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745774297/2022-00003
  • 发布日期
  • 2022-05-31
  • 主题分类
  • 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对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第29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5-31 浏览次数: 浏览

李亚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步伐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与市农业农村局共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派强驻村力量。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革命老区村等6类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截至去年8月份,695支驻村工作队、768名驻村第一书记、2163名驻村干部全部轮换调整到位。建立完善“四台账一档案”,对驻村干部实行精细化管理。创新驻村干部“老带新”机制,原任驻村第一书记全部返岗集中工作三个月,“手把手”做好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传帮带”工作,实现工作无缝对接。

二、盘活土地资源。落实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开展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稳慎推进宝丰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在严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健全宅基地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加强宅基地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做好房地一体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严格落实宅基地用地标准和布局规划,规范宅基地申请、审批、使用、流转、监督管理等,因地制宜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宅基地业务培训。在巩固前期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统筹考虑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发展模式、经济基础等因素,积极探索清理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新方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范化解风险,总结试点经验,形成改革成果。

 三、夯实产业基础。坚持龙头带动,2021年全市新认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7家、带贫企业6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达到201家,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424个,龙头企业从业人员3.69万人,带动农户及脱贫户21.5万户。实施“带链园企”一体推进工程和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培育特色乡镇 28个,主导产业年产值24.8亿元,吸纳7.8万农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284个,主导产业总收入47.23亿元,覆盖8.3万农户。开展科技服务,引进新品种283个,推广农业新技术439项,建立示范基地62个,创办领办企业或合作社16个。

四、培育专业人才。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新型农村人才培训,评选乡土拔尖人才。选派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省、市、县科技特派员197名。推动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2021年开展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111041人,开展农村就业技能培训27008人,职业技能培训27692人,创业培训843人。落实“雨露计划”职业技术教育补贴9097人次1364.55万元。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步伐: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乡村振兴干部“三农”工作本领。突出政治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课堂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细化培训内容、优化培训形式、强化培训管理,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切实提高广大乡村振兴干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2、厚植发展优势,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围绕“产业兴旺”目标,厚植现有产业发展优势,大力实施“一县一园”工程,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要求,促进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加大精准支持企业贷款力度,确保应贷尽贷。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脱贫人口、监测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3、拓宽发展路径,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推广党建引领“四链”模式、联村共建“抱团发展”模式,培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集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建立健全集体收益分配制度,推动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等各类主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跨地区跨产业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构建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长效联结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强化扶志扶智,涵养文明乡风。深化“话脱贫、感党恩、奋进新时代”主题活动成果,带领广大群众更加自觉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挥“一约四会”规范约束作用,加强典型选树,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新风貌,引领新时代农村农民新风尚。

5、以生态宜居为目标,推进乡村建设。协调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农村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特别是补齐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治理“六乱”、搞好“六清”,统筹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村落,培育一批生态田园型、山水风光型、休闲旅游型、文化特色型等美丽乡村示范村。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202253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