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县团城山鸡冢探疑
作者:王相生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8-12-12 浏览次数: 浏览

我的家乡位于鲁山县团城乡,原名鸡冢乡,地处平顶山西南,南邻南阳市南召县,环周是神奇的团城山脉,怀抱着神秘的金鸡之冢。从地图上看,团城山脉位于伏牛山的牛头之上,登临四望,重重叠叠的山峰犹如片片花瓣,团团围住团城山,那错落有致的山势恰似九重莲花,盛开在天地之间,而门前那座硕大的土堆——冢子,正是莲花的蕊芯。

1

着迷鸡冢传说

家乡的团城山鸡冢,令我奇迷不已:此景是浑然天成?还是人工建造?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位好心的老婆婆,养了一群鸡。老婆婆经常接济贫穷人家,将鸡蛋拿去送人。她不求回报,只求自己故后有人到坟上添点土。老人去世后,乡亲们年年为其上坟,添土祭念。天长日久,坟成大冢,被人们称为鸡冢。

亦有人说,这里很早以前就是个大冢,有人经常看见冢子上一只母鸡带着一群金灿灿的小鸡在觅食,人们上前去抓,一眨眼,鸡就钻进冢里不见了,故而叫金鸡冢。

我小时最感兴趣的就是金鸡冢的传说,经常一个人到冢子上转悠,希望也能遇见一群金鸡娃,可最终也没那运气。数千年的神话传说,真真假假,使鸡冢充满了神奇。家乡的石头是硬邦邦的,家乡的河水是冰凉凉的,但家乡的门前怎么就有一座高大的鸡冢呢?

这座土堆高大无比,具体有多高我也没测量过。记得小时候,一群伙伴儿爬上冢子玩,冢顶有一棵大栗树罩着,抬头看不见天上的云,低头看不见河里的鸭,十几个娃娃拉起手来也不能将大树围住。为啥?因为大树的树根太多太粗太高,比我们的个子都高,我们围不到树根处。可惜1958年修昭平台水库时,这棵见证历史的大树被刨了。听大人们讲,当时十来个人用了20天才把大树放倒。后来,我去乡里查询有关资料,发现1951年的勘测记载,“冢子高度50余米,总面积5996平方米”。哪家门前的土堆能有这么大?

这座土堆历史到底有多悠久,谁也说不清。我去查过县志,明鲁山嘉靖县志上就已经有了鸡冢这个地名,只是没有大栗树的记载。也不知道鸡冢的地名究竟起源于哪个朝代。

鸡冢的土与我们当地的麻骨石土质大不一样。上中学时,老师带我们到鸡冢上挖山洞,因为土质松软、细腻,我们一天就挖了十几米深,还挖出一件奇怪玩意儿。拿出来让大人一看,说是一盏古时的油灯,它不是铁的,也不是铜的,是盏陶灯,还有彩色花纹。

从此,我对这个鸡冢充满了奇想,它肯定不是天地所生,而是人工造就的。我不再想着那冢子里会跑出一群金鸡娃,也不再想那冢子里会不会藏有神奇的鸡蛋,总想这满山遍野的麻骨石田地里,怎么会冒出一个这么大的黄土堆?

2

发现鸡冢玄机

中学毕业后我便外出打工,跑遍全国很多地方,后来回到家乡。记得快到家时,要先过一道坎,右边的崖子叫接官亭,心里顿时一阵热浪涌来:接官亭,接官亭,我真的是外出求官锦衣而归了吗?如若不然,这个地方为何叫接官亭呢?

冥冥之中,这个突发的奇想令我激动不已。再往前走,又是一个路口,叫旗杆街;向右走,是朝王殿沟。朝王殿,朝王殿,我如今是回家呢,还是来朝王呢?朝王殿该是百官朝拜君王的宫殿,在这前不见古城后不见古都的深山老林里,怎么会有朝王殿、接官亭呢?

这些以前熟于耳烂于心的地名,我突然就觉得深奥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疑问也越来越多。

2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在鲁山县志办工作的郭成智老师。当我谈起对家乡的疑惑时,郭老师回答了我的许多疑问,并讲述了西周时期鲁山的历史,还告诉我他对鸡冢的考察与猜测。郭老师怀疑此冢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之墓。他说,鸡冢的鸡,应该不是鸡子的鸡,而是姬姓的姬。姬姓是周朝王族的古姓。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嫡亲儿子。

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坟墓有不同的叫法。帝王之墓为陵,公侯之墓为冢,卿士大夫之墓为墓,圣人之墓为林,平民之墓为坟。这个“姬冢”,应该是周王朝某位公侯之冢。

究竟是谁的冢呢?

西周初期,鲁山为鲁国的鲁公伯禽(周公长子)之始封地。然而,成王时,鲁公伯禽东征平叛,又迁都到山东奄地去了,所以鲁公伯禽不可能葬于此地。

从西周初到战国,鲁山属周王室京畿之地。京畿地的冢宰就是周公,周公去世后,其次子君陈及其后代袭爵,一直管理着周王朝的东都洛邑。此冢可能是君陈或其子孙之冢。

那有没有可能是周公姬旦之冢呢?周公是周王朝东进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东都洛邑由周公开发营建。当时的周公应该踏遍了这一带的山山水水,对团城山的地理方位和山水趋向有着细致的研究,因为我国的地理文化与堪舆文化的深层利用就是周公姬旦与其父周文王姬昌相继开创的。鸡冢所处之位,既符合堪舆学中的所谓风水宝地,又处在周公及其子孙们的畿内封地。

再远一点说,除了周王朝的姬姓以外,其他王朝中的别姓公侯,不可能称之为“姬冢”,也不会将冢墓葬于远离京都的深山老林——这里既无山路,也无水路,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

郭老师的解疑令我释然,同时也燃起了我弘扬家乡历史文化的念头。

再次拜见郭老师时,这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又嘱咐我:“研究历史,考证疑案,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程,须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若确定无疑是周公姬旦的墓冢,那么我们鲁山团城山将彪炳千秋;若妄下结论,就会混淆历史真相,成为千古罪人。”他劝我还是立足于团城乡的辛夷种植,做一个辛夷专家。

许多年后,我的辛夷园建成,认识了邻近的一个园主。无意中与其聊起鲁山地方志,谁知这位园主虽不是专家学者,却对鲁山地方志颇有研究,并且写过论文,对很多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受园主朋友影响,我对家乡鸡冢的探查之心又死灰复燃。一次与其聊起鸡冢的传说时,他突然拍案而起,大叫一声说:“这就对了!鸡蛋,就是姬旦,正是周公姬旦的名字!鸡蛋换土之说的‘姬冢’就是姬旦之冢,那时候没有文字记载,一代一代只是口口相传,将姬旦传成鸡蛋,也就不足为怪了。周公在历代统治者心中倍受推崇,代代供奉,改朝而不断祀,若非是他,谁的坟墓能历经三千年而仍留有遗迹?”

3

鸡冢或为周公墓冢

如果说,郭成智老师对我的启蒙,像种子一样埋在我的生命里,那么,园主朋友的话如同惊蛰的春雷,使种子破土萌芽。

我生于斯,长于斯,熟透了团城山的方圆百里。在此,在郭成智老师与园主朋友的基础上,我提出一点自己的偏执之见,将埋在内心的想法大胆说出来。

首先,我想说的是,此冢如若不是周公姬旦之冢,谁的墓冢会这么宏大?拿黄帝陵来比,不过才有90多平方米。也许有人说,黄帝太久远,断祀太久,不足为凭。那就举一个更久远的,淮阳伏羲庙里的伏羲冢可没有断过祀,我曾经去过,伏羲冢被保护得非常完好,还亲眼见几位老者正一把一把往冢子上培土。我上前搭话,方知他们都是外乡人,年年都背一袋子土来赶庙会,给老祖冢上添土。然而,伏羲冢有多大?其直径也就30来米,面积最多也就七八百平方米,而团城乡的鸡冢将近6000平方米。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冢,分明是一座山呀!

其次,园主朋友曾与我讨论过几个重点:一、周公非为帝王而为公侯,然其建国的功勋比开国帝王还要大,当时成王曾怀疑其有争位之意。周公死后,成王才后悔知错,所以,对周公备加崇敬,赐予帝王祭礼。因此,周公之祭实为王祭。所以,其冢肯定大。二、周公于建国之初代替成王摄政七年,以周礼制度取代夏商社会残酷的奴隶制度,因而备受尊崇,以致后来改朝而不断祀,代代供奉,年年祭奠,所以其冢有只增不减的奇迹。

再次,本人认为鸡冢为周公墓冢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

从地理上看,这里地势宏伟奇特,绝不是一般人能占有的;团城山环抱鸡冢,状如莲花。空中鸟瞰,如一座庄严神圣的大宫殿,气势宏阔而肃穆。团城山犹如天地间的乾坤轮,而冢子则是轮子的轴心。园主朋友第一次登观景台,就被其气势震撼得热泪盈眶,半天才说出一句话——“天地宇宙,总开关在鸡冢也”。

昭平湖向南十里路是泰山庙。当地人传说,此庙宏大,殿堂多层,石人石像众多,占据了整个南山之坡。这堂庙坐北朝南,应该是王室祭拜天地的庙堂大殿。

泰山庙向南五里直达接官亭,接官亭东南有小团营盆地,向西数里是旗杆街,具备了古代帝王来此祭奠的护卫礼仪。

旗杆街再向西是朝王殿沟。《鲁山县志》载:“团城山上有殿址,莫知其由。”

从接官亭向南十里就是鸡冢,鸡冢南边还有古墓沟、石碑湾之地名。虽然如今古墓沟里不见古墓,石碑湾里不见石碑,但这些地名的来历全都是无源之水吗?这些地名都与祭奠之事有关,难道仅仅是巧合?

从鸡冢向南还有玉皇庙,玉皇庙向南是五道庙(土地庙、龙王庙、火神庙、祖师庙、文王庙)。处于大山深处的鸡冢乡,却有着如此多的庙宇古地,应该不只是为了彰显山里的丰富文化吧。

从五道庙再向南,有地名叫花园沟,东有东花园,西有西花园,东西花园相连接,有十里之遥,不见花草,只有满山的玉兰树遮天蔽日,每树结满密密麻麻的辛夷桃,征兆着来年春天的花山花海。这是否为王家祭祀地的风景区?

我也曾想,“姬冢”若实为周公之墓,为何不用“周”称,而用“姬”称呢?“周”是最尊贵之称,而“姬”是周王族的泛称,一般王族都遵循自家的封号而不用姬氏的,哪一支失封之族才用姬姓?为此,我也曾四处考察。

2016年,中国姬姓研究会会长姬传东来我市组织姬姓家族去周赧王墓祭祖,我也曾参加。

活动中,我找机会问他:“姬老师,周王室的公侯很多,都以各自的分封地为氏为姓,究竟是哪一支继承了姬姓?”他将我拉到一边,悄悄说:“你问得很好,为这事我跑遍了全国,最后在陕西找到一支姬姓。他们说,他们是周公的后代,春秋末期从洛邑迁去的。”

为此,我又专门查了《周公家谱》。据《周公家谱》记载:春秋末期,周王室发生政变,周景王欲立次子王子朝为继承人,然而周景王在单刘氏政变中去世,单刘氏刺杀了托孤大臣宾起,擅立幼子为周敬王。原文记载:“时敬王居于狄泉,谓之东王;尹氏立王子朝于王城,谓之西王。后敬王入于成周,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以奔楚。十四代男,何,因遭王子朝之乱,未袭爵,卒。十五代男敖,遭哀思之申立,也未袭爵。十六代男蠁,字子献,悯祖父之失爵,终身未曾离桑梓,日以礼经教授弟子。”

由此看来,周公十四代“何”没有袭周公爵位,十五代“敖”也因为服丧其间没有再袭爵,十六代“蠁”辞爵返回故里,终生都没有离开老家,用礼经教育弟子。自此,周公家族辞官迁回老家,因为未袭爵,而不用周氏,只好用了祖氏的姬姓。

4

史书难道故意为之?

周公究竟葬于何处?司马迁的《史记》里有“葬于毕”的记载。

周公老家在陕西,他的哥哥武王立国二年就死了,他代侄子成王摄政七年,东征平叛,开疆扩土,建都洛邑,整理朝政,还政之后不久累病而死。司马迁在《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周公在丰地有病了(丰就是镐京),病重之时嘱咐说,一定要将我葬在成周(东都洛阳),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意思是成王还小,离开他我不放心)。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把周公葬在老祖坟,与爷爷周文王葬在一起,表示他不敢将周公旦当作他的臣子。

可对这些,我存有自己的疑惑。

疑点之一,周公卒于何处?《太平御览》中说,周公受到成王怀疑,于是“奔鲁而死”(这个鲁,就是周公的畿内封国鲁县)。

疑点之二,按此文说法,成王当时应在周公新建的东都洛邑当朝,所以周公说不敢离成王,希望死后能葬在成周,以表示对社稷的关心。事实上,周公去世后,成王一直就在镐京,直到二百多年后,平王才迁都洛邑,成王因不愿去东都,而分派周公的儿子君陈袭爵去管理洛邑。再者,如果周公将殁时留有遗嘱,那么,他的长子鲁公伯禽,次子君陈也都会遵从乃父遗愿,让周公葬于成周,就连成王也不可能违背周公遗愿。可见司马迁说的“葬于毕”不一定为真实记载。

那么,我为何敢说鲁山团城乡的鸡冢是周公墓呢?这岂不是挑战司马迁的权威吗?且待我把话说完。

众所周知,几十年来国家考古队把宗周(邰城)、毕地的古墓探了个遍,并未找到周公墓的一丝痕迹。

武王时,周有三个王陵区,即西郑周太王陵,京郑王季、文王陵,南郑周先公祖上墓地。毛叔郑家族历代任祭奠之职,因职责而居于邰地,在该地建有宫庙。因王陵在宗周以南,所以称南宫。毕原的王季、文王庙在北,称北宫,由毕公家族守护。如今,南郑周先公墓地与北宫之陵墓已被挖遍,并没有周公之墓。实际就已经推翻了司马迁“周公葬于毕”的说法。

古代的王侯陵冢是王家的最大隐私,不会轻易对外公示。史学家司马迁的记载也许是无意为之,也许是有意为之。试想,汉武帝时尊崇儒术,帝王怎会不朝拜周公?司马迁作为史官怎会不知周公之冢在何处?“葬于毕地”,怎知司马公本意不是为了保护周公墓冢而故意南辕北辙呢?历代帝王陵墓多不载于史书,司马迁为何要把周公葬地堂而皇之地载于史书呢?岂非“欲盖弥彰”?

家乡的鸡冢藏于深山,在鲁之边境,是周王朝东都洛邑的南郊,周公极有可能葬于此。南郊,不正是王室的郊祭重地吗?况且这里又具备郊祭的配套设施——鸡冢前左有朝王殿,右有接官亭,接官亭向北有泰山庙,周围还有大团营、小团营,这些不都是王室郊祭的故名遗址吗?

但愿我之探疑,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