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之源寻探
作者:叶剑秀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9-07-31 浏览次数: 浏览

织绸时不仅需要精湛的手艺,更需要耐心和细心

鲁山丝绸制成的围巾


●叶剑秀/文 马进伟/图

站在尧山之巅,俯瞰苍茫丛林,心绪倏然升腾起来,眼前恍然飘过一道斑斓的彩虹。这道彩虹在苍穹下闪耀,气贯东西,逶迤欧亚,带着千年历史的回音在岁月的苍茫古道上光芒四射。

尧山之围,绵延百里,生长柞树,葱郁成林。柞树养蚕,蚕吐丝,丝织锦绸,惹世人青睐,于是远行的驼背上撘满丝绸,双峰驼坚韧硕大的蹄印蹚开了一条前未所有的路,那便是充满神秘梦幻的丝绸之路。


中原人所称的丝绸之路,泛指陆上丝绸之路。沿着河西走廊出发,穿越洪荒风尘延伸追寻,古籍文献中有记载,早在2000年前,这片布满凄风厉雨的荒漠大地上,已经走过无数人的身影。驼队的脊背上闪耀着新疆和田玉的灵光,当时成为中西贸易的宠儿,玉门关便是最好的佐证。

时光流转,匆匆岁月的物化和滋养让智慧的东方人忽然发现,内陆的丝绸和瓷器深受西方人青睐且利益丰厚,于是便把丝绸和瓷器当作主要的贸易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域诸国。

历史的竹简上记录着丝路的碎片。

早在先秦时期,连接东西方交流的通道已经存在。丝绸西传始于西汉连通西域,最初为汉武帝派人出使大月氏,联络他们东西夹攻匈奴。陕西汉中人张骞率领100余人向西域进发,途中被匈奴俘获,历经种种磨难,滞留十三载回归大汉,受到汉武帝册封。张骞此行,虽未有建树,但获得了大量西域的资料,史学家司马迁称张骞此行为“凿空”。

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始于西汉张骞“凿空”。这个时期,丝绸的传播源、传播的目的地、传播的路线都非常清楚,有史可依,有据可查,传播的数量也非常大,东西方是有计划甚至是有组织地进行丝绸贸易。

西汉时,丝绸之路上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即今新疆乃至更远的地方,称作西域。西汉初期,联络东西方的通道被匈奴所阻。汉武帝时,中原始与西域相通,开始加强对西域的经贸往来。西域本三十六个国,后来分裂至五十多个,皆位于匈奴之西。其后数年,张骞通使大夏,从此,西汉与西北诸国开始联系频繁起来,丝绸之路初现繁华。

直到十九世纪下半叶(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横跨中亚大陆的神秘古道上考察,写下了《中国》一书,其间他把“从公元前11年至公元127年间”,由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所开辟,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以罗马为终点,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这一定义的出现,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使用至今。


千百年来,全长六千余公里的丝绸之路始终充满着神秘色彩。

丝绸之路连着梦想的天堂。智慧勇敢的东方民族踏着人迹罕至的崎岖山道,向遥远的地方出发。悠扬的驼铃声告别河西走廊,带上莫高窟艺术的滋润,挺进冒险的乐园;大漠孤烟绚丽、壮观,却伴随着尖利的寒风,沙砾的无情考验着跋涉者的勇气和信念;嘉峪关西行,古道驼窝里的冷风打着旋涡,漫长的寒夜没有吹熄心中的梦想;秦岭和祁连山的积雪终年不化,寒气直往双峰驼浓密的毛里钻……茫茫的戈壁、浑厚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洁白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和惬意;玉门关的冰雨苦涩而腥咸,顺面颊流下,和着泪水的酸涩默默咽进胸腔;阳关的景致没有那么壮美,阳光甚至带着冷酷无情,告诫着出了这里可能再也见不到故人的身影;楼兰的玉箫早已止断,依栏守望的姑娘了无踪影,留下的只是凄美的传说和一地苍凉;脚下的凶险和布满荆棘的路仍要继续,多少怀揣梦想的身躯再也没有站起来,同行的伙伴只能掬一把青海湖水,在叹息与哀伤中去擦亮边关冷漠的月亮。

无数的脚步踏过,用坚毅的信念和顽强的生命,终于把天地间一条前所未有的路走成了风景,走成了历史。

丝绸之路,最初应该是一帮帮商业驼队,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甘愿去冒险取利。后来演绎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体现与象征。丝绸作为友好邻邦的媒介,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东方中国的印象,无形中促进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

历尽艰难困苦的驼队,返程必是不能空手而归,带回的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作物也在东方生根发芽。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罗盘与火药,冶铁与打井等先进技术毫无保留地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变革。古老中国的博大厚爱给世界带来了融合与共谋繁荣,这种情怀和美德传承至今,从无改变。

丝绸之路对亚欧各国的影响和贡献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其不但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也创造出一种互动的双赢格局,对中外各个领域的友好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延续千百年的陆上丝绸之路,承载着华夏文明的辉煌,源点究竟起于何处?十三朝古都西安在宣传片中称:“丝绸之路的起点,华夏文明之源,美丽西安。”终究也未敢说西安是丝路的源点,因为西安不产丝绸,说了就会闹笑话。西安至多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集散地,是集中囤积丝绸的地方。

柞蚕丝绸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丝绸文化源远流长。我国的丝绸分两种,一种为桑蚕丝绸,产于江南江浙一带,应为海上丝路重要货源;另一种则为柞蚕丝绸,是陆上丝路的主要标志。

历史的尘埃淹没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岁月枯萎了久远的繁茂,当新世纪的曙光重新唤醒丝路古道的记忆,人们便把泛黄的历史典籍翻了一页又一页,试图捋清当初丝路的伸展谱系,去找寻或还原丝路源点的根脉。

无论是西京长安还是东都洛阳,毋庸置疑,都是丝绸之路的支点或起点。货源从哪里来?我们不妨做简单的假设,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北三省和山东境内的柞蚕丝绸,如果运往洛阳或长安,无疑成本过高、造价太大,倒不如直接走海运省事。可以指望的就只有趋近避远的河南省了。伏牛山脉的鲁山、南召、方城境内,满山柞林,适宜养蚕,漫山遍野的养蚕场,产量可观,所产的丝绸质地上乘,用骆驼、骡马及人力运往洛阳、长安,关道通疏,路途便捷,省时省力,成本低廉,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谁还会舍近求远呢?

豫西南的鲁山县,古称鲁阳。东周时王子朝政变兵败携带百工奔楚,途经鲁阳,长期为家,后来勤劳智慧的鲁山人在这片不适合农耕的土地上孕育出先进的纺织技术。鲁山境内的鲁阳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北方门户,是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之一。相邻的南召县和方城县,同样因养蚕而生产丝绸,便和鲁山连在一起,把丝绸从鲁山的古鸦路、军王驿站、娘娘关、楚长城关隘,经过汝州运到洛阳,再运到长安,而后才运往西亚、欧洲。

脉络渐次明晰起来。

正是鲁山、南召、方城的柞蚕丝绸,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至宋元明清,上下贯穿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遗迹,演绎和丰富了丝绸之路的神奇故事。


历史上,鲁山县是南控襄宛、北扼伊洛的战略要地,汉属南阳,唐归洛阳。

鲁山多为山区地貌,土薄石厚,适宜柞树生长。奇特的地质结构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成就了千百年来鲁山丝绸的神话,并赐予鲁山“柞蚕之乡”的美誉。

“货出地道”,鲁山柞蚕丝织成的绸子,柔韧性能优于桑蚕丝绸。其色泽柔和、丝缕匀称、绸面密实,众人的口碑和历史夯实的品牌标签绝非徒有虚名,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从古至今,普通百姓是很少穿鲁山丝绸的。五彩斑斓的丝绸,价格昂贵,一部分由绅士贵族享用,一部分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亚欧诸国,美名远扬。

鲁山西部山区,遍山郁郁葱葱,柞树茂盛。成墩如灌木者,叶芽鲜嫩,最宜放养。每年开春,蚕农们把幼蚕由蛾房先抱到河边喂养,然后在山坡上放养,日夜看护,只需五六十天,蚕儿就吐丝结茧。蚕农视蚕坡为聚宝盆,把柞树当摇钱树;蚕坡柞墩,那是蚕农赖以生存的宝物。俗谚“一季蚕,半年粮”“筐坡十亩田”“宁舍懒婆娘,不舍蚕丝行”,极言养蚕织丝之重。

鲁山丝绸分两种,一种是山丝绸,即用山上放养的柞蚕茧加工而成;另一种是家丝绸,用室内喂养的桑蚕茧抽丝织成。鲁山丝绸又名“仙女织”,尤适制作服饰,自古至今,驰名天下,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嘉靖《鲁山县志》载:“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折绢七十四匹七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到了清代,鲁山柞蚕逐渐兴起。清乾隆八年(1743年)纂修的《鲁山县志》载:“鲁邑多山林,近有放蚕者。”咸丰年间,山区农民植柞为本,以蚕为主,获利颇丰。光绪年间,鲁山柞蚕业进一步发展,当时,民间与官府重视保护柞蚕坡,在四棵树、鸡冢等乡立碑,把“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严禁抽半、樽节草木”等五条政令、法规刻于其上。

1914年,英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万国商品博览会,瑞士好士门公司专营鲁山丝绸,便携带鲁山丝绸代表中华商品参加展出。不承想,鲁山丝绸以丝绸中的王牌货获“虎头”商标,并一举荣获金奖。

民国初年,鲁山仅四棵树乡就有48家丝行,县城有200余家,织绸机达5000台,外地客商长期坐庄收购。其后兵燹匪患,战乱频仍,苛杂迭兴,交通受阻,销路不佳,蚕丝锐减,织绸衰败。

新中国成立后,鲁山为发展丝绸业,建有国营缫丝厂和丝绸厂,设蚕业局专司帮扶蚕农养蚕。

经过劳动人民一代一代地演绎和改进,如今的鲁山丝绸更加多姿多彩、品类丰富,已有近百种制品,常见的有唐装布、旗袍布、窗帘布、装饰布料等,已经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丝绸之路的源点究竟在哪里,似乎并不重要,无论在哪里,它都是华夏民族的自豪和荣耀。

丝绸是前生今世的繁华,却让我们怀恋长河落日的幽思邈远。迢迢遥遥的丝绸之路,从东方到西方,重重关山险隘,漫漫戈壁黄沙,茫茫天风海涛,辗转其间的丝路在时光的烟尘中,曾几度隐没又几度重现,那是一条绚丽多彩又艰辛曲折的路途。

作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交通动脉,丝绸之路萌发于早期贸易的自发往来,在公元前2世纪晚期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后,转变为在中原王朝刻意经营下的自觉拓展。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话,彰显着古代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今天,丝绸之路一词早已超越其历史含义,成为一种精神和象征,为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典范。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古丝绸之路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申遗成功的项目。

丝绸之路宛如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把中国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传递着文明,传播着和平,繁荣着沿途的经济和文化,传达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平等包容、交流互惠、共同发展的理念。茫茫千年,精神不朽。中国愿继续以更加宽广的胸怀,与世界合作共赢,共谋新的丝绸之路大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