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文字号
  • 索引号
  • 005452065/2011-00001
  • 发布日期
  • 2011-01-08
  • 主题分类
  • 政府预决算
  • 体裁分类
  • 服务对象
关于平顶山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1-01-08 浏览次数: 浏览

——2011年1月7日在平顶山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张中俊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平顶山市2010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按照“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要求,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诸多困难和不利因素,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进一步优化收支结构,较好地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支再跨新台阶,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全市财政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05839万元(快报数,下同),为预算的106.6%,比上年增长14.6%,增收102842万元。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3位。

▲分级完成情况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75866万元,为预算的113.2%,增长15.9%,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34.2%。

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7848万元,为预算的109.5%,增长 14.7%,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22.1%。

县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52125万元,为预算的100.7%,增长 13.6%,占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43.7%。

▲分项完成情况

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完成613689万元,增长11.9%,增收65439万元。其中:增值税完成134336万元,下降5.1%;营业税完成172855万元,增长25.5%;企业所得税完成43378万元,下降8.3%。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76.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

全市非税收入完成192150万元,增长24.2%,增收37403万元。

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82710万元,为调整预算1533852万元的96.7%,增长 12.8%,增支167989万元。财政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市财政用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60.4亿元,增长12.8%。落实“十大民生工程”资金29亿元,比上年增加2.5亿元。

▲分级完成情况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14833万元,增长16.4%,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28%。

区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23983万元,增长14.8%,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15.1%。

县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843894万元,增长10.6%,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56.9%。

法定支出完成情况

农业支出完成142545万元,增长10.3%;

教育支出完成245852万元,增长10.5%;

科技支出完成16248万元,增长15.2%。

法定支出增长均高于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9.5%的增长幅度。

3、全市基金预算收支完成情况。全市基金预算收入271686万元,增长37.8%;全市基金预算支出280589万元,增长30.5%。其中: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102715万元,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 84961万元(各收支科目详见附表一、二)。

预算执行中,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坚持均衡支出,确保重点支出。市本级财政新增超预算财力,扣除列收列支项目,按规定增加有关支出外,主要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地方煤矿关闭补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城管园林体制改革补助、手足口病重症病人救助及设备配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等。

在组织地方财政收入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739142万元,比上年增加59759万元,增长8.8%,有效地缓解了我市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与财力不足的矛盾。

预计全市和市本级当年预算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待与省财政厅结算后,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1、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扎实开展“企业服务”活动,认真落实各项涉企财税优惠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落实增值税抵扣政策资金62937万元,加快企业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累计落实资金24497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增强我市担保机构融资担保能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落实资金17019.6万元,用于企业改制、改制困难企业安置职工和兑现优惠政策。落实资金11822万元,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企业节能技改和企业污染治理。落实奖补资金1368万元,用于对全市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及单位给予奖励和补助。落实资金1189万元,用于市长质量奖、实施标准化战略、创名牌奖励、外贸企业发展和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奖励。

2、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各级各部门抓住时机,积极研究政策,当年争取上级扩大内需资金47950万元,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资金17300万元,市级投入资金10085万元,县级投入资金486万元,启动了一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累计筹措资金49118万元,用于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发展。落实资金897万元,用于对城乡低保户、五保户和优抚对象发放物价补贴。落实资金404 万元,用于农产品与超市对接和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3、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落实资金4400万元,用于工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落实资金8679万元,用于对关闭退出小煤矿企业及中小企业给予补助。落实资金4344万元,支持了“2万吨/年氮甲基甲酰胺及其系列产品工程项目”、“冲击地压与瓦斯突出互为诱因矿井灾害机制及预测指标研究”、“谷氨酸棒杆菌突变株发酵法生产L-色氨酸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等一批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落实资金617万元,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和技术改造,13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

三)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1、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对96万多农户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7840万元。落实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玉米良种保险补贴、生猪良种补贴等共12488.2万元。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和汽车以旧换新补贴23975.7万元。

2、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落实资金10169万元,用于耕地保护与开发,确保我市土地占补平衡。落实资金5679.9万元,用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落实资金3900万元,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企业项目及龙头企业参股经营。落实资金3903万元,用于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落实资金2986万元,用于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畜牧防疫、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和市级畜产品市场准入等。落实资金777.7万元,用于我市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落实资金720万元,用于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落实资金2196万元,用于农业生产救灾、防汛抗旱、农业科技推广和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等。

3、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资金10560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建房补贴。落实资金9313万元,用于农村沼气建设和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落实资金22595万元,用于全市公路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落实资金7581万元,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毁工程修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北汝河治理。落实资金11188.5万元,用于保障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基层组织场所建设。落实资金3028.5万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千场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建设农家书屋和乡镇文化站等。落实资金638.4万元,支持汝州市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以奖代补项目建设。落实资金5402万元,用于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搬迁扶贫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落实资金14351.8万元,用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

(四)加大资金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支持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市落实就业补助资金10731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6000万元,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对8.9万户城市低保对象和17.1万户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8622万元,人均月补差分别提高16元和10元,均高于省定目标要求。对20138户五保对象落实五保供养资金3663万元,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220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月人均增加148元。落实资金9956.8万元,支持鲁山县、宝丰县、郏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落实资金56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因重大疾病、突发性意外事件和其他特殊情况造成的大额支出,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资金10037万元,用于全市计生家庭奖励及补助和农村自然灾害救助。落实资金2612万元,用于建国前农村老党员救助和发放伤残、死亡抚恤金等。落实资金2866.3万元,用于爱心超市救助、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敬老院建设、放心早餐工程、特殊教育和儿童福利院设施建设。落实资金1150万元,用于公交事业发展和老年人、残疾人免费乘车。落实资金1949.8万元,用于受灾农户倒房重建改造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

2、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资金27270.8万元,用于对159.7万人次农村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提高农村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落实资金2938.4万元,用于免除25.8万人次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落实资金5350万元,用于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受灾学校建设。落实资金1259.2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落实资金7627.2万元,用于发放大中专院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食堂价格补贴、提高国家助学金标准和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落实资金2092万元,用于免除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学杂费及三年级学生顶岗实习补助。落实资金14872.8万元,支持我市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落实资金5371万元,用于市卫校新校区建设。落实资金3523.5万元,用于提高市属高校生均经费水平。落实资金1191.3万元,顺利完成特岗教师工资兑现工作。落实资金12574万元,偿还农村“普九”义务教育债务,应兑付的农村“普九”义务教育债务已全部化解。

3、加大公共卫生投入。落实资金53541.1万元,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实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落实资金13429.4万元,用于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财政贴息949万元,用于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和口腔医院门诊楼及病房楼建设等。落实资金12324万元,用于县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建设。落实资金3755万元,扎实做好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落实资金1090.2万元,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资金5373.9万元,用于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结核病“三免费”政策落实、艾滋病救治、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职业病防控救治和实施“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4、扩大平安建设投入。落实资金27887万元,补助市、县级公检法司机关办案、技术装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和改善公安监管场所设施,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办案能力。落实资金1622.1万元,用于市公安消防设施建设和装备建设。落实资金1001万元,用于平安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及涉法涉诉疑难案件办理。落实资金476万元,用于市区治安巡防队建设。落实资金 4343.5万元,对受成品油调价影响较大的出租汽车、公共交通等发放补贴。继续支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5、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并筹措资金7413万元,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解决部分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五)大力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事业,提升我市整体形象

1、加大文化和体育投入。落实资金9365.4万元,用于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博物馆建设、市体育馆和图书馆项目前期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及省运会、残奥会奖励,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落实资金706万元,用于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和鹰城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2、支持旅游事业发展。落实资金3187万元,用于大香山旅游设施建设和其他重点古迹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资金1563.3万元,用于我市旅游形象宣传和全国首例错峰免门票游活动。落实资金1518万元,支持成功举办“华合论坛”、“三苏杯”诗歌大赛、“美在鹰城”全国摄影大赛、“舞钢冶铁文化节”和“汝瓷文化节”等,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

(六)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资金5888万元,用于城中村改造。落实资金4357万元,用于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背街小巷治理以奖代补和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创建。落实资金2948万元,用于园林、城管体制改革。同时落实融资资金73800万元,用于西环路、南环路、长安大道西延及铁路立交桥加宽、大香山路、开源路高速引线工程、凌云路湛河桥及引线工程等续建新建项目以及山顶公园、稻田沟整治、垃圾填埋场等绿化工程、新城区公交枢纽工程、第一污水处理厂一期技术改造和第四自来水厂续建等。

2、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落实资金3350万元,支持重点污染源及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市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和环保能力建设。落实资金3071万元,用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落实资金10426.6万元,用于退耕还林补助、防沙、治沙及村镇绿化、防护林、生态廊道等林业生态市建设项目。落实资金2482万元,用于规范化养殖场污染治理、农村环保综合整治及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

(七)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金监管

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当年财政集中支付办理支出业务134亿元,拒付违规开支6435万元;实现政府采购24.1亿元,增长19.9%,节约资金2.65亿元,节约率为9.9%;评审财政投资项目996个,评审投资35.8亿元,增长54.3%,审减投资 5亿元,审减率为18%。完善事前、事中、事后财政全覆盖的监督机制,对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实行派驻监督员制度。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办法》,选择部分社会影响大、关注程度高的项目进行试点,着力构建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联动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各位代表!

回顾“十一五”时期,我市财政总体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改革与发展取得新进展,为实现我市“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惠民生、促和谐”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五年来,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加10亿元,年均递增22.6%,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是“十五”末29.1亿元的2.77倍,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确定翻一番的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年均增加20亿元,年均递增25%,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是“十五”末48.5亿元的3.05倍。各级财政和其他部门争取上级资金年均递增28.8%,2010年争取上级资金是“十五”末20.9亿元的3.54倍。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加上通过财政专户拨付我市的财政支出达到178.2亿元,比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72亿元多6.2亿元,支出规模首次超过收入规模。

----五年来,全市财政用于就学、就医、就业、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民生的投入逐年增长,累计达到260多亿元,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一半左右。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全民医保、农村低保、高中阶段贫困生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制度。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公共财政改革发展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比“十五”末增长83.6%和92%,幸福指数提高了22.8个百分点。

-----五年来,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达46.1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累计达33.1亿元、城市建设融资累计投入18亿元,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来我市财政状况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财政收入增速趋缓,政策性增支因素不断增多,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市本级收入总量只占全市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后续财源建设亟待加强;财政赤字过大,政府债务沉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财源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截留、挪用和滞留财政资金等违纪现象时有发生,财政监督管理还应进一步加强,财政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草案)

(一)2011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今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要求,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和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2011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合理安排收入计划。

▲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安排各项支出。落实“十大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等支出。足额安排人员工资、津贴补贴支出,确保机关运转支出需求。

▲农业、教育、科技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增加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和文化发展支出。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投入。加大公共安全投入。

▲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量入为出,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统筹安排一般预算财力、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均衡性转移支付等各类财政资金,科学配置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2011年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总体上看,全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内需、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等,将有利于财政收入增长。但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全面调整,政策性增支因素不断增多,财政收支矛盾更为突出。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为增长12%以上。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

(四)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支安排

1、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8220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 12%。

市本级税收收入安排211003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1.9%;

市本级非税收入安排7119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2.1%。

2、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95697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 12.6%。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82200万元,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市本级可供安排的财力为295697万元,全部安排支出。按照上级确定的经常性收入口径,2011年市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5%。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政策性人员工资福利性增支,各项法定支出按照高于经常性收入安排,确保民生和重点项目支出需要,其他项目支出只能大体维持上年水平,有些项目还有一定整合和压缩,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其中:人员经费112357万元,占38%;公用经费8530万元,占3%;项目支出安排103613万元,占35%;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安排支出和政策性列支71197万元,占24%(各一般预算收支科目安排详见附表三)。

(五)2011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安排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10331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7.6%。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0331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9.2%(各基金预算收支科目安排详见附表四)。

三、2011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财政部门将紧紧围绕《平顶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目标,把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1、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抓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研究政策,支持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不断增加我市可用财力。在多争取、使用好上级资金的基础上,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强化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项目和产业,加快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做大做优经济和财政“蛋糕”。

2、加强财源建设。落实促进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完善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加强招商选资,推进合作项目实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后劲,夯实财政持续增收的基础。巩固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成果,继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3、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促进居民收入均衡增长。落实刺激消费财税政策,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工程、支持农超对接、落实“家电下乡”和“摩托车下乡”等优惠政策。

(二)狠抓增收节支,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1、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强化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完善收入征管机制,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堵塞跑冒滴漏,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2、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收入(不含教育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收入和处置收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加强节支管理。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公务购车用车、公务接待费、出国(境)经费等支出。强化公务支出管理,在市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党政机关节能减排。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业,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铺张浪费行为。

(三)加大“三农”投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大强农惠农力度。财政支出重点向“三农”倾斜,确保总量、增量均有提高。继续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项惠农补贴政策。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化组织程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公路养护的支持力度。增加对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推进河流整治、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沼气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支持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面落实库区移民政策。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以奖代补项目建设。

4、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继续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提速工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资金向中心村倾斜,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强力推动中心村建设。认真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增加社会事业支出,促进社会和谐

1、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帮助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2、支持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落实义务教育经费。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启动我市教育园区建设,解决市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和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支持城市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加强教育重点领域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高校生均经费标准。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和集中供养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继续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标准,逐步扩大临时救助覆盖面。支持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市。

4、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防治投入。支持做好艾滋病救治救助工作。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政策。

5、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及农村危房改造,缓解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6、加大平安建设投入。落实政法经费分类保障政策,继续改善政法部门装备,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办案能力。支持建立健全维稳预警工作机制,加大食品药品农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五)推进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落实税收减免和财政奖补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基础产业,强化产业集聚区“载体”功能。支持实施产业集聚区发展赶超行动计划,加快创建品牌产业集聚区。

2、支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财税政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商标战略和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

3、增加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投入。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及重点领域、企业、行业节能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继续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开发节水、节电等节能技术,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力度。推进生态市建设,深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和水污染防治,建立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强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现代化水平

实施城镇化发展提速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城区建设全面提速和老城区改造提档升级。支持老城区道路新建、改建和续建项目、垃圾和污水处理及城区自来水管网改造,全面推进城中村和旧城开发改造,重点推进新城区道路工程和医院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更新公交车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和数字城管建设。支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强县城和小城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全省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研究落实上级政策,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

(七)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第三产业全面提速

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工程,壮大服务业规模,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落实财税调控政策,发展金融、房地产、社区服务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完善农村现代商业服务网络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市图书馆改造、新城区体育馆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文化惠民工程。

(八)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财政监督职能

全面推行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投资评审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健全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动态监控机制,探索逐步实施绩效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预算管理,做好预算公开工作,2011年将对市政府10个组成部门的年初预算进行公开,以后将逐步扩大到所有财政预算部门。积极推进财政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方面监督。

各位代表!

顺利完成2011年预算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意义重大。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要求,坚定信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崛起、提前全面小康做出积极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