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城市文脉谈城市发展
作者:袁占才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8-10-17 浏览次数: 浏览


每年春节期间,鲁峰山牛郎洞前都会有一场民俗盛宴。 图片由鲁山县摄影家协会提供

别有风情和文化底蕴的墨子古街 马进伟 摄


要使城市充满魅力,必得有气质和品味。这种气质和品位,主要体现在城市文脉上。

城市的文脉,首先是指其绵延的历史所遗留下的名胜古迹、文物遗址,它是城市的血脉。现如今一些新兴的移民城市,经济可能繁荣,入目却是苍白的天空、火柴盒一样堆垒的高楼。千城一面,看了了无意趣,也留不下丁点儿印象。走过百城千郭,给我们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是那些历史厚重、文化丰沛的地方。

泱泱华夏,两千多座城市,不是哪一座都有历史禀赋的。这种历史的禀赋,是皇天后土对一方民众的恩赐。北京有皇城根的得天独厚,有故宫、颐和园等皇家遗存,梁思诚当年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建筑,曾跪地不起,扶墙痛哭。遗憾的是,如今北京城属于平民式的四合院已拆得差不多了。而上海,除了高楼林立,在历史底蕴上面也有些先天不足,呼啸的列车和拥挤的人群并不能代表文化的深厚。行走在古老的回荡着声声叫卖的短街小巷,那种感觉是灯红酒绿的通衢长街无法比拟的。

很多城市原本有文化内涵,但在都市化建设的浪潮声中、在旧城改造的风靡声中逐渐消失殆尽。天津有一条估衣街,那是一条著名的商业街,有着600余年的历史,曾是天津商业的摇篮。鼎盛时期,估衣街上绸缎、棉布、皮货、瓷器商店比比皆是,老号遍地,可惜最后也没能保住。冯骥才先生把天津估衣街的抢救称之为“临终抢救”。

鲁山城的历史当然是没法与北京、南京抑或汴京相比的,但鲁山也是一座千年古县。县城西关,在清代鼎盛时期,丝绸行就有200余家。这么多丝绸行、老字号旗帜迎风招展,往来的山陕商旅在此会聚,难怪连国民党省政府也迁来两年,连邓公小平也多次莅临并到西关的市场上考察。遗憾的是,如今,鲁山西关街上沉淀着古老岁月的板搭门还时有开合,房脊上承载着过往繁华的瓦楞草还时有摇晃,但要复古旧貌,显然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情了。

要论鲁山城之地域文化,窃认为善政文化最具特色。正史中记载,1200多年前,唐代鲁山音乐县令元德秀德化民众,抚琴善政,被唐玄宗树为典范,百姓感念其功德,自发为其修筑琴台。琴台在故城之北,屡废屡兴,清代鼎盛时方圆十亩,台高百尺,房屋百间,亭台楼阁,气势恢弘;前贤题咏,名人碑刻,文气纵横。一座土台,名列我国四大琴台,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它是最能拨动鲁山人民心弦的一个音符。如果在县城的某个地方复建古琴台,实乃一亮景也。

情丝无限,雅韵绵绵。平顶山也应是一座很有品位的城市。城市西边之尧山,分割了黄河、长江与淮河三大流域,先人们最早在这一带猎狩耕种,成为华夏文明的滥觞之地。数千年的文脉纵贯今古:蚩尤是沿着沙河发迹的,仓颉曾在这里造过字,墨子生于尧山脚下,屈原在这里低吟浅唱,唐玄宗对鲁山花瓷情有独钟,杨贵妃穿着鲁山绸旋转起《霓裳羽衣舞》……这些文化根在平顶山,声驰寰宇,无论哪一个在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相信人们都会击掌而赞。

以城市文脉为引领,擘画平顶山美好蓝图。只是要长期滋养好城市的文脉,彰显出城市的品位,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它需要高屋建瓴的规划和持久的投入。平顶山的经济谈不上很发达,要投入巨资建文化,的确不太现实,但最起码我们鹰城的人民都应有这种文化引领发展的意识和宣传担当的责任。

历史云烟消散,文化魅力永恒。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一个地方气之所蕴、神之所附。在社会昌明、文脉兴盛的今天,承接地域文化之律动、吮吸地方文化之甘露,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位,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说到底,城市文化蕴含着一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民众所结晶出的智慧。它不仅仅是指当下存在的文化,更包含与这座城市的功能和历史密切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深深根植于一方沃土,被人们津津乐道,口口传颂,绵延不绝。这一种传统的承继,形成的就是文脉。有了文脉,城市的品位才能得到提升乃至于发挥到极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