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元代三苏塑像背后的故事
作者:刘继增 来源:平顶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7-09-14 浏览次数: 浏览

郏县三苏园里有个广庆寺,广庆寺主恭殿的位置上有个三苏祠堂,堂内的三苏职官泥塑像,是全国唯一一座保存至今的元代三苏塑像。

一、郏县县尹三斥坟寺住持僧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十月,江西乐平县进士杨允,任职郏县县尹,上任第三天即赴距县城三十里的苏坟拜谒,他“四顾寂寥,唯有看坟”,遂提出“谓两公(苏轼、苏辙)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茔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盖未始相远”,并决定置老泉衣冠冢。

杨允又召位于苏坟一侧广庆寺住持僧从敏,声色俱厉地接连发出三个怒斥。杨允先是诘问住持僧:“古昔圣人制礼,有其坟,必有其庙。坟以安厝,庙以荐享,二者不可相无。今也,既有先贤茔圹,而无先贤祠堂,可乎?”再又诘问:“然或春秋之际,朔望之荐,熟歆而熟享哉?”后又诘问道:“况汝等平日衣钵之所需,食用之所费,皆出于先贤坟地土之所供也,其不报德,可乎?”

杨允接连三个怒斥使广庆寺住持僧无言以对,只有合掌叩头。经过积极筹备,遂于次年九月动工,历经六个月时间,在广庆寺主恭殿的位置上兴建一座三苏祠堂,并邀请塑匠张天秀按画工田子新所绘三苏职官画像泥塑而成,安放在祠堂内。

杨允怒斥苏轼坟寺的住持僧是有依据的。坟寺又称功德坟寺,是朝廷赐给已逝世的勋臣,为之守墓并执四时、八节祭祀的寺院。有宋一代,坟寺所司职守一是守坟、二是祭祀,享受三方面优惠政策:一是住持僧有受赐紫、赐师号。所谓赐紫,就是以皇帝名义赏赐给僧人紫袈裟,同时赐师号,享受正三品待遇。对普通寺院来说,在诵经、解义、习禅、明律方面业绩突出的僧尼,方可获此殊荣。其二,功德坟寺有敕度僧尼的优待。其三,功德坟寺拥有优免科差敷配的特权。

苏轼坟侧的广庆寺为宋仁宗年间所建,苏轼次子苏过和长孙苏符在这里“结茅为庐,凿墙为牖,掘地穴为炉”,守墓三年。政和二年(1112),苏辙卒后也附葬于此。苏符后官至试尚书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yì)善,负责皇子侍讲。绍兴九年(1139)九月,苏符援苏坟东六十里的范镇墓坟寺赐名的先例,奏请朝廷为郏城苏轼坟寺赐名。据《宋史翼·苏符传》载:“九月试尚书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奏请:郏城苏轼坟寺援范镇例赐名。宋孝宗诏敕:‘郏县苏轼坟寺以旌贤广惠为名’。”

至正十二年(1352)三苏祠堂竣工后,住持僧从敏请县尹杨允题额“三苏祠堂”,又请乡贡进士曹师可撰文,完整记录三苏祠堂兴建的前后经过,其中就有杨允的接连三怒斥,由颍上县理儒学正贾彬书丹,石工梁栋镌刻。这通石刻名曰《三苏先生祠堂之记》,碑连额长七尺八寸,宽三尺二寸五分,25行,每行53字,由从敏立石于三苏祠堂东侧,一直保存至今。由此,苏轼坟寺形成了“前寺后祠,匪今伊右”的建筑格局。据《大明大政记》载,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采夏言之议“诏天下臣民祀始祖”,有明一代大姓始得联宗建祠,祭祀始祖。因杨允三个惊世怒斥,郏县三苏祠堂开启了明、清家族祠堂建设的先声。

二、郏县眉山的三苏情结

继杨允三斥坟寺住持僧建祠塑像之后,有明一代,眉山吴中、吴节兄弟进士为官河南,相继修葺郏县元代三苏塑像和墓祠。天顺年间(1457-1464),四川眉山进士吴中出任主管刑名的河南按察使,出于对乡里先贤的尊崇,檄令州县官员葺封三苏祠墓,惜工未就因致仕离豫归里。成化十三年(1477),吴中的四弟吴节由吴江县令擢任河南右参政,巡行和考核地方官吏至郏城,遂至郏县三苏坟吊祭,“今日祠前拜遗像,敢将心事愧前贤”,欲卒成其兄之志,捐俸倡修三苏职官泥塑像,又鼎建祠堂五间、左右厢房各三间、前竖门三间,三冢加封倍前,筑高七尺、长二百九十八丈的坟垣,植柏三万株,清理被土豪侵占的祀田六顷八十亩。整修工程浩大,肇始于成化十三年(1477)七月,竣工于次年三月。吴节在整修一新的三苏塑像前感慨万千,并赋诗四首,立石于飨堂后路东。

嘉靖三十一年(1552),时任御史的河南老乡喻时按部巡视眉山,当晚“夜梦与东坡接”,第二天即到眉山城中的三苏祠拜谒,并作文祭之。他斥责眉州知州:东坡、颍滨葬在我的老家汝、颍间,墓祠至今保存完好。只有其父老泉墓葬于眉山故墟。东坡、颍滨二公茔域亦有小眉山,西望墓颐,风景不殊,又怎么知道老泉之灵不往来遨游于汝、颍间?按欧阳修撰的墓志,苏洵墓在武阳之可龙里,岂为人灭其迹久无所考也?遂命州守杨秉和上下彭、眉之间求之,最后,终于结合苏辙的《坟院记》之记载,依老翁井的方位寻找到苏洵墓所在,重修了苏洵的坟祠。

三、吟诗唱和传佳话

2012年5月,眉山市政协主席、作协主席王影聪率团考察郏县三苏园,在瞻仰元代三苏塑像时,得知“文革”初期“破四旧”时,当地苏坟小学的几位师生在塑像前用土坯砌筑一墙,上挂巨幅伟人像,才使塑像得以保存,深受感动,遂赋诗一首:

生死两眉山,魂牵九百年。

千里拜三苏,顿悟回家甜。

郏县政协副主席唐国颍遂有五言《叩拜苏坟》:

遥迢访灵山,稽首拜老泉。

甫临老翁井,鱼跃出深潭。

苏公似有知,与我有寄言。

子孙归焉地,千里结良缘。

愿君多珍惜,情谊代代传。

王影聪再作《郏县吟》一首与之唱和:

中州西蜀千里缘,东坡子由魂归牵。

荆条丹桂老井水,侧柏伴园留甘泉。

(作者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