动”,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突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引育六类人才。
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将着力建立灵活自主的人才引进机制、规范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科学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充分信任的人才使用机制、畅通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活力迸发的人才激励机制等“六大机制”,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障碍、堵点,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在优化人才服务生态方面,将为人才提供多渠道、多元化支持保障,制定分类认定、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保障、金融支持等14项务实举措,让人才在平顶山安心安身安业。
《若干措施》立足我市产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现状、人才缺口需求等因素,切实做到覆盖面更广、含金量更足、精准度更高、操作性更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坚持集成优化、扩面提标。承接落实省“1+20”人才政策体系和《关于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营造最优人才“小气候”的若干举措》等省级人才政策,吸收借鉴外地人才政策特色内容,同时保留延续原“人才政策31条”执行效果较好部分,打造契合我市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体系。对覆盖范围、支持标准适当扩大提高,首次将本科生和大专生、高级工纳入购房补贴范围,分别提供2万元和1万元购房补贴;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双一流”院校本科生,生活补贴分别由1.6万元、1万元提高到8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分别由10万元、3万元提高到12万元、5万元。
——坚持靶向施策、精准支持。聚焦高端创新人才,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支持,对顶尖人才,给予500万元奖励补贴,“一人一策”进行岗位安排和科研支持、“一事一议”提供个性化服务;对领军人才,给予200万元奖励补贴,实行“一人一专班”跟踪服务;对青年人才,实施博士后招引培育“双提”行动,给予进站博士后10万元科研补助经费,当年出站后来平顶山工作的博士后10万元安家费。聚焦产业一线人才,对青年潜力人才,征集企业优质岗位,通过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鹰城人才节等重大活动精准引进;对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获得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荣誉的人才10万元、3万元奖励,给予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万元奖励;对专业技术人才,布局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行业特色学院,培养精于实操的卓越工程师。聚焦产教融合发展,加大力度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生,首次设立留才奖补,对毕业年度内为本地企业输送1000人至2000人(含2000人)、2000人以上的高校,分别按每人400元、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坚持放权松绑、赋能增效。在流动机制上,探索“政录企用”新模式,解决中小企业高层次人才引才留才难问题;在激励机制上,将职务科技成果70%以上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的无偿长期使用权赋予科研人员,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活力。对新创建或进入重组序列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奖励,对重大创新平台“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对企业、科研机构在国内外创新资源集聚城市建设“人才飞地”,给予不低于20万元支持资金,推动实现“人才研发在外地,产业转化在鹰城”的协同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